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高房價讓名人也發愁
宋朝文人王禹翶寫過一篇《李氏園亭記》,講到當時首都開封的地價很貴:“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一尺地一寸土,跟金子一個價錢,地價如此之高,房價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王禹翶是一個文人,文人說話喜歡誇張,宋朝房價究竟是高是低。
在當時,宋朝有很多的名人曾經為買房發過愁。都有誰呢?
蘇東坡就是一個。我看過蘇東坡的年譜,他這一輩子買了很多房子,但是沒有一套是在首都開封買的。後來他的兒子在開封結婚,沒有新房,老蘇十分著急,借了開封的一個姓範的朋友的房子,算是把喜事辦完了。
蘇東坡的兄弟蘇轍也是其中一個。蘇轍已經參加工作十幾年了,到70歲的時候才買上房子,但並不是在首都開封買的,是在開封南邊的一個小城許昌買的。在買房之前,蘇轍寫過這樣一首詩,說“我生發半白,四海無尺椽”,還說“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意思就是說活了大半輩子,現在頭發都白了,還沒有買上一套房子,搞得自己在兒子們麵前抬不起頭來,他們還總是抱怨。
北宋末年,有一位禦史中丞翁彥國。禦史中丞主管監察,相當於現在的監察部部長兼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這位翁老兄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京師人口日益增多,棟宇密接,幾乎沒有縫隙。再加上現在的房價,怎麼買得起呢?”看來不僅僅是房子貴,地皮也貴,貴到有錢都買不到。
[猜你不知道的]
北宋初年有一個大學士名叫陶轂,他親眼見到老百姓的住房是那麼緊張:“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籠,分寢兒女。”可是使用麵積不夠,就自己動手改造,“半空駕版”,在房子天花板與地板的中間加一層,隔成小複式。
臥室太小,放不下床,就用箱子櫃子什麼的拚起來,讓他們自己睡。這種一家三代擠在一個小房子中生活,房改之前也出現過,估計現在“60後”“70後”的朋友還能回憶起來。
房地產開發商在古代不好當
在中國古代,最不利於開發職業開發商生存的,還是政策因素。具體而言,便是古代政府一般不允許商人購買大量的土地。
在唐玄宗統治時期,土地政策裏麵就有這樣一條規定:“應給園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給一畝,每三口加一畝,賤口五口給一畝,每五口加一畝,……諸買地者不得過本製。”意思就是說,政府給老百姓劃撥宅基地,劃撥的宅基地大小主要由家庭人口與家庭等級決定,若是生在平民之家,每三口人便可以得到一畝宅基;若是生在賤民家庭,每五口人便可以得到一畝宅基。
而且老百姓也可以購買宅基地,但是購買的範圍是有嚴格限製的,不可以超過政府規定的範圍。政府規定的指標是什麼呢?平民家庭購地,每三口人,最多隻可以購買一畝宅基;若是賤民家庭購地,每五口人,才可以買一畝宅基。
在唐朝,商人被列入賤民的行列,即使這個商人再有錢也沒有用,賤民老板去買地,即便是上百口人的大家庭,也絕對不可以超過20畝地,若是用這20畝地搞開發,一兩年就被折騰光了。若是違反規定超標大量買地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
唐朝法律嚴格規定:“諸占田過限者,一畝笞十。”意思便是買地超過指標的,要賞板子,每超出一畝指標,就會被賞10大板。
如此看來,若是現在的地產商時光穿梭到唐朝,不知道要被賞多少板子了,估計屁股開花都不夠,搭上小命的大有人在啊!
[猜你不知道的]
古代並沒有純粹的開發商。從漢朝開始,中國傳統是重農抑商,僅僅靠造房子賺錢,勢必會在眾人麵前抬不起頭。不僅如此,那時就連做房東都會被大夥瞧不起的,更不要說開發商了。其實,歸根結底這其中的關鍵就在錢的問題上。買地,買建材,雇人,協調關係,哪一樣不需要錢呢。
特別是買地,流動資金不可以少,錢不夠,就得找同行拆借,或者找銀行貸款。古代雖然沒有銀行,但是有錢莊,而且錢莊的規模一般很大,即使有一些大型的全國連鎖的錢莊,它們堅決不做開發商,而是將錢借給其他的老板。
北宋開封的拆遷費
雖然古代的開發商沒有現代的開發商那樣“牛”,當時的環境與政策都對他們不利,但是麵對拆遷的問題,始終還是開發商們占據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