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一旦到了夏天,扇子就成了百姓最好的朋友。因為百姓主要靠扇子來扇風納涼,扇子大部分都是竹子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涼友”。
富貴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這種扇子搖起來比較輕鬆。達官貴人家則有“人工風扇”,也就是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在軸心的地方拴上繩索,仆人隻要手拉動軸心上的繩索,扇葉就能在帶動下旋轉產生涼風。
另外,瓷枕也是百姓降溫的最好選擇之一。瓷枕的枕麵是一層釉,夏天有了這個枕頭,睡覺的時候就會感覺特別涼快。除此之外,古人也會使用蚊帳。少女們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裏帳中香氣四溢,靈巧的婦女會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帳之中。有的人還掛上了香囊,在香囊中裝上能夠驅趕蚊蟲的藥材,因此這個香囊也可以被認為是不用燃燒的環保蚊香。
當然,古代也有自己的冷飲。早在商代,富貴人家就會在冬日的時候鑿冰貯藏於窖,到了夏天就把這些冰拿出來消暑。宋代的冷飲有很多花樣,民間出現了果汁加冰塊的冷飲。到了元代,蒙古人把果汁,乳品和冰屑混合在一起食用,這也就是冰淇淋的原型了。由此看來,古代人的夏天也過得有滋有味嘛!
[猜你不知道的]
古人為了能夠避暑,還會建造“涼屋”,這種豪華的避暑建築一般都建在水邊。唐朝的宮廷就有這種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采用了冷水循環的原理,扇輪的轉動產生的風力能夠把冷氣送到宮殿之中。
後來發展到利用機械把冷水送到屋頂,讓水沿屋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來達到降溫消暑的目的。
食物冷藏技術高
我們現在要儲存食物,就會將容易壞掉的食物放在冰箱裏。那麼古代沒有冰箱要怎麼儲存食物呢?
我國在食物冷藏方麵已經有3000年的曆史了,古人在儲存食物方麵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
窖藏——在商代的時候,人們就會把冬季結成的冰塊儲存起來,到了夏天再拿出來食用。《詩經》中記載:“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也就是說臘月裏鑿冰,三月裏送入冰窖,到了夏季再取出來,供那些貴族享用。在西周時期,王室裏就了專職人員來負責管理藏冰,這種官員被稱為“淩人”。在當時的楚國,不僅王室要儲藏大量的自然冰,達官貴人也要儲藏大量的自然冰。
器藏——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祖先就有了“冰箱”,這種冰箱就叫“鑒”,它是用來冷藏保鮮食品的。在《周禮》中記載,每到春天,人們就會把冰放入“鑒”之內,然後把菜肴,酒和水果等食物放在“鑒”中,防止食物變質,到了祭禮的時候再把這些食物拿出來。“冰鑒”就是我國最古老的“冰箱”。在全國各地的考古中,都發現了“鑒”這種冰器,可見當時應用十分廣泛。
井藏——井藏是古時候利用自然冰來儲藏食物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找一個無水或者少水的地方鑿井,並用陶井圈把井的土緣襯好,然後把需要冷藏的食物放在井中,達到冷藏的目的。
[猜你不知道的]
每當到了寒冬季節,就會有專門的官員負責采集天然冰塊,儲藏到“冰井”之中,到了炎夏期間取出,供皇家與貴族使用。這一傳統在《詩經》中就有記載,一直流傳到了民國年間。這些冰除了食用,還可以用來儲存食物。
古代也有超市
我們提到超市,就把它歸類於外國的產物。其實像超市這樣開架擺貨,倉儲式的陳列方式,在明朝的蘇州就已經出現了,一直到清朝中期以後,依然在沿用。
明清時,“寧波幫”的商人到處販貨的時候,在蘇州城中,就有一位寧波商人另辟蹊徑地開設了一個采用超市經營方式的店鋪——孫春陽南貨店,這家店從明至清開設了二百多年。據記載,這家“超市”的老板孫春陽,本是寧波人,因為科舉考試失利於是就棄文從商,跑到蘇州開起了南貨店,因為獨特的經營方式逐漸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店鋪。到了清道光年間,更是成為了全國知名店鋪,名聲遠達京城,“京中人講求飲饌,無不推蘇州孫春陽店之小菜為精品”。店鋪中的貨品,經常會被選入清代宮廷貢品單中。
南貨店能夠曆經二百多年而不衰,與它獨到的經營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
孫春陽根據縣衙將所司之事分為三班六房進行擺放,把自己經營的貨品也分為了六房,分別為醃臘房,醬貨房,蜜餞房,南北貨房,海貨房,蠟燭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