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各行各業:很多事兒不是你想的那樣(3)(1 / 3)

明代馮夢龍編的民歌集《桂枝兒》中有一首歌就叫《跳槽》,歌詞為:“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兩情深,罰下願,再不去跳槽。恨冤家瞞了我去偷情別調。一般滋味有什麼好,新相交難道便勝了舊相交?匾擔兒的塌來也,隻教你兩頭兒都脫了。”在這個歌中,一個妓女在抱怨嫖客本來跟自己發過誓不再跳槽了,卻沒想到又去偷偷約會別的妓女。

“跳槽”最開始的含義從何時消失的已經無從考證,現在它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重新利用起來。

[猜你不知道的]

除了“跳槽”之外,“出局”一詞也源於青樓。出局,現在指淘汰,而在古代卻是指,嫖客花錢把妓女從妓院中接出來,送到自己家裏或者其他隱秘的地方過夜。著名的“情種詩人”徐誌摩,就喜歡請朋友喝“花酒”,叫妓女“出局”。這在清末民初,應該算是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如果妻子不是“醋壇子”或者“母老虎”,這種娛樂活動是被默許的。

古代的女醫生

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女醫生呢?有人很快就答道:“有,穩婆是也。”答案正確,因為接生婆放到現代也算是婦科大夫了。那麼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女醫生呢?這時就有人要琢磨一下了。因為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很多中醫師規定傳男不傳女,因此女醫生十分少見,但是事實上古代是存在女醫生的。

很多關於女醫生的故事都流傳下來了,大多數是說這些女醫生救死扶傷,備受百姓愛戴。

西漢時期,山西省複縣有一位名叫義妁的女子,她是中國曆史上早期最著名的女醫生。因為對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十幾歲就上山采藥,開始為左鄰右舍看病治病了,也因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次,一個腹部膨大的人來到了村裏,奄奄一息。義妁認真檢查之後,用針灸在他腹部和腿上紮了很多針,同時喂他喝中藥。過了一段時間,病人的腫塊逐漸消退,竟然奇跡般地痊愈了。漢武帝知道後,就把義妁召進了宮,讓她專門為太後看病。義妁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十分厲害的女醫生。

晉代葛洪是個著名的煉丹家,曾經著有《抱樸子》一書。他的妻子鮑姑也是一位醫術精湛的醫學家,二人夫唱婦隨,隱居在深山老林中煉丹采藥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在嶺南一帶的羅浮山,夫妻倆經常會為百姓治病,百姓就尊稱她為“鮑仙姑”。據說《肘後備急方》就是鮑姑和丈夫一起合著的。

在越秀山下,到現在還有為了紀念她而建立的“鮑姑艾”和“鮑姑祠”。

宋代的時候,也有一個叫作張小娘子的著名女醫生。她的醫術既不是來自於祖傳,也不是跟隨自己的夫君行醫所得。據說,她年輕的時候曾經遇到一位雲遊郎中向她討水喝,張小娘子看到此人氣度不凡,就趕緊把他請進了屋,並用好酒好菜招待。在臨走之時,老人把很多開刀和製膏的外科秘方都傳授給她,並贈給了她一本《癰疽異方》。後來張小娘子通過不斷地實踐,終於成為了一名外科名醫,經過她治療的瘡瘍癰腫病人最後都痊愈了。

由此看來,中國古代的女醫生在為病人治病方麵都經驗豐富,一點兒也不比男醫生差。

[猜你不知道的]

明代也有一位叫作談允賢的女名醫,她的父親曾經在朝中擔任侍郎之職,祖父母也對醫道十分精通,算是醫藥世家。她十分喜歡醫學,祖母在臨終的時候把秘方和製藥工具都傳給了她。她在婦科方麵十分有名,當時的一些大家閨秀如果得了婦科病,又礙於禮教不便醫治,就去找她。她曾著有《女醫雜言》流傳後世。

“太醫”和“禦醫”是兩碼事

在我們的觀念裏,“太醫”和“禦醫”就是一回事,都是為皇上或者貴族看病的。那麼真的如此嗎?

“太醫”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當時設有“太醫令”一職。西漢的時候已經有了太醫的官職設置。在唐宋的時候太常寺也設有太醫署或者太醫局,金朝開始稱之為太醫院。元代的太醫院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機構,專門負責醫療,並製作禦藥。到了明代,太醫院已經有了分科。

“禦醫”的級別比太醫要高,一般隻給皇上或者皇上的姻親眷屬看病。從明清兩代的太醫院官職設置我們就能夠看出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清史稿·職官誌》中記載:太醫院的大夫一共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的才叫“禦醫”,隻有13人,在雍正乾隆時期禦醫隻有七品,和縣令是一個級別。第二等的被稱為“吏目”,有26人,八品與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作醫士,共20人,“給從九品冠帶”。第四等的被稱之為“醫生”,有30人,沒有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