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日常生活:點滴中的學問(4)(2 / 3)

古代道路的發展在唐朝進入極盛時期。當時的京城長安可是聞名中外的大都市,與今天紐約的國際化有得一拚。唐朝有水路運河連接東部地區,而且是縱橫國內與連通國際的陸路交通樞紐。到了宋和遼金時期,形成了規模類似於今天的商業街,城內大道兩旁彙聚各個行業。街上人很多,每隔二三百步就設有一個軍巡鋪,鋪中的巡警白天疏導人流車流,維持交通秩序,夜間保護官府商宅,哪個地方如果發生盜竊案,失火了,都是他們的職責。

清朝的驛路有三個等級,一是“官馬大路”,從北京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從省城通到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從大路通往各市鎮的支線。

[猜你不知道的]

秦始皇下令大規模地修路,是為了維護剛剛建立的政權,如果哪個地方發生叛亂了,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投送兵力。所以秦朝修築的馳道直道也被稱為“高速公路”,我們可以看到車馬在道路上奔馳,兩旁的青鬆飛速掠過,道路非常結實,排水又好,即使下雨天道路依然暢通,很少像現在哪條路被衝斷,不能通行什麼的。雖然修築的時候,秦始皇將其當成軍事通道,但是同時也是南北的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道路。

名帖讓人快速認識你

名片,賀年片,並不是今天才有的,它們源於古時。早在漢代,人們之間見麵或者到人家拜訪,通常會帶著竹或木製的“謁”“刺”,因為那時紙張沒有出現。謁上寫著持謁者的姓名,用於拜訪他人時通報來訪者,我是誰,我來拜訪你。我們都在電視劇裏看到,這個府裏的人門開著一條小縫,很勢利地說,等著,然後接過拜訪人的帖子,不一會兒,主人家出來了,滿麵笑容,說著失敬失敬,將拜訪的人請進去。“刺”,也稱為“名刺”。刺上麵有的隻書寫姓名,也有些人加入自己的問候語。此外,刺上還詳細介紹了自己的情況,比如自己的官爵和籍貫,是哪個郡縣鄉裏的人。還有一種長刺,是下官呈現給長官的刺,所以隻在刺的中央書寫一行,看上去很得體,很謙虛。唐宋時,每次科舉考試後,就掀起一場拜謁之風,新科及第考生四處拜訪前科及第,位高權重的官員,拜他們為師,為將來被提攜做準備。要拜訪老師,必須先遞上“門狀”,以便老師們了解情況。

到了明代,輩分低,官階低的人,比如學生見老師,小官見大官需要先遞上“名帖”,介紹自己,和唐宋時的“門狀”差不多。明代的“名帖”是長七寸,寬三寸的長方形,遞帖人的名字將整個帖麵要寫滿。如果是把帖遞給長者或上司,為了表示謙恭,“名帖”上所書名字要大。

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的稱呼。名片的普及主要是和國外的通商。清朝的名片開始向小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官場,使用較大的名片的人官位較小,以示謙恭,使用較小的名片的人官位較高以示地位。

[猜你不知道的]

秦漢時期的名帖,是竹木削製成的。在東漢時有一個叫作禰衡的文學家,他剛到穎川的時候,揣著自己的名片,沒有地方投獻,慢慢地竹片上麵的字都模糊了。在唐宋時期,新科及第的考生在拜訪位高權重的官員時,送上“門狀”,有些就被官員看上,這些年輕人一表人才,風流倜儻,被招了女婿,他們未來的榮華富貴就有了保證。

古人也講“普通話”

因為各地的方言不同,為了便於交流,古人也想到要讓大家除了自己的方言,還會說一種共同語言,所以出現了名為“雅言”的共同語,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通用語。

以周朝地區語言為基礎誕生了最早的雅言,周朝的都城,位於西安西北部的豐鎬,此地區的語言作為全國雅言。因為周朝是分封製的王朝,周王室的親戚分到各地,成立諸侯國,雅言就逐漸在其他各地傳播開來。此後,周王室將都城遷往洛邑,在洛陽雅言又進一步得到傳播。而後孔子在魯國講學,麵對來自四麵八方的三千弟子,作為老師為了讓大家都聽懂,孔子就用雅言來講課,孔子可謂推行“普通話”的先驅。

周朝的雅言被秦代沿襲下來,並將它作為官話;建都長安的西漢和建都洛陽的東漢,都將雅言作為官話。此後,朝代不同,雅言的基礎方言也不斷在修正,但多數是以京城語言作為參考標準,所謂的“官話”“京腔”就是這樣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