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髒腑辨證(17)(2 / 3)

2.辨證:心腎不交證。

分析:從心悸、失眠、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可知本病主要與心、腎兩髒有關。心、腎兩髒關係密切,心為火髒,腎為水髒,心陽下降於腎,以溫腎水,腎陰上濟於心,使心火不亢;心腎相交,則水火既濟。患者頭暈眼花,耳鳴,健忘,腰膝酸軟是腎陰虧虛,頭目失養,骨髓不充之征;腎水不升,心火無製,心神不安故失眠,心悸;陰虛不能上承,故口咽幹燥;陰虛燥熱,故大便偏幹,小便色黃;舌光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征。據上分析,本病例為陰虛火旺,心腎不交。

3.證屬心腎不交。腎陰虧於下,心火亢於上,水火失濟,故見上述諸症。

二、心腎陽虛證

知識點:心腎陽虛證

(一)單選題1.E 2.D

(二)名詞解釋

1.心腎陽虛證是指心與腎的陽氣虛衰,失於溫煦,以心悸、水腫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又名心腎虛寒證。水腫明顯者,可稱水氣淩心證。

(三)是非題1.對

(四)問答題

1.心腎陽虛水腫與脾腎陽虛二證水腫都是以腎陽虛衰,氣化失司為病理基礎,臨床均可見到肢體浮腫、腰以下腫甚、小便不利等症狀。但心腎陽虛之水腫是由於腎虛寒水上淩於心所致,故尚可見心悸怔忡、唇舌青紫等心陽虧虛,心脈失養的見症;而脾腎陽虛之水腫是脾腎水液代謝障礙所致,故常兼見腹脹、便溏等脾陽虧虛,運化失職的症狀。

2.心腎陽虛證多因心陽虛衰,病久還腎;或因腎陽虧虛,氣化無權,水氣淩心所致。

3.心腎陽虛證以心悸、水腫與虛寒症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4.心腎陽虛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胸悶氣喘,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脈弱。

5.腎陽不振,蒸騰氣化無權,水液內停,泛溢肌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腎陽虛,不能溫煦腰膝,則腰膝酸冷;腎陽虛,不能溫煦心田,水氣上犯淩心,以致心陽不振,心氣鼓動乏力,則心悸怔忡,胸悶氣喘;溫運無力,血行不暢而瘀滯,則唇甲青紫,舌質淡紫;心腎陽虛,形體失於溫養,髒腑功能衰退,則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苔白滑,脈弱,為心腎陽虛,水濕內停之象。

(五)病案分析

1.證屬心腎陽虛。心陽虛運血無力,故心悸心慌,氣短自汗;動則耗氣傷陽,故諸症見甚;心病日久及腎,腎陽虛衰,氣化失司,故尿少身腫,下肢尤甚;畏寒肢冷,舌淡暗苔白滑,脈沉細為陽虛之征。

三、心肺氣虛證

知識點:心肺氣虛證

(一)雙選題1.AB

(二)名詞解釋

1.心肺氣虛證是指心肺兩髒氣虛,以咳喘、心悸、胸悶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三)是非題

1.×心肺氣虛證是指心肺兩髒氣虛,以咳喘、心悸、胸悶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四)問答題

1.心肺氣虛證與脾肺氣虛證兩者均有因肺氣虧虛影響肺主氣司呼吸的功能,而致肺失宣發,皮毛失養,衛表不固的症狀。但心肺氣虛證尚有因心氣虧虛,血不養心和血液運行無力所產生的症狀;而脾肺氣虛證卻有因脾氣虧虛而致脾不運化所產生的症狀。兩證可從所兼心氣虛和脾氣虛的不同症狀予以鑒別。

2.心肺氣虛證多因久病咳喘,耗傷肺氣,累及於心;或因老年體虛,勞倦太過等,使心肺之氣虛報所致。

3.心肺氣虛證以咳喘、心悸、胸悶與氣虛症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4.心肺氣虛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胸悶,咳嗽,氣短而喘,心悸,動則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聲低懶言,自汗,麵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脈弱或結或代。

5.心氣虛弱,鼓動無力,則見心悸怔忡;肺氣虛弱,呼吸功能減弱,失於宣降,則為咳嗽,氣短而端;宗氣虧虛,氣滯胸中,則胸悶;肺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動則耗氣,加重氣虛程度,故活動後諸症加劇;肺氣虛,不能輸布津液,水濕停聚為痰,則痰液清稀;氣虛髒腑功能活動減弱,則見頭暈,神疲,聲低懶言,麵色淡白;舌淡,脈弱或結或代,為心肺氣虛之征。

(六)病案分析

1.證屬心肺氣虛。咳嗽氣短聲低,汗出為肺氣虛證;心悸胸悶,氣短乏力為心氣虛證;受寒後肺失宣降,故胸悶氣短,咳喘諸症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