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瀕危動物篇(9)(2 / 3)

大鴇

大鴇又名地鴇,生活在廣闊空曠的草原上,善於奔馳,飛行低而緩慢。它的腳隻有3趾,屬鶴形目,是一種候鳥。大鴇過去曾被作為一種狩獵的經濟鳥類和觀賞鳥類,現在數量稀少,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的得名有兩種傳說。一種是由於大鴇的雌雄外貌相似,古人以為大鴇全是雌性,是百鳥之妻,故以“鴇”為名。另一種是古人以為大鴇總是七十而群,以七十加鳥而得“鴇”之名。

大鴇的生態習性

大鴇的雄鳥體大,重約6千克,雌鳥僅3千克,相差一倍。雌雄羽色雖相同,但雄鳥喉前具胡須,雌鳥沒有,還是容易鑒別的。大鴇喜集群生活,特別是在越冬期間,常常幾十隻集成一群,但並非七十成群。每到春季,大鴇從華北、華中等越冬地返回東北、內蒙古等地的草原和沼澤草甸地帶配對繁殖。

大鴇的繁殖

每年的4月初,大鴇集體回到繁殖地內。這時,雄鴇間常常發生激烈的格鬥,格鬥時,雄鴇展開兩翅,全身毛羽蓬開,發出輕微的叫聲(飼養的大鴇,從未聽到過叫聲)。戰敗者被逐出群外,此時群體解散,成雙作對選擇營巢地。

雄鳥時時拱起尾羽,縱開翅膀,將頸部向胸部收攏,豎起喉部的絲狀胡須輕輕擺動,向雌鳥求愛,並達成交配。大鴇的巢很簡陋,隻在地麵上坐臥成淺穴,有的巢內有少量的幹草,有的根本沒有巢材。大都設在較高、較幹燥的南坡。5月上旬,雌鴇開始產卵,每窩產卵2~4枚,卵重120克左右,呈暗褐綠色。產卵後2~3天才開始孵卵。孵卵由兩性共同承擔,孵化期約30天。在孵化期間,大鴇的警戒性高,頭伸直環顧四周,當發現有情況時,則把頭伏下,縮小目標,它的體羽與環境色相似不易被發現。每當外出取食或回巢時,都要觀察動靜才走近巢區再飛行或飛近巢區地麵,確定無幹擾後,才步入巢中。每次進出巢,都有一定的方向和線路。

幼鴇的成長過程

大鴇雛鳥是一種早成鳥,出殼兩小時後就能站起來了,兩天後隨成鳥離開巢地開始遊蕩生活。夏季的草原到處是昆蟲,成鳥邊走邊捕捉蝗蟲喂雛,雛鳥自己也學著捕食昆蟲,它們喝著草葉上的露水,也啄食嫩葉。當幹旱缺水或遇到危險時,成鳥會用兩腿抱著雛鳥飛到遠處覓水或避難。出生後10天左右的鴇就能在沙地上進行沙浴。當成鴇飛走時,幼鴇會蹲在原地不動,等待成鳥回來後,再一起行動。雛鳥生長發育迅速,1個月後體重就長到300多克,體長30厘米;2個月時已學會飛行,開始獨立生活;到了秋天,大鴇又開始集群,結成幾十隻一起飛行,逐步向南遷徙。

野驢

驢屬奇蹄目、馬科。體色從白到灰或黑,通常從背部至尾巴處的鬃毛會長出一條深色的條紋,肩部還有一個十字形斑。野驢的耳朵較長,鬃毛短而直立,尾巴端部有長毛。野驢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荒漠和草原地帶,在亞洲也有分布,主要在蒙古共和國和我國內蒙古、甘肅等地。野驢體形比馬略小,跟家驢比較相似,隻是身體較輕巧,而且腿上還帶有花紋。亞洲野驢又叫蒙古野驢、賽驢,但它們並不是現代家驢的祖先,家驢源於非洲野驢。

野驢喜歡集群生活,通常四五十隻生活在一起,白天出外活動,以各種野草為食,營遷移生活。野驢的視覺和聽覺都很敏銳,警惕性很高。它一般很少鳴叫,隻有雄獸在失群、求偶、爭鬥時才會嚎叫發聲,聲音比家驢嘶啞低沉。

野驢的胸肌比較發達,角質蹄也比家驢、家馬要大,善於快速奔跑,且耐力超強,能一口氣跑上40~50千米,最高時速可達64千米,是荒漠草原上的“長跑健將”。野驢在快速奔跑時,連狼群都追不上它們。在被迫自衛時,野驢會翹起後腿用蹄子踢蹬對方。它們的蹄子相當有力,可將狼的肋骨踢斷。野驢耐渴性較強,可以幾天不喝水,冬季缺水時就啃冰舔雪來攝取水分。在幹旱的環境中,它們還會找到有水源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來飲用。

金錢豹

金錢豹體形與虎相似,但較小,體重50千克左右,體長在1米以上,尾長超過體長之半。頭圓、耳短、四肢強健有力,爪銳利,伸縮性強。全身顏色鮮亮,毛色棕黃,遍布黑色斑點和環紋,呈古錢狀,故稱之為“金錢豹”。其背部顏色較深,腹部為乳白色。

金錢豹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及阿拉伯半島。中國有3個亞種:華南豹、華北豹和東北豹。棲息環境多樣,從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叢均有分布。

具有隱蔽性強的固定巢穴。體能極強,視覺和嗅覺異常靈敏,性機警,會遊泳,善爬樹,膽大凶猛。一般夜間活動,多以草食性動物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