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各行各業:很多事兒不是你想的那樣(3)(2 / 3)

“禦醫”隻是第一等的13名大夫,就算把院使(正五品)金額左,右二判(兩位副院長)都算上不過才16人。而“太醫”指的則是整個太醫院的醫生,共有92人。其中禦醫,吏目,醫士這三個等級的59位大夫可以獨立看病,有處方權;而第四級的“醫生”隻有當助手的份,放到現在也就是個助理醫師或者護士。

因此,“禦醫”和“太醫”根本就是兩碼事。

[猜你不知道的]

夏商周時代,對醫學的記載很少。從現存的資料看來,醫生首先出現在宮廷當中。在西周之前,醫生都是隻為帝王服務的禦醫;到了東周春秋之後,民間醫生才開始產生;戰國時期,已經有了一些關於太醫,太醫令的一些記載,從而才有了對宮廷禦醫和民間醫生的初步劃分。

什麼時候開始有醫院

中國很早就有了醫院,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醫院的雛形。在《諸子集成·管子卷》中記載:“凡國都皆有掌養疾,聾盲,暗啞,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官而食衣之,殊身而後止。”齊國的管仲在當時的都城臨淄創建了“養病院”,收留各種殘疾人進行集中治療,但是那還不是“醫院”,隻能算是“醫院”的雛形。

“醫院”的產生與疫病流行有著很大的關係,疫病流行的時候需要把大批的病人集中起來進行治療。比如在西漢元始二年,黃河發生旱災,疫病流行,皇帝專門安排房間和區域,選派醫生免費為百姓看病。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皇甫規擔任中郎將,軍中有疫病流行,很多兵士都病死了。他專門租用了民房,把病員都集中起來治療,這個專門為了治療病人而搭建的機構就叫作“庵廬”,與現在的部隊野戰醫院很類似。北魏孝文帝時在洛陽設有“別坊”,免費為百姓提供診療和藥物,貧窮無力出錢者都可以前往治療,這是公立慈善醫院的雛形。

唐朝時,全國各州縣都設有“病坊”,這就是專門的醫院了。宋朝時改名為“安樂坊”,“安濟坊”,並開始開設“和劑局”也就是當時的門診部,“和劑局”的藥方就被稱為“和劑局方”。這些機構都是官辦的,民間則以遊醫和藥坊為主。

[猜你不知道的]

南宋理宗寶佑年間(1253~1258),有一個叫作劉震孫的人,他在廣東建立了一所“壽安院”,“對辟十室”可以容納10人,男女有別,男東女西,“診必工,藥必良,烹煎責兩童”。除此之外,為病人治好病之後,還會資助他回家,如果沒有治好導致病人死亡則會為其掩埋。

我國首位兒科專家

錢乙,字仲陽。祖籍是浙江錢塘,後來因為祖父北遷,逐漸成為了東平鄆州人。錢乙是北宋著名的兒科專家,也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著名兒科專家。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錢乙的一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垂四十年”。

行醫的人都知道,古代醫學家將小兒科稱之為啞科,認為治療小兒病最難。

首先,因為小孩的脈微難見,診斷的時候又經常哭泣,造成脈象不穩,因此靠脈診是很難為孩子診病的。

其次,小兒的骨氣未成,形聲未正,喜怒哀樂變幻無常,靠望診很難了解病情。

再次,孩子不能言語,即便會言語也不足以取信,因此憑借問診來了解病情也十分困難。

最後,小兒髒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用藥稍有差池,就會讓病情變得更加複雜。

因為上麵的諸多原因,錢乙在行醫的過程中,也深感小兒病十分難治。

他曾經感慨說:“脈難以消息求,證不可言語取者,繈褓之嬰,孩提之童,尤甚焉。”為了能夠給小兒治好病,錢乙花費了近四十年的時間來研究小兒病,為我國的兒科醫學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這部著作首次係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辯證施治法,讓小兒科從此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本書也被認為是兒科的經典著作,由此人們將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猜你不知道的]

錢乙當過一段時間的翰林醫官。話說有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發疾病,請了很多名醫診治也不見起色,病情越來越重,最後開始抽筋,皇帝見狀十分著急。

這時,有人將錢乙推薦給皇上。錢乙被召進宮之後,淡定地為太子診斷了一番,之後就寫下了一貼“黃土湯”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