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年,日本在英雄人物豐臣秀吉的運籌下基本完成了統一。豐臣秀吉向遠處望去,看到了朝鮮半島,當然,看到朝鮮半島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的最終目標是龐然大物般的中國。
在人類曆史上,豐臣秀吉是個雄才大略的人物,他沒有任何憑依,全靠自己之力把四分五裂、軟弱無力的日本島上的諸國糅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表麵上看起來非常強大的島國。不過,和許多日本人一樣,豐臣秀吉的腦袋裏始終繃著一根弦。由於日本是島國,地震、火山爆發和多年以後必將沉入海底的擔憂,每個日本人頭腦裏都有這根弦,這根弦就是“陸地政策”。
所謂“陸地政策”,指的是將占據中國大陸作為拓展生存空間的手段,而欲占據中國,必須先占據朝鮮半島。豐臣秀吉是第一個把這種政策付諸實踐的人,1592年陰曆四月,經過縝密的考察後,豐臣秀吉吹響了向朝鮮半島進攻的號角。
豐臣秀吉主要考察了朝鮮和明王朝的政治現狀,朝鮮重文輕武、黨爭不斷,明朝表麵上看一團和氣,但國防能力已是江河日下。但豐臣秀吉隻考察了敵人的缺點,卻沒有檢討自己的缺點。日本當時有國防軍30萬人,但是日本沒有近代化的海軍,而且軍隊以步兵為主,如果真的進入中國本土,他遇到中國的騎兵該怎麼辦,還有就是糧草消耗的問題。
我們不得而知,豐臣秀吉為什麼沒有考慮這些問題,也許隻有一個可能,他發動對朝鮮的戰爭隻是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豐臣秀吉的作戰計劃不可能密不透風,實際上就在1591年,中國明王朝皇帝朱翊鈞(明神宗)已經得到日本想要進攻中國的情報。
朱翊鈞當時笑了個半死,幾乎直不起腰來。不過,笑歸笑,他對日本的這一計劃還是很重視,所以命令沿海一帶加緊防守,但這一年,豐臣秀吉還沒有準備好,所以並沒有來。而且,這份情報是個偽情報,豐臣秀吉不可能從海上進攻,因為成本太高,風險太大。
1592年年初,豐臣秀吉調動十五萬人,分為九個軍團,豐臣秀吉二十歲的養子宇喜多秀家(豐臣秀次)擔任總司令,主力軍團第一、二軍團的指揮官分別是豐臣秀吉麾下名將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
1592年陰曆四月,日軍對朝鮮發動了突襲。朝鮮當時根本無力抵禦日本的進攻,它的內部已亂成了一鍋粥。朝鮮的黨爭極為精彩,先是西人黨和東人黨互鬥,繼西人黨被鬥倒後,東人黨又分裂為走強硬路線的北人黨和走穩健路線的南人黨,豐臣秀吉在日本運籌帷幄時,北人黨和南人黨正在如火如荼的爭鬥。黨爭導致了政治的慵懶,政治的慵懶導致軍隊的孱弱。當時朝鮮的軍隊號稱有十萬人,但因為缺員,真正能打仗的隻有不到五萬人,這五萬人也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在日軍看來,這是絕佳的對手,所以大軍從釜山強行登陸攻下釜山後,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就接連攻下朝鮮軍事重鎮多大浦鎮和東萊城,隨後,第一軍團小西行長從西邊路線,第二軍團加藤清正從東邊路線,同時向漢城推進。
朝鮮國王急忙從鹹鏡道調集一直和女真人作戰的精銳騎兵南下阻擊日軍,這是一支在血腥中成長起來的騎兵,取敵人首級如探囊取物,但可惜,他們遇到了高科技——日本的鐵炮。鐵炮射出的炮彈在戰馬中間開花,讓戰馬魂飛魄散,這支騎兵在忠州全軍覆沒。忠州一失,朝鮮王京再無屏藩,它將直接麵對日軍的攻擊。
忠州陷落是四月二十八日的事,傳入朝鮮王京(今韓國首爾)時,朝鮮國王宣祖跳了起來,立即北撤平壤。他在北撤的時候,日軍繼續北上,五月三日,日軍兩個主力軍團在朝鮮王京城裏會師。我們可以看到日軍的戰力,從攻入釜山到京城陷落,為期不多二十天,朝鮮已失掉了一半的土地。
五月十六日,豐臣秀吉得到軍隊占領朝鮮王京的捷報,心花怒放,認為攻滅中國的計劃已經成功。兩天後,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厚賞小西行長、加藤清正,並指示速遣使勸誘朝鮮宣祖投降,以弱化進攻大明時的阻力。第二件是,命令小西行長迅速探明通往明朝的道路、裏程及詳細地圖,他要親征。第三件事,連夜製定了征服朝鮮及明朝的計劃二十五條,僅引幾條來看看其使人發笑的狂妄的野心:
1、(指示豐臣秀次)高麗都城已於(五月)三日攻克,那麼,近期內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如狂風掃落葉般席卷大明,當以大唐(明)關白之職授汝。
2、是不是應該準備奉聖駕於大唐(明)之京城?那麼就後年行幸吧,屆時將以京城附近十國,作為聖上(天皇)之領地。諸公卿之俸祿亦將增加,其中下位者將增加十倍,上位者將視其人物地位而增。
3、任汝(指豐臣秀次)為大唐(明)關白,以京城百國之地封汝。日本關白一職,將視大和中納言與備前丞相二人情況,擇任之。
如果這封信讓明神宗看到,明神宗肯定會笑死。從這一點來看,豐臣秀吉是個不折不扣的淺碟子。他被自己的軍隊如此神速的占領朝鮮京城的勝利衝暈了頭腦,不僅把朝鮮看作他治下的領地,甚至把連影兒還沒有摸到的明朝也放在他的統治之下了。他居然看著中國地圖,手忙腳亂的在那裏任命統治明朝的官員,還授給功臣封地,並把日本天皇安置在明朝北京,而自己則坐鎮寧波。
其實這個時候,根本不用明王朝出手,朝鮮就能讓他馬上清醒過來。
朝鮮的陸軍雖然是酒囊飯袋,但海軍卻不可小覷。受中國的影響,朝鮮在數百年前就已經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軍。朝鮮海軍以體積較大的板屋船為主,裝配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佛朗機火炮,還有外表有刺能噴煙的“龜甲船”。龜甲船船身的防護板由硬木製成,形似龜殼,故叫龜甲船。船身長34米,寬4米多,甲板之上有厚木製成的外殼裝著許多尖銳的鐵錐和尖刀,使敵人不易攀登。船頭呈龍頭形,內有兩個或四個大炮眼,頭尾都裝有大型鐵錐,可用來撞擊敵船。
前麵我們說過,日軍根本就沒有有分量的海軍,雖然唐朝時,日本在白江口慘敗於唐軍,但他們並沒有吸取教訓,組建海軍。到了中國明王朝時期,日本的海軍就是運輸隊,雖然有戰艦,但體積微小,日軍的作戰主力艦船為安宅船,分為箭船和炮船兩種。炮船一般配有四十門大筒(日式火炮),另外可以配備一定數量的火繩槍。日本主力戰船安宅船的火力比龜甲船弱,而且沒有防護鐵甲,船隻的航速也遠遠落後於朝鮮海軍的船隻。由此可以看到,日本海軍和朝鮮海軍的較量,就是一個三歲孩子和成年人的互毆,落於下風在所難免。
1592年陰曆五月七日,朝鮮民族英雄、全羅道左水軍節度使李舜臣、慶尚道右水軍使元均、全羅道右水軍使李億祺的聯合艦隊陸續發動了玉浦港、赤珍浦、泗川港、唐浦港、唐項浦港之戰,共擊沉、焚毀日軍運輸艦、戰艦一百餘艘,日軍運過來的糧食、物資根本沒有和日軍作戰部隊見麵就全部喂了魚。一個星期後,日軍為報複海軍失敗之仇,發起了臨津江會戰。朝鮮陸軍再度彰顯了他們的低能,日軍迅速擊敗了他們,六月十六日,開城、平壤相繼陷落,朝鮮國王隨即潰逃到義州。
至此,朝鮮的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在日軍入侵不到二個月的時間,全部淪陷。
朝鮮部隊的無能固然是日本進展神速的一個原因,但日本軍隊本身也有傲人的原因。第一,日軍和朝鮮陸軍較量時,往往以偷襲、強攻等閃電式戰術打得朝鮮軍猝不及防。第二,日軍與朝鮮陸軍相遇時總是打殲滅戰,而非擊潰戰,這樣可以起到徹底殲滅朝鮮正規軍的作用,也能達到迅速瓦解朝鮮軍隊鬥誌的目的。第三,日軍配備了一定數量的火繩槍,射程在八十到一百米左右。戰陣時,采用三排輪射方式,排與排的射擊間隔很短,這樣,臨陣時就會給對手帶來很大的殺傷力。相對於以冷兵器為裝備的朝鮮陸軍而言,日軍的優勢再明顯不過了。
當豐臣秀吉聽到日軍進展神速的消息後,高興得手舞足蹈,穿起戰袍,就要奔赴朝鮮前線。但他還沒有啟程,就傳來了朝鮮境內民間武力抗日的消息,同時又傳來海軍主力被李舜臣消滅的消息。豐臣秀吉隻好又坐回了椅子上。
形勢對日本並不妙,各地民間武力的崛起和遊擊戰,還有製海權喪失後的日軍運送物資的困難,使得朝鮮陸軍的抵抗也越來越強,侵朝日軍在一段時間內隻能保證平壤、開城、漢城、忠州、釜山一線的安全。冬天馬上就來了,日本人隻好龜縮在新築的城堡裏,不敢出門。朝鮮的空氣僵硬起來,甚至有人在空氣中聞到了明王朝軍隊的氣息。
實際上,早在五月份,朝鮮就把日本入侵的邊報報到了明王朝。朱翊鈞(明神宗)讓臣子們議論,所有人都要求出兵拯救朝鮮。很多人都意識到,日本侵略朝鮮的最終目的是想進攻中國。但當時,主力軍隊正在西北平叛,無暇顧及。朱翊鈞思考了許久,決定先派小部隊進入朝鮮,一是了解情況;二是保護正在義州魂不附體的朝鮮國王。
被派到朝鮮的是遼東副總兵祖承訓,兵力三千人。祖承訓素稱遼東勇將,但對侵朝日軍狀況和武器特點不加以了解,也未做任何研究,他自大的將曾騷擾中國的倭寇的戰鬥力視作日軍正規軍的戰鬥力。據說,他一到朝鮮就問當地人:平壤日軍尚在否?人回答:尚在。他居然舉杯仰天祝之曰:賊尤在,必天使我成大功也。
結果可想而知,這位魯莽的將軍在平壤城內中了日軍埋伏,除他自己和寥寥數人逃出來之外,其他人包括明軍數位中級將領全部戰死。
朱翊鈞在得到祖承訓全軍覆沒的消息後,並沒有龍顏大怒,他認為現在就是大怒,也抽調不出主力部隊去朝鮮,所以,他決定采用外交戰術拖延時間,等待西北戰事完畢,再全力援助朝鮮。
擔當此重任的是兵部尚書石星推薦的人,名叫沈惟敬。此人本是個商人,而且主要生意都是和日本人做的,所以特別不希望兩國開戰,他和石星交情不淺,又懂日文,所以,成了不二人選。
1592年陰曆九月,沈惟敬抵達朝鮮,沒有休息,就直奔平壤,和駐紮在那裏的日本第一軍團指揮官小西行長談判。小西行長雖然不是商人,但卻是商人出身,對打仗這玩意並不熱衷,他喜歡賺錢,想要賺錢,和平環境是少不了的。所以兩人一談之下,就相見恨晚。最後,小西行長提出兩個條件,第一,大明同意開放貿易;第二,日本方麵將大同江以西歸還朝鮮。沈惟敬對小西行長如此荒誕的條件大吃一驚,不過可能是商人思維,希望和平,所以就認為第一個條件是理所應當的,反正,他居然以大明使節的身份答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