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脾氣血證
知識點:心脾氣虛證
(一)名詞解釋
1.心脾氣虛證是指脾氣虧虛,心血不足,以心悸、神疲、頭暈、食少、腹脹、便溏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簡稱心脾兩虛證。
(二)是非題1.對
(三)問答題
1.心脾氣虛證與心肝血虛證兩者均可出現心血虧虛,血不養心的心神不安的表現,但兩證病機的重點不同。心脾氣血虛證是思慮勞倦耗傷心血脾氣,脾虛不運,化源匱乏而致,其臨床表現尚有脾虛不運和脾不統血之症狀;而心肝血虛證卻以肝血不足的表現為主,如血不養肝、血虛生風和血海空虛而出現的症狀。
2.心脾氣虛證多因久病失調,思慮過度;或因飲食不舒,損傷脾胃,生化不足;或因慢性失血,血虧氣耗,漸致心脾氣血兩虛。
3.心脾氣虛證以心悸、神疲、頭暈、食少、腹脹、便溏等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4.心脾氣虛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怔忡,頭暈,多夢,健忘,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疲乏力,或見皮下紫斑,女子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麵色萎黃,舌淡嫩脈弱。
5.脾主運化,脾虛氣弱,運化失職,水穀不化,故食欲不振而食少,腹脹,便溏;脾氣虧損,氣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神不寧,則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頭暈,健忘;脾虛不能攝血,血不歸經,則皮下出血而見紫斑,女子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麵色萎黃,倦怠乏力,舌質淡嫩,脈弱,均為氣血虧虛之征。
(四)病案分析
1.患者失眠、心悸,是病位在心之征;食少、腹脹,是病位在脾之象。患者麵白少華,舌淡脈細是血虛的表現;而神疲體倦,脈弱無力又為氣虛之征。故本證為心血虛和脾氣虛之兼證,即心脾兩虛證。心失血養,血不養神,故失眠,心悸;脾虛失運,運化無力,則必見納少,腹脹。
2.分析:患者病起於脾氣虛弱。脾氣虛,脾失健運,故食少,腹脹,便溏;脾虛不主四肢,則覺乏力。病情1年來從未緩解,近1個月出現肌衄,故應考慮為脾不統血。血液不循常道,溢於脈外,留於肌膚,故皮下呈現出血紫斑。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不統血則導致血液流失,兩者均可導致心血虛。心血虛,心失所養,症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質淡嫩,苔白,脈細弱,均為氣血兩虛之象。綜上所述,本證當屬於心脾兩虛證。
3.證屬心脾兩虛兼血瘀。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失所養,故見心慌胸悶,氣短失眠;脾失健運,故食少納差;氣血不榮,故麵色萎黃,唇舌色淡;氣虛致瘀,則麵色帶青,舌下瘀紫,脈象沉澀而細。
五、心肝血虛證
知識點:心肝血虛證
(一)名詞解釋
1.心肝血虛證是指血液虧少,心肝失養,以心悸、多夢、眩暈、肢麻、經少與血虛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二)是非題
1.×心肝血虛證是指血液虧少,心肝失養,以心悸、多夢、眩暈、肢麻、經少與血虛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三)問答題
1.心脾氣血虛證與心肝血虛證均有心血不足,心及心神先養,而見心悸、失眠多夢等症,但前者兼有脾虛失運,血不歸經的表現,常見食少、腹脹、便溏、慢性失血等症;後者兼有肝血不足,失於充養的表現,常見眩暈、肢麻、視力減退、經少等症。
2.心肝血虛證可因思慮過度、失血過多、脾虛化源不足、久病虧損等所致。
3.心肝血虛證以心悸、多夢、眩暈、肢麻等與血虛症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4.心肝血虛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心慌,多夢健忘,頭暈目眩,視物模糊,肢體麻木、震顫,女子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麵白無華,爪甲不榮,舌質淡白,脈細。
5.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神不寧,故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則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爪甲、筋脈失於濡養,則爪甲不榮,肢體麻木或震顫;女子以血為本,心肝血虛,衝任失養,則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血虛頭目失養,則頭暈目眩,麵白無華;舌、脈失充,則舌淡白,脈細。
六、脾肺氣虛證
知識點:脾肺氣虛證
(一)單選題1.D
(二)名詞解釋
1.脾肺氣虛證是指脾肺兩髒氣虛,以咳嗽、氣喘、咳痰、食少、腹脹、便溏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又名脾肺兩虛證。
(三)是非題
1.×脾肺氣虛證是指脾肺兩髒氣虛,以咳嗽、氣喘、咳痰、食少、腹脹、便溏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