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考工記》中還記載了一種由貝殼灰和欄木灰混合而成的洗滌劑。貝殼灰當中含有氫氧化鈣,與欄木灰發生化學反應之後,可以產生一種叫作氫氧化鉀的物質。用它的水溶液洗滌絲織品的時候,可以和絲製品表麵附著的油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鉀肥皂,這樣就可以將絲製品洗得更加光鮮亮麗。
到魏晉時期,就出了一種新的洗滌劑——皂角與澡豆。皂角,也稱為皂莢,是豆科植物皂莢樹結出的果實。皂角當中含有皂甙,它的水溶液可以生成泡沫,具有很強的去汙性。當時社會上還出現了售賣皂莢的店鋪,由此可見當時它作為洗滌用品有多麼流行。後來,有人進一步將去了種子的皂莢搗碎,做成像橘子一般大小的圓球,用來洗身或洗衣,人們習慣將其稱為“肥皂團”。這種經過簡單加工的肥皂,攜帶起來十分方便,效果也不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了它的製作方法:“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麵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後來人們發現了一種名叫皂葉的植物,搗碎之後也可以當作肥皂使用。
事實上,因為各地的物產不同,古人製造的土製洗滌劑也是花樣繁多。
[猜你不知道的]
古代洗衣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溪水邊用棒槌使勁砸,有時也使用皂角,但是皂角的產量小,因此就成為了富貴人家的奢侈品,而且都是用來洗手用的。
細看古代人的帽子
我們經常用“衣冠楚楚”來形容一個人穿戴整潔,由此可見“冠”在我國古代的地位是多麼重要。先秦的時候,“冠”是貴族子弟的服飾標誌。在漢代,冠就有了十幾種之多,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使用。
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百姓帶著巾包頭或者結紮發髻。所謂“巾”,就是用絲或麻織成的布。在漢末黃巾起義中的農民戰士沒有冠,就用黃巾包頭,所以就有了“黃巾軍”的稱呼。一直到現在,西南人民依然用“帕子”包頭,這其實就是古代用“巾”包頭的遺風。
那麼巾又是怎麼變成帽子的呢?南北朝的時候,北周武帝為了方便軍人代用,就把巾剪裁為有四個角的東西,一戴就行。當時被稱為“襆頭”,這種“襆頭”實際上已經像帽子了。唐代的時候,又把四個角改為了兩隻腳。有一種是兩腳向左右伸出的,叫“展腳襆頭”,是文官所戴;還有一種是兩腳在腦後交叉的,被稱為“交腳襆頭”,是武官所戴的。到了最後,就發展為我們看到的舞台上的“紗冠”。因為戴帽子要比紮頭巾方便,於是巾就被逐漸淘汰了,發展為現在的帽子。
[猜你不知道的]
最開始的時候,發冠隻是套在束起的發髻上的一個罩子,戴發冠隻是為了美觀,對樣式沒有具體的規定。到了商朝時,冠服製度開始出現。到了漢代,衣冠製度又被重新製定,通過冠帽能夠區分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有通天冠,長冠,冕冠,進賢冠,武冠和發冠等冠帽。對於不同身份,不同場合要戴的冠帽有著嚴格的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在朝會或者宴會上,帝王通常要戴通天冠;在參加祭祀的時候,官員要戴長冠。各級的武職人員在朝會時要戴武冠;文官和儒士要佩戴進賢冠。
古代的鞋子是啥樣
我們在古裝電視劇中,很少會觀察到古人穿什麼樣的鞋子。因為古代寬大的衣服經常會把腳給遮住。那麼我們現在就來介紹一下古代人到底穿什麼樣的鞋子。
在中國,最早的鞋見於氏族社會時期的彩陶。新石器時代,我國就有人用草,麻,葛編織成履。
周代的舄主要分為三等,其中赤舄為上,其次是白舄,黑舄。王後的舄也被分為三等,其中玄舄為上,其次是青舄,赤舄。從鞠衣以下都穿屨。不過屨和舄都用勾隖,純來作口緣。不管穿什麼顏色的舄屨,都要用他色來為之勾隖純。素屨就是去掉了裝飾的屨。葛屨在夏天的時候用葛製成,到了冬季則由皮製成。舄屨的顏色都與衣裳的顏色相同。
漢代的時候,祭服要穿舄,朝服要穿靴,燕服則要穿屨,出門的時候則要穿屐。漢代的時候鞋在造型上已經有了很多變化,如絲織的靴在顏色和圖案上都有變化,造型也簡單大方。鞋靴使用的材料也非常豐富,有牛皮,絲織物,麻編物等。
魏晉時期,鞋的前端一般會織有雙獸進行裝飾,配色和諧,鞋式優美。
到了北齊的時候,從天子到百姓都流行穿屐。南朝時期,木屐十分盛行,從天子到文人,士人都喜歡穿。與此同時,百姓則多穿一種由南方生產的蒲草類植物編織而成的草鞋。
南北朝時期,北方開始流行穿靴子,後來這種時尚又傳到了江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