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的地動儀是怎麼預測地震的
公元132年,世界上第一架候風地動儀由東漢的張衡發明,它的主要功能是預測地震。
《後漢書·張衡傳》裏有關於候風地動儀的記載,地動儀由銅鑄造而成,圓徑達到2.67米,長得像個大酒樽,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個煉丹爐,蓋著隆起的圓蓋,地動儀的表麵上刻著篆文,上麵還畫著山,鳥,龜,獸。儀器內部,位於中心部位有一根“都柱”,也是用銅做的,都柱的旁邊有稱為“八道”的八條通道,還設置了非常巧妙的機關。儀體的外部按照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了八條龍。龍頭的嘴裏銜著一顆銅球,它們連接了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龍頭下方的垂直位置,蹲著八隻蟾蜍,張嘴昂頭,準備用嘴接住銅球。有地方發生了地震,地動儀的樽體感受到,隨著地震運動,觸動了機關,地震發生方向的龍頭張開嘴,銅球吐出,下落到銅蟾蜍嘴裏,發出聲響。通過這個地動儀人們就能知道地震在哪個方向發生。
根據專家們的研究,當時張衡掌握了非常了不起的知識,他了解了地震波的傳播的方向性,同時利用力學的慣性原理,而“都柱”起到了慣性擺的作用。1880年,歐洲才製成類似的儀器,比張衡的發明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猜你不知道的]
為什麼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叫作候風地動儀呢?它主要是預測地震,候風儀從字麵上看是測風。有觀點認為,“候風”即“候氣”,古人認為地震由地“氣”引起,故有候風地動儀之稱。
人類的“航天鼻祖”是在中國嗎
登月並不僅是現代人的夢想,在明朝就有了關於人類第一次記錄下來的“登月計劃”,來自一個叫萬戶的木匠。
根據記載,萬戶生於明朝初期,木匠出身。因為他對技術發明非常癡迷,又願意下工夫鑽研技巧,失敗也不氣餒,在從軍後,成為軍隊裏的技術能手,改進很多刀槍車船。
幾百年前的明朝,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依然很少,科技知識更是少得可憐,萬戶認為他能夠飛到月亮上去,這在今天看來都需要做大量準備。按照當時的火箭技術和風箏原理的幫助,他起草了一份非常詳細的科學報告,既有理論,又有計算。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願望,萬戶花費大部分時間研究《火箭書》,充實完善自己的知識。他勇於實踐,畫出飛鳥的圖形,造出各種火箭,所以眾匠人按照他畫的圖製造出飛鳥……文獻記載說,萬戶帶著人在一個月亮很圓很大的夜晚來到高山上,在這裏,萬戶將開啟他奔月的旅程,他們將製作的巨鳥“鳥頭”對著明月……萬戶坐在鳥背上的駕駛座位——椅子上,拿著風箏準備起航。他自己動手先將鳥尾引線點燃,一瞬間,尾部噴火,火箭向前衝去。萬戶的腳下也噴出火焰,“飛鳥”接著衝向半空。
後來,萬戶的屍體和“飛鳥”的殘骸在遠處的山腳下被發現……這個故事被記載成“萬戶飛天”。萬戶被後人認為是人類的航天鼻祖。
[猜你不知道的]
萬戶飛天的故事是一個美國的火箭專家在他的書中提到的。萬戶是第一個利用火箭飛向太空的人,為了紀念他,世界科學家將月球上一座環形火山命名為“萬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