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宋代史學家宋敏求在《春明退朝錄》一書中記載:“予以諫議大夫奉朝請,每退食,觀唐人洎本朝名輩撰著以補史遺者,因纂所聞見繼之。”也就是說,他在擔任諫議大夫期間,每天退朝進食之後,還有一定的時間能夠瀏覽唐宋史雜著,也可以將自己的見聞記錄下來,最後才出現了這部專述唐宋典例的《春明退朝錄》。所以,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古代官員在中飯之後,也是有一定午休時間的。
古人是怎麼請假的
現在人們請假的時候總是會想各種各樣的理由,那麼古代的官員要怎麼請假呢?
和現在一樣,古代官員請假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除了生病需要請病假之外,家中有事或者親人過世而請假。朝廷要員如果要請假需要親自向皇上上疏,說明請假的原因,要等到皇上批準;中下級官員如果遇到事情需要請假,就要向自己的頂頭上司打報告。
古代在請假方麵有著嚴格的規定,如果超過了請假的時間就可能會被免去官職。隋唐五代以及宋朝,一般情況下官員每個月隻能請三天假,超過三天就要被“扣工資”。每個朝代規定的病假時間一般為三個月或者一百天左右。如果超過了百天,而且沒有上級部門的延長指示,就會被罷免官職,官職就會由他人替補。超過假期的官員假滿要回到吏部,兵部聽候安排,原則上是要降級使用。
[猜你不知道的]
古代喪假的時間就相當長了,臣子一定要守孝三年。帝王為了表明自己的孝道,一般都會批準喪假,甚至準許官員因喪不辭而別。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喪假也可能會被縮短或者朝廷拒絕。
古代考勤起源於何時
我國的考勤製度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最開始的時候隻是針對國家官吏。
在清代的時候開始使用考勤表。清朝初年,國家官吏開始實行坐班製,每天辦公都要求在衙署,到了乾隆年間這種製度開始淡化。為此,清政府特別要求在國家機構中設置“畫到簿”,也就是打卡機,專門用於考勤。“畫到簿”是官吏考勤的重要依據之一,與紅本一起存到內閣大庫,用來檢查官員們考勤情況。但是難免有人會對“畫到簿”做手腳。鹹豐年間為了防止官員作弊,提高辦事效率,要求官員要“核其勤惰”,分別予以“請獎”或者“參劾”,這就是曆史上考察與獎懲製度相結合的開始。
1907年,一些衙署開始使用考勤表。當時出版的《京話時報》中稱:“司處具有考勤表一本,每日什麼時候進署,什麼時候散值,自司長以下,各人各占一頁,注寫清楚,六天一呈堂,以考驗各員的勤惰。”考勤表的設計者是陸軍部尚書鐵寶臣。從此,考勤製度開始完善。
[猜你不知道的]
明朝張居正發明了一種“考成法”,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目標管理責任製”,但他的做法更具有操作性,簡單概括就是“穩,準,狠”。以六部尚書的考核為例,首先,把各官員每年要完成的工作和完成的期限登記在三個賬簿之中,並分別在本部“給事中”(專門負責彈劾),都察院,內閣留存;然後,各部長每個月需要呈上完成工作情況的依據,並要親自到給事中,內閣和都察院對賬,完成一件,就勾銷一件;最後,內閣,都察院,給事中等三部門再核對官員完成的工作依據,如發現有的部門沒有按期完成工作,會按規定予以處分。
古代的人才招聘是怎樣的
現在為了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每到畢業季,社會上,學校裏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招聘會,同時在網上也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招聘網站。
其實我國的“人才招聘”製度早就有了。
最早的“人才招聘”,要追溯到殷商時期。商湯曾經五次派人“以幣聘”的方式請伊尹輔治國政。到了周代,就有了固定的人才招聘時間,規定每年三月要“聘名士,禮賢者”。當時周文王就憑借著這種人才招聘製度招到了不少賢才,如薑太公。戰國時,燕昭王曾經用重金招聘天下之人才,樂毅,劇辛等人才就慕名而來,成為了他的左膀右臂,最後攻破齊國。秦國也曾經廣招六國人才,衛人商鞅,呂不韋,楚人李斯等人都是來秦國應征的人才。漢高祖也曾經發布“招賢詔令”,還規定如果發現人才的人,當地郡守要親自勉勵,駕車送到京城,不執行者則免職。漢高祖的招賢詔令一出,應聘者蜂擁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