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會分櫃擺貨,用倉儲開架的方式銷售。顧客看好貨之後,可以在統一的結賬台結賬,取得提貨憑證,然後到各貨房去領貨。店中的總管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店長,要每日一小結,每月一大結,一年一總結,不僅省去了中間環節,減少了經營成本,管理起來也十分方便。
[猜你不知道的]
這種經營方式與現在的超市的管理方式如出一轍,“其店規之嚴,選製之精,合郡無有也”。讓人惋惜的是,這家名揚天下的二百年老店,卻在太平天國後期的時候毀於戰火。
古人幾點上班
現在的上班族都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上班和下班都比較準時。那麼古代也有上下班之分嗎?他們又是在幾點開始上班呢?
其實,古人對上下班製度也是很講究的,不過,畢竟是生活在古代,可沒有勞動保護法來保證他們的上下班,因此通常他們每天的上下班為晨聚昏散,在具體時間上要比現在的朝九晚五要提前一些,不過這與農業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作息習慣是相適應的。在《詩經》中曾經寫出了一位妻子叫丈夫起床的情景:“公雞都在叫了,上朝的都已經到了;東方已經亮了,上朝的都開始忙碌了。”也就是說,雞就是古人上班的簽到機,古人在聽到雞鳴之後就要準備上班了。不過現在想想,萬一每家的雞叫的時間不一樣,這該如何是好啊!“聞雞上班”的傳統從春秋時代就已經形成了,後來,人們怕雞不靠譜,就把上班的時間改為了卯時(早晨五時至七時)。
古代公務員所屬的機關,可以分為中央和地方兩類。隻要是在中央各機關供職的官員,在一定品級之上的,按照職務規定,一定要參加君王親自主持的最高國務會議,也就是“朝會”。在京城上班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要“上朝”。朝會也有大朝和常朝之分。在《梁書》中有一篇梁武帝的詔書,在這篇詔書中梁武帝透露,一切國務,都要在朝會上來谘詢大家的意見,所以百官應該“旦旦上朝,以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後奏聞”。也就是說,除了法定的節假日之外,每天都必須舉辦朝會。當然,如果君王生病或者被某種事物迷住了,“從此君王不早朝”,那就屬於例外情況了。
[猜你不知道的]
在古代,公務員們上班時間都比較早,往往天還沒亮就要往宮裏趕了。
除了一二品大員的年高者,可以有騎馬或者坐轎的特權之外,其餘人都要步行入宮,而且隨從不得跟隨,也就是說沒有人給你舉燈照明。看來,在古代當個公務員也不容易啊!
古代人有哪些保護環境的高招
環保的理念並不是近代才有的,隻不過現代人產生的垃圾比古代人多得多,保護環境變得更迫切些而已。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人們就知道要想喝水,先鑿個井。《周易》有“井泥不食,舊井無源”的記載,人們十分注意保護水源。東漢時,最早的環衛機械——垃圾翻鬥車和灑水車發明出來,放在今天都是打掃街道的得力助手,不過現代的環衛機械更加先進,打掃起來更加省力。城市裏設置衛士“都廁”,即今天的公共廁所,對於逛街的人找廁所真是方便。北宋時,京都東京非常繁華,設立了專門打掃環境衛生的管理機構城市街道司,專管街道的清掃和積水的疏導。南宋將北宋的這一措施帶到都城杭州,《夢梁錄》記載“亦有每日掃街盤垃圾者”。明代,有了專職清潔工負責環境衛生。在太平天國時期,也規定“興鄉兵,大村多設,小村少設,日間管理各戶灑掃街渠,以免穢毒傷人”。可見髒亂差的環境是各個朝代都不能容忍的。
而且,美化環境,管理衛生在古代也被列入法律。商代法律規定:“棄灰於道者,斷其手。”看來,隨便扔垃圾,被逮到手就沒了,還是現代文明些,戴著紅袖章的居委會大媽們逮到誰亂扔垃圾,也隻是批評教育。戰國時還有“棄灰於道者,黥”的法律條文,在人家臉上刻下記號,人們都知道了,指責他,真丟麵子。
[猜你不知道的]
隨地吐痰在古代也是讓人唾棄的,不過如果皇帝隨便吐痰怎麼辦呢?傳說東漢末年,漢獻帝有一天嗓子癢,“噗”一口痰飛出去了,曹操看到,心想這皇帝也太惡心了,在這麼多人麵前怎麼做出如此有損形象的事呢?不久,曹操就送給漢獻帝一個精致的唾壺,婉轉地請漢獻帝“吐痰入盂”。
古代的“公路”什麼樣
今天的公路是在古代公路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公元前2000多年,馬車牛車是主要的運輸工具,所以有了很多專門的道路。秦始皇統一天下了之後,以馳道為主修築了全國交通幹線。道路的質量標準是:路麵約70米寬;兩側路基比地麵高,降雨的時候及時排水,把路麵用鐵錘夯實;每隔三丈,即10米種一棵青鬆;皇帝出行時使用路中央三丈,兩邊開辟人行旁道;每隔十裏,即5000米,修建一座亭,讓各個區段好管理,同時供信件的傳送。這個標準用在現代也非常周到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