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髒腑辨證(19)(1 / 3)

(五)是非題

1.×肝胃不和證是指肝氣鬱結,胃失和降,以脘脅脹痛、噯氣、吞酸、情緒抑鬱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六)問答題

1.肝胃不和證又稱肝氣犯胃證、肝胃氣滯證,該證以胸脅、胃脘脹痛或竄痛,呃逆,噯氣為審證要點。肝鬱脾虛證的病因病機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麵:一是情誌不遂,鬱怒傷肝,肝失條達而橫乘脾土;二是飲食勞倦傷脾,脾失健運而反侮於肝,肝失疏泄而成。兩者在病因病機上多因情誌不舒、肝失疏泄而引起,隻不過是肝失疏泄影響的部位不同,一是在脾,一是在胃,所以,在臨床上皆可見到胸脅脹痛、善長太息、急躁易怒、脈弦等肝鬱症狀。其鑒別在於肝胃不和證重在胃失和降,故見呃逆噯氣,吞酸嘈雜,食納減少;而肝鬱脾虛證重在脾失健運,故見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失氣,痛瀉之症。

2.肝胃不和證和寒犯肝胃證均係肝胃不和,但肝胃不和證是因肝氣鬱結,鬱甚化火橫逆犯胃,從而導致肝鬱化火犯胃,基本性質屬熱,屬實;而寒犯肝胃證卻是因寒邪侵犯肝胃而致寒滯肝脈,肝氣鬱結,寒邪犯胃,胃失納降,遂成寒犯肝胃證,其性質屬寒,略偏於虛。肝胃不和證的肝氣鬱結主要表現在情誌方麵,而寒犯肝胃證的表現主要是厥陰肝經循行部位的疼痛。雖然二證均有嘔吐等症狀,但性質卻有寒熱本質的不同,故不難鑒別。

3.肝胃不和證多因情誌不舒,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4.肝胃不和證以脘脅脹痛、噯氣、吞酸、情緒抑鬱等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5.肝胃不和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胃脘、脅肋脹滿疼痛,走竄不定,噯氣,吞酸嘈雜,呃逆,不思飲食,情緒抑鬱,善太息,或煩躁易怒,舌淡紅,苔薄黃,脈弦。

6.情誌不遂,肝失疏泄,肝氣橫逆犯胃,胃氣鬱滯,則胃脘、胸脅脹滿疼痛,走竄不定;胃氣上逆而見呃逆,噯氣;肝失條達,情誌失調,則精神抑鬱,善太息;氣鬱化火,肝性失柔,則煩躁易怒;木鬱作酸,肝氣犯胃,則吞酸嘈雜;胃不主受納,則不思飲食;苔薄白,脈弦,為肝氣鬱結之象;若氣鬱化火,則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七)病案分析

1.證屬肝胃不和。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犯胃,胃失和降而見上述諸症。

2.證屬肝胃不和。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犯胃,胃失和降,胃腑氣滯,故胃痛嘈雜,泛酸口苦;胃熱熾盛迫血妄行,故嘔血。

十二、肝鬱脾虛證

知識點:肝鬱脾虛證

(一)單選題1.E 2.B

(二)名詞解釋

1.肝鬱脾虛證是指肝失疏泄,脾失修運,以脅脹作痛、情誌抑鬱、腹脹、便溏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又稱肝脾不調證。

(三)是非題

1.×肝鬱脾虛證是指肝失疏泄,脾失修運,以脅脹作痛、情誌抑鬱、腹脹、便溏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四)問答題

1.肝胃不和、肝鬱脾虛、胃腸氣滯三證的鑒別:肝胃不和證、肝鬱脾虛證均有肝氣鬱結,而見胸脅脹滿疼痛、情誌抑鬱或煩躁等表現,但肝胃不和證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脹痛、噯氣、呃逆等症;肝鬱脾虛證兼脾失健運,常有食少、腹脹、便溏等症。胃腸氣滯證則肝氣鬱結的證候不明顯,而以胃腸氣機阻滯的症狀即脘腹脹痛走竄、噯氣、腸鳴、矢氣等為主要表現。

2.肝胃不和證(包括肝氣犯胃證和寒犯肝胃證)與肝脾不調證兩者均係肝氣鬱結,肝氣橫犯中焦所致,故兩者都有肝氣鬱結的表現。肝胃不和證主要是因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所致,故表現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的症狀;而肝脾不調證是由肝氣鬱結,肝氣乘脾,脾失健運而成。故肝胃不和證和肝脾不調證是在肝氣鬱結,失於疏泄的基礎上分別兼有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與脾氣虛弱,脾失健運的症狀。二者截然不同,可資鑒別。

3.肝鬱脾虛證多因情誌不遂,鬱怒傷肝,肝失條達,橫乘脾土;或飲食不節、勞倦太過,損傷脾氣,脾失健運,土反侮木,肝失疏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