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製度法規:千奇百怪的條條框框(2)(1 / 3)

唐朝時期,賽龍舟比賽的時候,會在水中插一長竿作為比賽的終點,竿上會懸錦掛彩,以此作為終點標誌,人們將此稱為“錦標”或者是“彩標”,誰能夠最終拿到錦標誰就是最後的冠軍。詩人白居易在自己的《和春探》中便描繪了“錦標賽”的情形:“齊橈爭渡處,一匹錦標斜。”

北宋初期,為了統一全國,收複南唐,朝廷針對南方的軍隊特點,大肆訓練水軍。趙匡胤特地還在東京汴梁城之外命人挖掘了一處很大的人工湖“金明池”,以此來供水軍操練和皇家舉辦水上運動的活動場所等。

為了刺激大家的訓練熱情,趙匡胤便提出讓雙方“爭標”的方法,並且逐步演變成為一種賽製。這時候,錦標不僅僅隻是旗子,還會將一些貴重的銀杯銀盅懸掛在竿上,以此來獎勵獲勝冠軍。

北宋時期,每年都會在金明池定期舉辦龍舟爭標賽,皇帝還會親臨現場觀看比賽。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在雙方比賽中“鳴鼓並進”,龍舟朝著錦標的方向疾馳前行。

標杆也是臨時設置的,由軍人乘坐小船,將標杆插在離皇帝看台不遠的水裏。上麵還懸掛著錦旗和銀盅,就這樣比賽三輪,能夠得到錦標的一隊則獲勝。

[猜你不知道的]

關於賽龍舟,還有一個神話傳說。在很久之前,西岸有一條又臭又小的水溝。有一天,一個打魚人從溝裏打到一條小蛇,這條蛇的尾巴上有九片發光的鱗片。打魚人看著小蛇祈求的眼神,撫了一下它尾巴上的鱗片,又將蛇放回了小水溝,誰知小蛇轉身一變,化作一條小龍。

原來,這是一條犯了天條的神龍,隻有接受人類的陽氣才會將詛咒打開,這個漁夫在無意間打開了它的枷鎖。小龍為了答謝漁夫,就將小水溝變成了一條大河,為西岸人民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將河邊的村子稱為龍頭寨,會在每年的今天舉辦賽龍舟比賽,以此作為紀念。

此金牌非彼金牌

大部分的體育比賽中,通常會將成績最好的前三名,分一,二,三等,以獎牌作為獎勵。在古代的體育賽事中,也經常會用這種方式來排列名次,元朝時期的“貴由赤”比賽便是這樣。

“貴由赤”就相當於現代的馬拉鬆比賽,不過賽程要比馬拉鬆還要長,足足有90公裏。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從公元1287年開始舉辦“貴由赤”比賽,也就是所說的“放腳”活動。

比賽隻記錄前三名,其他的選手都不計入名次,不過也都有一定的獎賞。元楊蠫的《山居新語》中記載道:“頭名者賞銀一錠,第二名賞緞子四表裏,第三名賞二表裏,餘者各一表裏。”也就是說,除了第一名是金錢獎勵外,其他的都是物質上麵的獎賞。“一表裏”指的就是一套服裝的裏外布料。

現在,奧運會中的前三名,分別獎賞金牌,銀牌和銅牌。“金牌選手”是對體育健兒最美的稱讚。中國古代時期,也會給體育選手發放金牌,不過此金牌非彼金牌。

根據《金史·奔睹傳》記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為自己挑選侍衛的時候,就舉辦了一場摔跤比賽,當時年僅15歲的完顏昂一連擊敗6名對手,獲得完勝。完顏阿骨打高興之餘,便獎賞了他一塊金牌,讓他佩戴身上。

這枚金牌和奧運金牌有所不同,完顏昂所得到的金牌,是金質通行證,憑借此金牌可以隨意出入皇帝的居住和視政之所,這屬於身份的象征,相對於奧運金牌來說,含量可是高得很啊。

[猜你不知道的]

給獲勝選手發獎金,是現代最常用的獎勵手段,中國古代也是這樣。最大方的就要屬元朝了。蒙古民族對摔跤這項運動十分鍾愛,獲勝者獎金多多。

據《元史·武宗本紀二》載,至大三年(1310年)四月,元武宗海山就給摔跤牛人阿爾發獎金,賜“銀千兩,鈔四百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