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日常生活:點滴中的學問(2)(1 / 3)

第三種:羞恥療法

羞恥是人的本能,中醫利用這種方式,治療了一些疑難雜症,而且收到了神奇的意外效果。傳說古代有一名女子,因為打哈欠,兩隻手舉上去就再也下不來了,吃藥治療都沒有明顯的效果。名醫俞用右,便利用女子這種害羞的心理,假裝著要揭開這位女子的腰帶,說要為她作針灸治療,女子被這突如其來的手勢嚇驚了,不自覺地用自己的雙手掩護下身,急則生變,雙手順勢自然下垂複原。這便是“圍魏救趙”的計謀權詐的心理療法,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猜你不知道的]

傳說古代有一個名醫名叫張子和,善於醫治疑難雜症,在群眾當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一天,一位名叫項關令的人前來就診,說他的父親得了一種怪病,隻知道腹中饑餓,卻不想吃飯,每天大喊大叫,怒罵無常,吃了很多藥,都不見效果。張子和聽到之後,認為這個病吃藥不會奏效,於是告訴病人家屬,找來兩名婦女,裝扮成演戲的醜角,故作姿態,扭扭捏捏地做出了很多滑稽的姿態,果不其然,病人頓時大笑起來。病人一高興,病立刻減輕了一半。接著,張子和又叫病人家屬找來了兩位食欲旺盛的女子,在病人麵前狼吞虎咽地吃東西,病人看著看著,也跟著不知不覺地吃起來。就這樣,利用怡悅引導的方法,讓病人心情逐漸平和穩定,最終達到了不藥而愈的效果。

古代醫療各有定點醫院

秦漢以來,醫藥事業不斷進步,“醫在王官”的製度不斷得到完善。

以唐朝為例。唐代的醫藥行政,在禮部和祠部的掌管下,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衛生總署。另外還有隸屬於太常寺的太醫署,相當於現在的中央一級的醫學院,兼具了醫學教育與醫療組織這兩種功能。

從醫療服務的對象來看,這些中央級的機構,各有製度規劃的對口單位。例如唐代醫學製度,隻要是京師百署官吏,南衙衛兵,宮廷宦官,宮女等,看病吃藥,都要找太醫署看病。尚藥局除了為皇帝嬪妃,諸王公主看病之外,禁軍官兵的醫療費用也在它的管轄範圍之內。

這些都是京朝官吏享受公費治療的情況。地方官吏吃藥看病,也是受惠於醫在王官的體製。依舊以唐宋為例,隻要是州府(宋時又加上“軍”一級行政設置)一級,都開設有地方一級的醫學院,機構中的領導和醫師,不僅是執掌地方醫藥行政的醫官,還是傳教醫學生的導師,大多是太醫署畢業的學生。地方官吏與地方官辦學校的醫師生病之後,都會請他們治療。

縣一級沒有設置醫學校,但是有縣署機關醫院。例如,按照《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五記載的北宋時期,縣一級的官醫配置,是每1萬戶會有1~5人,遇缺即補。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地方醫學院或者太醫院的畢業生,除了從事醫療活動之外,還必須負責收采藥物,指導防疫,驗發行醫以及開設藥房的執照,處理醫療事故等一係列的相關事件。這種體製一直延續到了清代。

[猜你不知道的]

縣署醫院兼醫藥行政管理的機構,大多設在州縣衙署大門的旁邊,有些幹脆就是縣衙大牆的“破牆開店”,它們的職責是負責縣署官吏的公費醫療活動並且受理醫藥行政事務,同時還要為百姓看病,出診也是經常事兒,當然這些都是要收錢的。

公費醫療千瘡百孔

往細微之處想,高官權貴們因為享受特權得到了特殊的照顧,醫官們更是服務得無微不至,曲意奉承,通常情況下,官吏有病求醫,對於彼此厚薄更是深有體會,這又是衙門式公費醫療的一個弊端。

以兩宋為例,人情處方的問題相當嚴重,當時隸屬於太醫局的有一個專門研製新藥的機構和劑局,“凡一劑成,皆為朝士及有力者所得”(《癸辛雜識·別集》)。意思就是說,和劑局每每製式成一種新藥,都被大大小小的官員瓜分了,由此可見公費醫療存在著千瘡百孔的漏洞。

宋代的法律規定:“諸醫違方詐療疾病而取財物者,以盜論。”由此又折射出訛詐錢財,收取紅包的醫德問題,當然受害者多是一些小人物。因為古代各級衙署當中除了官吏納入國家編製以外,還有很多雜役庶務,都是由百姓通過徭役的方式充當。按照相關規定,從此進入“公務”範圍的特定時期,他們同樣享有公費醫療。

所謂主管醫藥的官員,便是《金瓶梅》裏麵的類似於任醫官那樣的人,簡直令人難以想象,清河縣衙裏的更卒馬夫或者三班丁壯,可以在那裏獲得與西門掌刑同樣的公費醫療待遇。又如海瑞《興革條例》中表述的那樣:“醫官察病症脈理,識藥性,以利一縣之疾。近多納銀為之,圖差遣取利……”花錢買人脈,買官,辦醫院裏的編製,之後再將連本帶利撈回來,這裏麵又存在多少黑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