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口渴是溫病過程中常見症狀之一,辨口渴可判斷津傷的輕重及病邪的性質。一般邪在衛分,傷津不甚,故口渴不甚;邪入氣分,熱盛津傷,故口渴較甚。其中口渴喜冷飲為感受溫熱病邪;若自覺口不甚幹渴多提示邪熱入營,因營陰蒸騰上潮於口所致。
4.發熱為溫病過程中必有症狀,並且隨著病程不同,發熱的表現也不盡相同。若發熱與惡寒並見,是溫病初起之衛分證;若身熱不惡寒,反惡熱者,是氣分熱盛的標誌;若日晡潮熱為熱結腸腑;身熱夜甚是熱入營分;夜熱早涼是邪留陰分之血熱傷陰證;低熱不退是溫病後期,肝腎陰虛,邪少虛多之征。
第三節 三焦辨證概要
知識點:辨三焦病證
(一)單選題1.D 2.B 3.E 4.D
(二)是非題
1.×三焦辨證是清代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對外感溫熱病進行辨證歸納的一種方法。
2.對
(三)名詞解釋
1.三焦辨證是清代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創立的用以論治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
(四)問答題
1.三焦辨證是清代醫家吳鞠通創立的以三焦所屬髒腑在溫熱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表現說明溫熱病傳變的規律,並以此作為辨證論治的依據的一種辨證方法。上焦病證主要包括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病變,中焦病證包括足陽明胃、足太陰脾和手陽明大腸的病變,下焦病證包括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的病變。
2.三焦病證一般由手太陰肺轉入中焦,若中焦不愈則多傳至下焦。這是一般傳變規律,為順傳。若由肺經傳入上焦心包經則為逆傳。但在傳變過程中,有時上焦未罷又見中焦證候,或中焦未除又現下焦證候,或由上焦直傳下焦,或起病即見中焦或下焦證候等,臨證亦當分辨。
3.可從兩方麵鑒別:①病機:逆傳心包證因熱陷心包,痰熱阻竅所致;熱入營血證是邪熱入營,擾及心神所致;②症狀:逆傳心包證之譫語神昏較重,常伴有身體灼熱、四肢厥冷、舌謇語塞等;熱入營血證的神昏譫語較輕,常伴有身熱夜甚,心煩不寐,且無肢厥舌謇。
4.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二者都是關於溫熱病的辨證方法。衛氣營血辨證將溫熱病的發展變化概括為四個層次,以氣血病變為核心;三焦辨證將溫病發展規律概括為三個階段,以髒腑病變為主線。衛氣營血辨證與髒腑的關係不甚密切,而三焦辨證則未能詳盡闡釋溫熱病的病理過程,所以臨床應用時兩種辨證方法應結合起來,才能指導溫病的辨證施治。
第四節 經絡辨證概要
知識點:經絡辨證
(一)單選題1.E 2.D
(二)多選題1.ABCDE
(三)是非題1.對2.對
(四)名詞解釋
1.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對患者的症狀、體征進行分析綜合,以判斷病屬何經、何髒、何腑,並進而確定發病原因、病變性質及其病機的一種辨證方法。
(五)問答題
1.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對患者的症狀、體征進行分析綜合,以判斷病屬何經、何髒、何腑,並進而確定發病原因、病變性質及其病機的一種辨證方法。經絡辨證是對髒腑辨證的補充和輔助,特別是在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中,更常運用經絡辨證。
2.十二經脈病證的臨床特點:①經絡循行部位的症狀:經脈受邪,經氣不利,所現病症多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足太陽膀胱經病證可表現為頭痛、項強、寒熱等症。②經絡及所屬髒腑症狀:經絡受病可影響髒腑,髒腑病變可反映於經絡,而常表現為髒腑病候與經脈所屬部位的症狀相兼。如手太陰肺經病證可見咳喘、氣逆及臂痛等。③多經合病的症狀:一經受邪,可影響其他經脈,表現為多經合病的症狀。如足厥陰肝經受病,除胸脅滿悶之外,肝氣犯胃,則嘔逆;肝氣犯脾,則飧泄;肝氣實而致膀胱不利,則癃閉等。
3.督脈總一身之陽,任脈總一身之陰,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帶脈環繞腰腹,故常與人的先、後天真氣有關,並常反映為生殖功能的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