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各行各業:很多事兒不是你想的那樣(2)(2 / 3)

[猜你不知道的]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滅火工具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水囊,水袋,灑子,水桶等儲水工具,用來澆滅火焰;另一類則是梯子,火鉤,斧,鋸,火叉等,用來攀登或拆除障礙;還有一類是大索,帶有長鏈的鐵錨兒,這些是用來套住或掛住房梁立柱,將之拉倒,防止火勢蔓延。還有一種滅火工具十分先進,便是唧筒。唧筒是由一根長竹竿製成,利用了大氣壓原理製成了一種手動噴水槍。這種噴水槍可以把水送到很遠,還能將水集中起來澆滅火焰。

專職理發師

在我國曆史上一直存在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思想,因此當時無論男女都要留長發,隻是盤發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一直到了漢代,才出現了專門以理發為職業的工匠。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貴族子弟要削發剃麵,那時的理發業已經非常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

“理發”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注疏《詩經·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時說明:“櫛,理發器也。”宋朝理發業比較發達,有專門為了製造理發工具而開設的作坊。那時候,將剃發稱之為“待詔”。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在元明兩朝,理發變得更加普遍。到了清代,清朝貴族為了自己的統治需要,強製下令要求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迫於朝廷的打壓,人們隻好剃掉前額頂上的頭發,理發業也空前發展起來,到處都是剃頭挑子,理發工手裏拿著鐵夾沿街叫賣,給人理發。

因為每個朝代對頭發的清潔衛生處理有著不同的方法,因此稱謂也不同,明代時把理發叫作“篦頭”,清代時則叫為“剃頭”,還有的叫作“剪頭”,“推頭”等。

我國第一家理發店,是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之後,很多在日本的中國理發師紛紛回國開設理發店。如今理發店滿街都是,為人們提供了周到的服務。

[猜你不知道的]

相傳,有一年雍正皇帝頭上長瘡,梳辮子時很難受,他以為是梳頭太監搞的鬼,一連殺了好幾個太監。

當時有個姓羅的道士很同情這些被殺的人,於是就想辦法製做了刮臉刀,剃頭刀和梳辮子用的攏子和篦子之類的理發工具,並研究了一係列理發的方法,教給梳頭太監學用。

太監用這些工具和方法給雍正皇帝剃頭,梳辮子,皇上感覺很舒服。問來由,太監們就上奏說是羅道士傳授的。

於是雍正就賜這位道士“半朝鑾駕,小執事”的稱號。這個羅道士也就成為理發匠的祖師爺。

為什麼把頭簾稱為“劉海”

現在人們都習慣把額前垂留的頭發叫作“劉海”,在千變萬化的發型當中,各種各樣的劉海也成為了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至於為什麼要把額前的頭發叫為“劉海”,就很少有人知道這其中的奧秒了。

相傳,在古時有一位仙童叫作劉海,在民間的傳說中,他的額前總是垂著一列整齊的短發,顯得十分可愛。後來畫師們所畫的仙童肖像經常以劉海的模樣為準,所以人們就經常把小孩或婦女額前留的短發稱之為劉海。古時的劉海隻有孩童和婦女才能留,男子一般沒有劉海。

還有一種說法是:傳說,武則天執政的時候,某一天破獲了一個策劃宮廷政變的集團。這些謀反者的名單中竟然有上官婉兒的名字。武則天大怒,立刻把上官婉兒召集過來行黥刑(一種在臉上刺上記號的刑罰)。武則天生氣地斥責道:“昔日你的祖父(上官儀)謀反,被打入天牢,我看你才華出眾才重用你為禦前女官。怎想你居然恩將仇報,想要謀殺我,真是氣死我了!”上官婉兒坦然一笑:“陛下可曾記得奴婢三次擋駕之事?”武則天回想一下,是有幾次自己準備在禦花園擺宴,臨起駕的時候被上官婉兒呈奏轉駕回宮。上官婉兒接著說道:“陛下可知當時禦花園中早就設好了埋伏?當時我參加謀反,是為了能夠暗中保護陛下啊!”武則天這時才恍然大悟,但是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還是要執行,不過是在行刑時改用朱砂在額前刺了一朵梅花。上官婉兒本就美麗動人,再加上額上的紅梅花,就更加好看了。但是那終究是個恥辱——罪犯的標記。為了能夠遮住這朵梅花,上官婉兒就從額頂梳下一縷青絲,並稱之為“劉海”。宮中的女子看了,都覺得比頭發全部向後梳要秀美很多,於是就效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