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各行各業:很多事兒不是你想的那樣(2)(3 / 3)

[猜你不知道的]

“劉海”的來曆說法很多,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劉海原本是“留孩”,也就是小孩子留的頭發。古代少女十五歲時開始盤頭插笄表示成年,男孩在十五歲時束發為髻,到了二十歲的時候舉行冠禮。在沒有成年之前,小孩子的頭發大多是自然下垂的,因此人們用“垂髫”,“髫年”來指兒童或童年。孩童時代留的頭發,被統稱為“留孩發”。因為“劉海”和“留孩”古時發音相同,而“留孩”在口語中的稱呼不太雅觀,所以在書麵文字中常把它寫作“劉海”。

史上最牛“暴發戶”

中國的曆史上,有很多超級大富翁,他們或是因貪致富,如和糰,劉瑾;或是因皇權致富,如鄧通,梁冀;或是因搶劫致富,如石崇;或是因棄官從商致富,如陶朱公;或是因祖上留下的巨額家產致富,如巴郡寡婦清。在這些大富翁中,春秋戰國時期的猗頓獨樹一幟,靠著白手起家,迅速成為了當時與陶朱公齊名的大富翁。

猗頓姓王,本是魯國的一個窮學生,曆史記載稱他“耕則常饑,桑則常寒”,連耕地,養蠶都不會的人,要靠什麼來養活自己呢?

窮則思變,猗頓作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而且極具上進心的大好青年,開始思考創業致富的方法,但是到底做什麼好呢?這可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猗頓聽說全國首富陶朱公搬到了自己家鄉附近定居,於是趕緊跑到陶朱公家裏去詢問致富的秘訣。陶朱公可是當時的比爾·蓋茨,豈是說見就能見的,人家跑到這裏來定居,就是圖個清靜,不想見客。於是猗頓就學起了劉備三顧茅廬,陶朱公最後隻好接見他並他八字秘訣:“子欲速富,當畜五牸。”

牸就是母牛,後來引申為牲畜之意,“五牸”就是牛馬豬羊驢的母牲畜。陶朱公的意思就是讓猗頓經營畜牧業。猗頓經過陶朱公的指點,遷徙西河,在草原廣闊的山西猗氏南部開始了他的養殖計劃。猗頓畢竟是個文化人,很快就鑽研出一套養殖方法,首次采用了本地與外地品種進行交配的方法來繁育改良後代。不久之後,猗頓成為當地的養殖大戶。

當然,猗頓並沒有把自己的目光隻停留在養殖業上,他很快就開發了另一個領域——製鹽販鹽,而自己的飼養的牲畜就成為了最好的販鹽運輸工具。

幹什麼就要研究什麼,猗頓在鹽業又發明了一種墾畦曬鹽法,大大縮短了出鹽時間,不僅如此,為了能夠更快提高運輸速度,猗頓還開鑿了山西地區第一條人工運河。在把鹽運到西域的時候,他又看上了珠寶行業,於是又成為了珠寶行業的專家。《淮南子·汜論訓》記載說:“玉工眩玉之似碧盧者,唯猗頓不失其情”,《抱樸子·擢才》也記錄稱:“結綠,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由此可見,猗頓的事業之大。

[猜你不知道的]

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士,也就是幫助越王勾踐滅吳的智囊範蠡,是曆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也是中國個人致富的典範。《史記》中記載陶朱公“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可見其致富本領之高超。

“跳槽”源於青樓

如今,我們經常會聽到“跳槽”一詞,殊不知,在幾百年之前,跳槽的含義與現在完全不同。

在明清時期的小說和筆記中,經常能夠看到“跳槽”這個詞,可見當時“跳槽”就十分流行。在當時,“跳槽”可不是換工作的意思。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對這個詞做過專門的解釋:“原指妓女而言,謂其琵琶別抱也。

譬以馬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後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也就是說這個詞原來是說妓女的。妓女拋棄舊愛,另攀高枝,就好像馬從一個槽換到另一個槽吃草一樣,因此稱之為“跳槽”。後來這個詞也被用在嫖客身上,是說一個嫖客對一個妓女厭倦了,要另結新歡這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