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繼位之後,將堯時期所設置的部落聯盟會議改為常設議事機構,重用“八愷”,“八元”等要員,並且根據各人的特長,委任不同的職務:禹任職司空,主平水土;後稷則是管理農業,播種五穀;契為司徙,主要管理教化;皋陶為司法官,掌管刑法;翺為共工,管理手工業;益為虞官,主要治理山林間的草木鳥獸;伯夷是秩宗,掌管祭祀典禮;夔為曲樂,主要擔任對貴族子弟的教育;龍是納言,負責傳達舜的命令,轉達下級的事情。舜還規定,每三年都會進行官員政績考核,對於有功者提拔,無功者會撤換其職務。舜設官分職,使得官職分明,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使得百姓可以安居樂業,百業興盛。
到了晚年,舜也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他效仿堯的做法,將王位傳於賢能之人。舜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並不能擔當此重任,於是便立當時名望很高,功勞很大的禹為接班人,繼承自己的大業。也正是因為這樣,堯和舜並稱為堯舜,因為禪讓地位而得到了聖者的美名,贏得了千秋萬代的敬仰,成為中國史上的絕唱。
[猜你不知道的]
有一次,舜爬上糧倉頂上塗泥巴,父親則悄悄在下麵放火,企圖將舜燒死,幸虧舜比較機靈,從糧倉上跳下來逃走了。隨後,父親又讓他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開出了一條可以逃跑的暗道。等井挖到深處的時候,父親和弟弟便合夥向井裏麵填土,意圖活埋舜,不過舜又從暗道裏麵逃跑了。
堯舜讓位百家說
春秋戰國是一個百家思想興起的時代,各家對於堯舜禪讓一說也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勢利考量說。這種說法的主要代表人就是韓非。他指出:堯在位的時候,吃的和住的都非常簡樸,甚至連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吏的收入也不如。
禹在位的時候,也沒有因為自己的帝位而高高在上,相反,他卻經常會自己拿著工具參加勞動,因為過度操勞,他的大腿上幾乎沒有成塊的肌肉,小腿上沒有汗毛。所以,這在韓非子看來,禪讓並不是因為品行高尚,而是勢薄利微。也就是說,那時的帝王並不是美差,付出的最多,得到的最少,所以哪怕是禪讓,也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第二,自我解脫說。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為莊子。他認為堯舜禪讓的動機並不是崇高,而是想要從這種生活中盡早地解脫出來。在《讓王》一文中,莊子還記錄了一些關於禪讓的故事:堯將帝位讓給許由,許由卻不接受。
隨後還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也以自己患病為由拒絕了;後來又陸續將帝位想要交給他人,但是最後都被拒絕了。而這些在莊子看來,堯將帝位禪讓給舜的故事,並不是崇高的美德,而是將苦差事交付出去罷了。
第三,人心向背說。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是孟子和荀子。他們認為,堯將帝位禪讓給舜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在他們看來,天子是不可能將帝位禪讓給他人的。舜之所以能夠得到帝位,完全是因為上天的恩賜和百姓的擁護。孟子在《萬章》中說道:堯去世之後,舜為了躲開堯的兒子丹朱,便定居於南河之南。天下人全都拜見舜,而不去朝拜丹朱;天下事也全都稟報舜,而不是丹朱;百姓們歌頌舜,而不是丹朱。最後,因為人心所向,眾望所歸,舜才得以繼承了堯位。
第四,陰謀篡奪說。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也是韓非。韓非認為,古來所謂的明君,大都是勾結黨羽,弑君篡位所得到的。為了驗證這一說法的真實性,有人還引用了《竹書紀年》的記載:“昔日堯的德行日漸衰敗,最終被舜囚禁起來。”還有人從《史記》中找到了答案:舜登基之後,為了鞏固王權,便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他重用堯帝在位時長期不得誌的“八愷”,“八元”,革除了堯帝信任的渾沌,窮奇,杌,饕餮,這種做法無非就是排除異己;經過這一係列的改革之後,堯帝的權力終被架空,結局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猜你不知道的]
許由是堯帝時期的賢人。堯帝86歲的時候,深感自己的兒子丹朱無法擔負重任,不願意因他而耽誤了天下。後來,堯帝聽說許由是一個有著遠大誌向的人,於是派人邀請,想將帝位禪讓給他。許由卻說:“匹夫結誌,固如盤石,采山飲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祿位;縱情遊閑,以求安然無懼,非貪天下。”堯見許由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誌向,於是便決定登門拜訪。許由仍舊推辭說:“我的年齡已經大了,沒有太多的要求,還是本本分分做個臣民吧!”等堯帝離開之後,許由便趁夜逃到了箕山穎水旁,自此以務農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