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就心存懷疑的宋神宗拿過處方一看,上麵一味藥竟然是黃土,不禁勃然大怒:“放肆,黃土也能入藥嗎?”
錢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說:“據我判斷,太子的病在腎髒,腎屬北方之水,按照中醫五行原理,土能克水,因此要用黃土來治。”
宋神宗見他說得不無道理,於是就命人從灶中取下一塊黃土,用布包上,放到藥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之後,抽筋很快就止住了。又服用了兩劑之後,病竟然痊愈了。這時,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錢乙的醫術,將他提升為有很高榮譽的太醫丞。
“懸絲診脈”靠譜嗎
“懸絲診脈”是診脈方法的其中一種。看病時,病人手臂上會被大夫拴一根線,大夫會以此推測患者脈象,而後診斷病情,開方抓藥。
傳聞唐太宗執政時,懷胎足月的長孫皇後久久不能臨盆而臥床不起。盡管不少名醫為其治療,但都不見成效。這讓唐太宗焦躁不安,遂將大臣徐懋功召來探討解決方法。徐大臣聽聞後,向太宗舉薦在民間紅透半邊天的名醫孫思邈,還說此人經常前往各地采藥來給百姓治病,尤其擅長婦兒科,而且由他診治的患者皆得以康複。
太宗聽了,二話沒說立馬遣人去請。孫思邈奔到宮中,仔細詢問了皇後的病症特征和飲食起居,並翻看太醫們診斷的病曆。不一會兒,對於皇後的病情他已有了大致了解。那個時代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封建禮教非常嚴格,所以平常人等怎可觸及皇後的鳳體呢?於是孫思邈隻得取出一根紅絲係在她的手上,從簾後拉出,隻當是“引線診脈”吧。
診斷完畢,孫思邈對太宗說:“啟稟皇上,皇後實則是胎位不正,若想痊愈,在中指上紮一針即可。”話落,皇後的左手被宮女托出,孫思邈朝穴位處一針紮下,搞得皇後疼得渾身打顫。沒多久,皇後就順利誕下皇子。太宗這個美呀,想把孫思邈留在太醫院,可孫思邈心係百姓,謝絕了皇帝的抬愛。
“懸絲診脈”的故事就是這麼來的。有人說因為脈搏的震動是絲線無法傳遞的,所以這個診治方法根本無從談起。還有人說在“懸絲診脈”以前,孫思邈已經大致了解了有關病情,所以隻是走個過場罷了。不管怎麼說,若僅靠“懸絲診脈”來診斷病情絕對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手段加以輔助才可施行。
[猜你不知道的]
施今墨——京城四大名醫之一,對於“懸絲診脈”的看法相對而言是較為客觀的。老先生覺得這種診斷形式確實在宮廷醫療史上出現過,但大夫對病情的診斷肯定不是憑靠“懸絲診脈”得來的資料。因為大夫在診脈的同時或前後,皆可向後宮嬪妃的貼身仆人將病情打探清楚,在了解了這些以後,大夫們才能胸有成竹,所以“懸絲診脈”純粹演化為一種形式。
唐朝“京漂族”的酸甜史
今天的“京漂族”不算什麼新生事物。早在唐朝,首都長安就出現了不少的“京漂族”。出了名的京漂有大詩人王維,杜甫,孟浩然。
還是個15歲的少年,王維就到京城廣為交遊。因為他天資聰明,且多才多藝,一到長安很快就博得了王公貴族的喜愛。21歲,王維中了狀元,這和他在京城結識上流社會的著名人士,奠定了科舉考試的良好基礎是分不開的。
王維可真是“京漂族”的佼佼者!
與王維比較起來,杜甫從35歲到44歲,在長安漂泊了10年,參加科舉考試不中,父親去世又沒了生活來源,困在長安,雖然後來得到了一個小官吏的職位,誰知沒過幾天,安史之亂爆發,他又成為失業人員。
除了這些到京城求取仕途的讀書人以外,長安還有很多尋求商業機會的“京漂族”。在《太平廣記》中有記載的胡人米亮,是一個跑業務的“京漂族”。他在長安辛苦地拚搏七年,並沒有混出什麼名堂。後來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他給長安首富竇義提供了一條商業信息,非常有價值,做成了一宗很大的買賣,作為報酬,竇義送給他一座宅院。此時,這位“京漂族”才算熬出了頭。
[猜你不知道的]
杜甫“京漂”10年,獲得一個小官職,但是沒上幾天班。孟浩然沒有他幸運,孟浩然“京漂”隻有一年多,實際上他還是有機會的,他有一次麵見唐玄宗的機會,皇上讓他朗誦一首詩,有一句是“不才明主棄”,這句詩怎麼能在皇上麵前朗誦呢?這不是冤枉皇上嗎,所以他終究空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