正文 第18章 瀕危動物篇(9)(3 / 3)

獨角犀

獨角犀(又名印度犀)生活在高草地、蘆葦和沼澤草原地區。獨居,夜行性。視覺較差,嗅、聽覺靈敏,行動遲緩,喜泥浴,幾乎無天敵。晨昏覓食,以樹葉、野草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17~18個月,每次產1仔,4~7歲性成熟,壽命可達50年。北京動物園1958年開始飼養展出。獨角犀的頭頸部、肩部和臀部具有又大又厚的皮褶,皮上還有許多圓釘似的突起,形如古代武士的甲胄。但皮褶之間的皮膚卻很細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而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並防止蚊蟲叮咬。

獨角犀體形高大,雄性體重近2噸,與白犀相比,體高而身短,體重相仿,共同為陸生第三大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黑猩猩

大部分的科學團體現在都認為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是我們人類現存最近的“親戚”。遺傳性的證據顯示,我們和它們最近的一個共同祖先出現在大約600萬年前,比現代大猩猩的分化時間要稍晚一些。

倭黑猩猩是在大約150萬年前脫離黑猩猩的,當時可能有一些黑猩猩的祖先穿過了剛果河,來到了河的南岸並被隔離在此。倭黑猩猩僅僅生活在低地的熱帶雨林,包括那些位於非洲西南部大草原邊緣的森林,在現今的剛果(金)境內。黑猩猩也是雨林棲居者,但是它們的分布則更廣,其中還包括山地森林、季節性幹燥森林和熱帶大草原的一些林地,在這些地區,它們的種群密度非常低。

人類最近的“親戚”

隨著時間的推移,已識別的黑猩猩的種類和亞種數量有了很大的變化。人們以前一致認為黑猩猩隻有一個單獨的種,包括三個亞種,但現在黑猩猩的分類法又有了新的變化。由於黑猩猩在進化上和我們很接近,而且它們的行為與我們的行為有著驚人的相似,因此它們被當做最好的例子來與早期人的進化對比,並用來解釋我們行為的生物學根源。然而,最近對倭黑猩猩的研究表明,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兩者也存在著重要的差別,因此它們之間的互相比較也是需要重視的。

兩個種類的黑猩猩都具有很好地適應樹棲生活的身體。它們的手臂要比腿長得多,手指也比人類的長,而且肩關節高度靈活。再加上骨骼和肌肉組織等其他方麵的特征,黑猩猩能夠依靠手臂掛在樹枝上麵,而且也很擅長攀爬樹幹和藤蔓植物。當然,兩種黑猩猩差不多都在樹上進食,而且晚上都是在樹上的巢中睡覺---這些巢是通過折斷和折疊樹枝建造而成的。它們都能在地麵行走,行走的方式和大猩猩一樣,都是四足並用並以“指關節著地”的方式走路。它們的身體有很多適應這種行動方式的特征,比如在前臂的橈骨和腕骨的結合處有一塊脊,在指關節承受身體重量的時候能夠防止手腕彎曲。

倭黑猩猩也被稱為“小黑猩猩”,但這屬於用詞不當。它們的身體比黑猩猩瘦長,頭骨也有些不同,體重在兩種黑猩猩的所有亞種中是最小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都能夠直立,它們經常以這種姿勢攀爬或摘取食物,但與我們的雙足行走相比,還是很笨拙的。

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大腦容量為300~400毫升,其絕對大小和與體重相比的相對大小都是很大的。它們在實驗室背景下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出色,而且在經過強化訓練或給予大量學習機會的情況下,它們能夠進行一定的符號交流。

在野外,它們會使用各種各樣的聲音和視覺信號進行交流。兩種黑猩猩都十分擅長預測和操縱“他人”的行為,無論是同類還是人類研究者。有證據表明,這是因為它們能夠認知別人和它們一樣擁有需求和知識---也就是說,它們具有和人類一樣的“心理理論”。不過,這種說法現在還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雄性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要比雌性大10%~20%,而且也要強壯許多,它們作為武器的犬齒也更大。除此之外,雄性和雌性在身體比例方麵都比較相似。

從青春期開始,雌性生殖器附近的皮膚就開始周期性地發脹。剛開始時間間隔很不規律,一次會持續許多周,但是成年以後,雌性的月經周期開始變得規律。黑猩猩的月經周期大約是35天,倭黑猩猩40天左右,而腫脹發生在該周期的中間,一般持續12~20天。發脹的雌性處於發情期,它們不僅對雄性發起的行動感興趣,還會主動靠近雄性並發起性活動。在野外,雌性在13歲左右生下第1個幼仔。幼仔發育很慢,一般到4歲時才斷奶,如果幼仔存活,那麼兩胎之間的平均間隔為5~6年。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雄性黑猩猩的睾丸相對於身體來說十分大,能夠頻繁地和雌性交配。雄性在16歲左右達到成年體型,不過在此之前它們就已具備了生殖力。

飲食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