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日常生活:點滴中的學問(4)(3 / 3)

[猜你不知道的]

據學者的考證,唐代的口語和今天的閩南話,即台語接近,宋代的口語和今天的粵語接近。而今天的普通話,是從明代之後慢慢形成。因為自從元代以後,京城設在北京,於是全國通用的雅言以北京方言為準。而普通話是由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的積極分子朱文熊最早提出的。

推廣“普通話”的皇帝

1728年,雍正帝的“正音書館”成立起來,他力主在全國推行北京官話。他諭令福建,廣東兩省將漢民族共同語,舊稱“官話”推行下去。他規定,讀書人聽不懂和不會說官話,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看來這個諭令主要督促書生聽說官話。上諭頒布之後,福建,廣東二省的各個郡縣將正音書院建立起來,教授官話,但是離京城太遠,又在日常生活裏得不到使用,收效甚微。

但是作為“推普”的首倡者,而且是皇帝,所以後來張之洞等人在雍正帝的基礎上提出“官音統一天下語言”的思想和舉措。

1902年,張之洞,張百熙等人製訂《學務綱要》指出:“中國民間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語,辦事動多扡格(格格不入),茲擬官音統一天下語言,故自師範以及高等小學堂,均於中國文一科內附上官話一門。其練習官話,各學堂皆以用《聖諭廣訓直解》一書為準。”

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正式提出將“官話”這個詞正名為“國語”。

[猜你不知道的]

雖然是雍正帝推行了北京官話,但是作為滿族人,在全國推行漢語,心裏還是矛盾的。在他以後的清朝皇帝就愈發重視滿語,忽視漢語的重要性,像乾隆皇帝對滿語就極力進行維護。不過這也不能改變漢語的地位,即使身為皇帝,也不能逆著曆史潮流而來,所以漢語普通話的至尊地位最終確立下來。

熨鬥走入人們的生活

燙衣服的熨鬥,在漢代時成為家庭用具。漢魏時期,熨鬥用青銅鑄成,它的外型呈圜腹,沿寬,有手拿的長柄。有些熨鬥還鏤有“熨鬥直衣”的銘文。

熨鬥這個名稱有點來曆,有兩層含義,第一,它象征北鬥。第二熨鬥的外形和古代的一種烹調用具“熨鬥”非常像。熨鬥長得像沒有腳的平底鍋,將燒紅的木炭盛放在熨鬥裏,等到底部熱得燙手了就可以熨衣服,因此,也可以叫作“火鬥”。熨鬥也被叫作“北鬥”,“金鬥”。“金鬥”不是一般老百姓家裏用的,它采用鎏金工藝,製作得非常精美。

[猜你不知道的]

熨鬥最初可以追溯到商代,是作為刑具被發明,用在人身上,燙人的皮膚,非常殘忍。幸虧暴虐的商朝滅亡,熨鬥也有了合適的用途。

古時候的眼鏡很名貴

眼鏡在現代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物,但是迄今卻沒有人考證出是誰發明了眼鏡並首先佩戴,不過,根據考證,在13世紀末期,眼鏡可能在中國和歐洲同時出現。馬可·波羅曾經在1260年左右記載:“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著眼鏡。”14世紀曾有記載說中國有一個紳士拿一匹馬換一副眼鏡。現在一般的眼鏡可沒有一匹馬那麼值錢。

中國古老的眼鏡實際上是從凸透鏡發展而來,一般鏡片較大,呈橢圓形狀,通常由水晶石,黃玉石英或紫晶製成鏡片,烏龜殼做成鏡框。有的眼鏡的眼鏡腳是銅質的,卡在鬢角上,有的在耳朵上係上細繩子,還有的將眼鏡固定在帽子上。因為烏龜殼製成的鏡框象征神聖,而鏡片也是用寶石做成,所以眼鏡在當時是一種相當貴重的物品。

[猜你不知道的]

古代人配戴眼鏡並不是為了看清楚,而是為了表示自己的身份高貴。在明清時期,水晶製作的眼鏡是皇上的禦賜品,乾隆皇帝戴著水晶眼鏡批閱奏折,大臣們還上書懇求皇上恩賜水晶眼鏡。可不像現在的眼鏡用玻璃片或樹脂製成,人人都能買,都能戴,早已不是什麼身份尊貴之物了,倒是可以表明自己是知識分子。

古代的計時工具“沙漏”和現代的“沙漏”

沙漏又被稱為“沙鍾”,是我國古代就有的計量時間的儀器。沙漏的製造原理和漏刻沒有什麼區別,利用流沙的流動性,重力作用讓沙子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根據數量計量時間。采用流沙來代替水,主要原因是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水很容易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