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髒腑辨證(19)(2 / 3)

4.肝鬱脾虛證以脅脹作痛、情誌抑鬱、腹脹、便溏等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5.肝鬱脾虛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胸脅脹滿竄痛,善太息,情誌抑鬱,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脹,腸鳴矢氣,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瀉後痛減,或大便溏結不調,舌苔白,脈弦或緩。

6.肝失疏泄,經氣鬱滯,則胸脅脹滿竄痛;太息可引氣舒展,氣鬱得散,故脹悶疼痛可減;肝氣鬱滯,情誌不暢,則精神抑鬱;氣鬱化火,肝失柔順之性,則急躁易怒;肝氣橫逆犯脾,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穀,則食少腹脹;氣滯濕阻,則腸鳴矢氣,便溏不爽,或溏結不調;肝氣犯脾,氣機鬱滯,運化失常,故腹痛則瀉;便後氣機得以條暢,則瀉後腹痛暫得緩解;苔白,脈弦或緩,為肝鬱脾虛之征。

(五)病案分析

1.患者以腹痛、大便溏泄、胸脅脹滿不適、急躁易怒為主症,則其病位在肝脾兩髒。每因情誌不遂則腹痛腹瀉發作,而瀉後痛減,說明因肝氣鬱結,橫逆犯脾,脾失健運而致。歎息是肝鬱之征,而納少是脾病之象。辨證是肝鬱脾虛證。

2.辨證:肝鬱脾虛證。

分析:患者發病與情誌有關。肝主疏泄,有協助脾運化的功能;脾主運化,氣機通暢,有助於肝之疏泄,二者相輔相成,可以相互影響,而成肝脾不調證。肝失疏泄,氣機不利,脾失健運,故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脾虛不主四肢,則疲倦無力;腸道氣機阻滯,故見腸鳴矢氣,腹痛;肝旺脾虛,木橫乘土,所以病情在勞累、精神緊張之時益甚。本證寒熱象不顯,故見白苔;弦脈為肝失柔和之征,細為虛象。

十三、肝腎陰虛證

知識點:肝腎陰虛證

(一)單選題1.C

(二)多選題1.ABCE

(三)名詞解釋

1.肝腎陰虛證是指肝腎陰液虧虛,虛熱內擾,以腰酸脅痛、眩暈、耳鳴、遺精等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又名肝腎虛火證。

(四)是非題

1.×肝腎陰虛證是指肝腎陰液虧虛,虛熱內擾,以腰酸脅痛、眩暈、耳鳴、遺精等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

(五)問答題

1.心腎不交、肺腎陰虛、肝腎陰虛三證都有腎陰虛的證候,均見腰膝酸軟、耳鳴、遺精及陰虛內熱的表現,但心腎不交證兼心陰虧虛,虛火擾神,故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等症明顯;肺腎陰虛證兼肺陰虧損,肺失清肅,故有幹咳、痰少難咳等表現;肝腎陰虛證兼肝陰虛損,失於滋養,常見脅痛、目澀、眩暈等症。

2.肝腎陰虛證多因久病失調,陰液虧虛;或因情誌內傷,化火傷陰;或因房事不節,耗傷腎陰;或固溫熱病久,津液被劫,皆可導致肝腎陰虛,陰不製陽,虛熱內擾。

3.肝腎陰虛證以腰酸脅痛、眩暈、耳鳴、遺精等與虛熱症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4.肝腎陰虛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脅痛,腰膝酸軟,口燥咽幹,失眠多夢,低熱或五心煩熱,顴紅,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5.肝腎陰虛,肝絡失滋,肝經經氣不利,則脅部隱痛;肝腎陰虧,水不涵木,肝陽上擾,則頭暈目眩;肝腎陰虧,不能上養清竅,濡養腰膝,則耳鳴,健忘,腰膝酸軟;虛火上擾,心神不寧,故失眠多夢;肝腎陰虧,相火妄動,擾動精室,精關不固,則男子遺精;肝腎陰虧,衝任失充,則女子月經量少;陰虛失潤,虛熱內熾,則口燥咽幹,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六)病案分析

1.患者有頭暈目眩、腰酸耳鳴、夢遺等,其病位在肝腎二髒;而口苦咽幹,便幹尿黃,舌質嫩紅,舌苔薄黃,脈細而數等,其證為陰虛內熱之象,故為肝腎陰虛之證。

2.辨證:心肝腎陰虛、肝陰上亢、肝脾失調證。

分析:患者患高血壓2年多,且正值中年,平素性情急躁,易激動,常感頭脹痛,眩暈,是肝腎陰虛,肝陽亢逆升騰之象。腎陰不足,無以滋養,故腰酸,疲乏;衝任脈屬於肝腎,肝腎陰虛,衝任失調,故月經量少;陰虛生內熱,虛熱內擾,則先期而至;肝腎陰虛,導致心陰不足,心失所養,神不安寧,故睡眠較差,寐則多夢,記憶力減退;肝失疏泄,致使肝脾不調,故脘腹脹悶,納食不多;肝脈布於兩脅,肝失疏泄,經脈之氣不利,故脅肋隱痛;心肝腎陰虛虛熱內生,故午後麵部烘熱,舌質偏紅;肝陽上亢,膽氣上溢,故口中微苦;脈弦細數乃心肝腎陰虛之征。綜上所述,此乃心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為主,又兼肝脾失調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