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時候,官民都可以穿靴,隻是樣式有所差異罷了,女子流行穿軟底透空錦豄靴。唐朝的男子的靴子,先為六合靴,後來又改為長豄靴,最後改為短豄靴,唐代婦女鞋子的形狀,前麵為鳳頭式。還有高頭,平頭,翹圓頭等多種樣式。
宋元時期沿用了唐代的鞋子樣式,隻是款式有所增加。宋代南方人多穿木屐。如宋詩人“山靜聞響屐”,就是形容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
明代,男子的鞋多是以厚實為主,有多種質料和樣式,北方通常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則多穿棕麻鞋。
此外,元末明初的時候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成為了潮流,因為這種鞋能夠顯得人格外修長。
明代的官員穿靴或者雲頭履(朝鞋),儒生則多穿黑色雙梁鞋。百姓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縫靴。纏足的婦女則穿一種用樟木做高底的弓鞋,與現在的內增高和外增高的高跟鞋十分相似。
明代的服製中,對鞋的樣式有很嚴格的規定,不管官職大小,都要遵守服製。因此穿鞋有嚴格的規定。
[猜你不知道的]
滿族婦女穿的鞋被稱為“旗鞋”,極有特色。因為滿族的婦女自幼就騎馬,從來不裹腳,習慣穿這種鞋,所以把這種鞋稱為“旗鞋”。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所以又被稱為“高底鞋”或者“花盆底”鞋。花盆底的跟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能高達14~16厘米,最高的能夠達到25厘米左右。可謂是穿上花盆底,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身高了。
古代也有蚊香
一到夏天,蚊子就成為了人類最大的“敵人”,為了能夠防止蚊子的侵擾,現代人通常會使用電蚊香或者無毒蚊香來驅趕蚊子。那麼古人要怎麼對付蚊子呢?
古人為了能夠對付蚊子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以及要燃香祭祀的習俗有關。早年的端午節人們除了要在自家門口插上艾草之外,還要把雄黃酒塗在自己的身上,來防止蚊子叮咬。
最原始的蚊香出現在宋朝。宋代《格物粗談》中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幹,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這應該就是最早的“蚊香”了。其中雄黃就是硫化砷礦石,也是古代用途最為廣泛的殺蟲劑。
明末的《譚子雕蟲》中記載:“蚊性惡煙,舊雲,以艾熏之則潰。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鰻鱔鱉等骨為藥,紙裹長三四尺,竟夕熏之。”說明古代人們確實曾經把端午節掛在門外的艾草作為熏蚊的材料。當然,蚊香的產生可能與艾在針灸術上的運用有所聯係。
宋代的蚊香到了清朝有了進一步的完善,據史料記載在清朝的江南地區,已經有了由艾蒿粉,煙葉粉,鬆香粉,少量的砒霜和硫黃混合製成的蚊香在出售了。
[猜你不知道的]
在漢朝的時候就有了真正的燒香,因為漢代已經有了香爐。除此之外,史籍記載,漢代曾經通過焚燒“月至香”來“避疫”。說明燒香已經有了“避疫”的功能。
古代的省油燈
我們在遇到一些難纏的或者不好對付的人的時候都會說他們不是“省油燈”。那麼什麼是省油燈呢?我們的大詩人陸遊就曾經在詩文中提到這種省油燈。古代真的存在這種燈嗎?
六朝時的燈盞,通常由三部分構成,分別為油盞,托柱,承盤,燈盞的製作大多都比較精致,樣式多變。而省油燈就是這些燈盞中的一種,不過它是一種瓷器。它的碟壁是一個中空的夾層,碟壁側麵有個小圓嘴,用來向夾層中注水。在夾層中放入冷水來降溫,可以省去一半的油。在《陸放翁全集》中記載:“照書燭必令粗而短,勿過一尺。粗則耐,短則近。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有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燈檠法,高七寸,盤闊六寸,受盞圈徑二寸半,擇與圈稱者。”可以看出古人為了能省油可是花了不少心思。換句話說,省油燈就相當於現在的節能燈。
唐宋兩代省油燈都非常受歡迎。古人曾把省油燈當作禮物送給朝廷的官員。
[猜你不知道的]
陸遊對省油燈的描述十分真實,不僅如此,省油燈正是因為陸遊的名人效應大放異彩,傳播到了全國。正是因為陸遊的推崇和宣傳,邛窯省油燈的製作工藝才能夠傳播到全國,使各地瓷窯也開始競相仿製。後來省油燈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所以就產生了“省油燈”和“不省油的燈”的概念。
古代消暑有妙招
炎炎夏日,沒有電扇,沒有冰箱和空調,這樣的生活你想過嗎?這時估計很多人都張大嘴巴,猛搖頭,那麼古代就沒有這些東西,要怎麼度過炎熱的夏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