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節日捆住的文人
蘇軾是我國一大文豪,曾在京城汴梁任職,主要負責檔案管理和修訂曆史的任務。蘇軾是寫文章的高手,10天就能夠將一個月的任務完成。不過,當時官府實行“簽到製”,就像現在的朝九晚五一樣,簽到,值班,這樣一來,蘇軾便失去了很大的自由空間。
於是,他就將希望歸結在“旬末”上,到了這天,他就能夠隨著自己的心意四處遊玩。當時汴梁城規模宏大,無比熱鬧,不過再美麗的城市也經不起多次的遊覽,更何況,文人墨客一向偏愛名山大川。
幸好每年的春節,寒食和冬至都能夠得到很長的假期,蘇軾便趁著假期時間,到處遊山玩水,大大開闊了眼界,他的很多名詞佳作就是在這種旅遊途中完成的。後來蘇軾調到杭州當知府,上任的時候恰好趕上了冬至黃金周,每一個景點都是人滿為患,於是他便決定去人跡罕至的吉祥寺遊覽,後來,留下了“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的名句。
幾年之後,蘇軾又被調至黃州任職,節假日期間也沒少觀光周圍的名勝古跡,有一年七月“鬼節”,人們都忙著燒紙焚香,隻有蘇軾一人獨自南下湖北,遊覽赤壁,留下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佳句。
[猜你不知道的]
蘇軾少年時期博覽群書,才智過人,飽受稱讚。有一次,蘇軾乘興寫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大有“天下第一”的樣子。
有一天,一位老者上門拜見,說:“都說蘇公子才智蓋世,我特意前來請教。”蘇軾將老者讓到上座,隨後問道:“老人家有什麼疑惑?”老人笑了笑,從懷裏拿出一本書遞給蘇軾。蘇軾一看,剛開始就有兩個字不認識,越往下認識的字就越少。蘇軾哪裏想到會是這樣,臉上一陣紅一陣白。老人說道:“這些字難道連蘇大才子也不認識嗎?”說完便笑吟吟地走了。蘇東坡愣了一會之後,才仿佛明白過來,趕緊將對聯換成了:發憤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
古代也有冠軍杯
現代體育比賽中的得勝者,經常會得到獎杯或者是獎牌,而在中國古代,也有獎杯的例子。鮮卑人在北方建立了政權,史稱北魏。他們崇尚騎射,不管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都會經常舉辦關於騎射的比賽。
根據《北史·魏宗諸室列傳》的記載,北魏孝武帝元曾經在洛陽都城禦花園的華林園中舉辦了一場射箭比賽,也就是所謂的“戲射”。那個時候的冠軍獎品就是一隻能盛二升酒的“銀酒卮”。
“卮”是古時人們常用的盛酒器皿,事實上也就是一隻超大號的酒杯,它的外形和現代體育運動的獎杯很相似。
當時,參加比賽的有十幾個射箭高手,孝武帝讓人把銀酒卮掛在百步開外,誰能夠射中,那麼銀酒卮就是誰的。結果濮陽王元順得到了此銀酒卮,除此之外,還得到了孝武帝額外獎勵的黃金,綢緞等財物。
得到這麼高的獎賞後,元順心中自是非常開心,還特意在射中的箭孔處鑄造了一個小銀人,並且在小銀人的背上刻上文字,以此來記錄他高超的射箭技術。
宋太宗趙炅也曾經用獎杯來獎賞獲勝的選手。根據《宋史·嘉禮誌四》記載,公元992年三月,趙炅前往金明池視察,並且觀賞了“競渡之戲”。所說的“競渡之戲”,指的就是賽龍舟或者是比賽遊泳等水上賽事。
趙炅把一隻銀甌當作獎品,扔在水中,讓選手去爭取。這個銀甌是一種銀質杯子,誰最先拿到就歸誰,可是名副其實的“獎杯”呢。
[猜你不知道的]
春秋時期,齊桓公打算進攻孤竹離枝,不過又擔心南麵的越國水師會乘人之危,於是便詢問相國管仲的意見。管仲回答說,越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它的水師,如果我們也下令重金懸賞會遊泳的人,那麼我們也能夠積聚一大批遊泳強將,這樣一來,越國對我們也就沒有什麼威脅了。就這樣,在管仲的建議下,齊國培養了一大批遊泳人才,這為齊國的強大也奠定了很大的基礎。
別具一格的錦標比賽
“錦標賽”我們都很熟悉,這是一種體育賽事。不過在古代,這可是一種懸賞性比賽,它和古人用錦標作為獎品有關。錦標的雛形是商周時期射箭比賽所用的獎品旌旗,到後來便被廣泛使用在水上運動和水軍訓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