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肝火犯肺證之咯血是因肝火上炎,灼傷肺絡,其發病急,病程短,咯血量多,血色鮮紅,常伴有胸脅灼痛、煩熱口苦等症。肺腎陰虛證之咯血是因陰虛火旺,灼傷肺絡,其發病較緩,病程較長,咯血多為痰中帶血,血色鮮紅或晦暗,常伴有幹咳少痰、潮熱盜汗、腰膝酸軟,咽幹音啞等症。
3.肝火犯肺證多因鬱怒傷肝,氣鬱化火;或邪熱內蘊,肝火熾盛上逆犯肺;或邪熱蘊腦,咳甚牽引胸脅,影響肝氣升發,鬱而化火犯肺所致。
4.肝火犯肺證以胸脅灼痛、急躁、咳嗽痰黃或咳血等與實熱症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5.肝火犯肺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脹頭暈,麵紅目赤,口苦口幹,咳嗽陣作,痰黃稠粘,甚則咯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6.肝屬本,主升發;肺屬金,主肅降。肝肺二髒,升降相應,則氣機條暢。肝火熾盛上迫犯肺,木火刑金,肺失清肅,肺氣上逆,則咳嗽陣作;火熱灼津,煉液成痰,則痰黃稠粘;火灼肺絡,迫血妄行,則為咯血;肝火內鬱,經氣不暢,則胸脅灼痛,急躁易怒;肝火上擾,氣血上逆,則頭暈頭脹,麵紅目赤;熱蒸膽氣上逆,則口苦,口幹;舌紅,苔薄黃,脈弦數,為肝經實火內熾之征。
十、肝膽濕熱證
知識點:肝膽濕熱證
(一)單選題1.A
(二)名詞解釋
1.肝膽濕熱證是指濕熱內蘊,肝膽疏泄失常,以身目發黃、脅助脹痛等及濕熱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以陰癢、帶下黃臭等為主要表現者,稱肝經濕熱(下注)證。
(三)是非題
1.×肝膽濕熱證是指濕熱內蘊,肝膽疏泄失常,以身自發黃、脅助脹痛等及濕熱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四)問答題
1.肝膽濕熱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侵犯肝膽或肝經;或嗜食肥甘,釀生濕熱;或脾胃納運失常,濕濁內生,鬱結化熱,濕熱壅滯肝膽所致。
2.肝膽濕熱證以脅肋脹痛、身目發黃,或陰部瘙癢、帶下黃臭等與濕熱症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3.肝膽濕熱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身目發黃,脅肋脹痛,或脅下有痞塊,納呆,厭油膩,泛惡欲嘔,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發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口幹,舌紅,苔薄黃,脈弦滑數;或為陰部潮濕、瘙癢、濕疹,陰器腫痛,帶下黃稠臭穢等。
4.濕熱蘊阻,肝膽疏泄失職,氣機不暢,則脅肋脹痛;濕熱內阻,膽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膚,則身目發黃;濕熱鬱蒸,膽氣上溢,則口苦;濕熱內阻,脾胃升降,納運失司,胃氣上逆,則厭食惡油,泛惡欲嘔,腹部脹滿,大便不調;肝經繞陰器,過少腹,濕熱循經下注,則可見陰部潮濕、瘙癢、起丘疹,或陰器腫痛,或帶下色黃穢臭;邪居少陽膽經,樞機不利,正邪相爭,則寒熱往來;發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均為濕熱內蘊之象。
5.肝膽(經)濕熱證與濕熱蘊脾證均有發熱、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證候,但前者以脅痛、黃疸、陰癢等為主症,後者以腹脹、納呆、嘔惡、大便不調等為主症。
(五)病案分析
1.辨證:肝膽濕熱證。
病機分析:患者因感受濕熱邪氣,導致肝膽功能失常,濕熱蘊結膽腑,樞機不利,正邪相爭,故見寒熱交作;膽汁瘙癢;膽汁上溢於口,則口苦;濕熱蘊結,肝膽疏泄失職,氣機不暢,故見胸脅滿悶脹痛;肝木橫逆犯土,脾胃受病,運化失健,則厭食,腹脹;胃氣上逆,故泛惡欲吐;濕熱熏蒸,津液內灼,故小便黃如濃茶而量少,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均為濕熱蘊結肝膽之征。
十一、肝胃不和證
知識點:肝胃不和證
(一)單選題1.C
(二)雙選題1.AE
(三)多選題1.ABCD
(四)名詞解釋
1.肝胃不和證是指肝氣鬱結,胃失和降,以脘脅脹痛、噯氣、吞酸、情緒抑鬱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又名肝氣犯胃證、肝胃氣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