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日常生活:點滴中的學問(5)(2 / 3)

[猜你不知道的]

越王勾踐劍可是國寶級的文物,民間就有人仿製寶劍。有一位鑄劍大師就製作出了高仿真版的越王勾踐劍,並且在2008年的奧運會期間推出2008把帶有編號的“絕版”高仿越王劍。

最早測定風向的儀器——“相風銅烏”

最早出現在曆史資料裏的,用來測定風向的器具是“相風銅烏”,這種風向器用銅製成,並且以烏鴉為原型,這款“相風銅烏”出現在漢代,它製作得非常龐大,安裝在觀測天文狀況的靈台上專門預測風向。因為它比較笨重,最初不能靈活運轉,遇到小風根本就不動。後來人們不斷地改進,風向器慢慢地就輕巧靈活多了。晉代逐漸流行起來木製的相風烏。唐代李淳風著的《乙巳占》裏,描述過相風木烏的構造。

但是,風向器仍然比較不適用於軍事和交通等方麵,所以構造進一步簡單的風向器出現。而相風烏適合固定在一個地方,但是軍隊的駐地經常改變,就出現了用雞毛製作而成的風向器。

雞毛編成的風向器,所用雞毛非常輕,通常隻有五兩到八兩,雞毛風向器掛在高杆上,非常有利於觀測,這種雞毛風向器根據它的重量就被稱為“五兩”。在唐代以前就出現了這種簡便的風向器,並被後來的人普遍采納使用。

[猜你不知道的]

“相風銅烏”出現在漢武帝時期,有一天漢武帝聽了東方朔對於聽喜鵲的叫聲辨別風向的一番話,受到啟發,就在觀測天象的靈台上製成一座烏鴉形狀的風向器,因為烏鴉反哺,而西漢非常重視孝道,便采用了如此有深意的烏鴉形狀風向器。

古代製針法

針的使用曆史非常悠久,我國山頂洞人的遺址中就出土了骨針。後來就出現了金屬針,在秦漢時代,古代人用金屬針縫衣服。那麼古人怎麼製作出那麼細小的縫衣針呢?難道真的是像李白遇到的那個老婆婆“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把鐵條一點點地磨成針嗎?這也實在是太不靠譜了。

小小的針製作起來是大有學問的,明代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詳細記載了古人如何製針:首先將鐵塊錘成小細條,在鑽有小孔的鐵尺中把鐵條用力拉過,細鐵條就變成粗細一致的鐵線。將鐵線逐寸剪斷,一端銼尖,一端錘扁。在錘扁的那端作為針鼻鑽上孔,並且打磨平整,就出來了針的初步形態。

當然這還是半成品,需要進一步製作,讓人想不到的是,古人接下來把這些針當作菜放到鍋裏,慢炒,而且是用細火。再加上土末,豆豉,鬆木灰等“佐料”。這些“佐料”的量要把針覆蓋住。炒完之後,還要蒸。蒸的時候,要將兩三根針頭留在外麵。等到外麵的針頭能夠用手撚碎時,就不用再蒸了,起鍋。還要最後完成一道工序——淬火。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因為淬火決定了針的軟硬程度。

現在我們用的針放久了就容易生鏽,但是用這種傳統工藝製作的針,就不易生鏽。但是,因為成本很高,傳統工藝製成的針最終失去市場。

[猜你不知道的]

最早的針是骨針,隨後又產生了木針,竹針,象牙針和銅針,最終出現了金屬針。在古埃及的廢墟中有人曾經發現過石針的蹤跡。羅馬時代用鐵針和銅針。現在用的鋼針,人們認為由中國人最早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