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髒腑辨證(17)(1 / 3)

(五)病案分析

1.腸道濕熱證(大腸濕熱證)。濕熱蘊結大腸,熱迫氣滯,故腹痛,氣機紊亂,清濁不別,水液下趨,故大便稀溏,色黃臭穢;腸道濕熱不散,故肛門灼熱感;濕熱蒸達於外,則身熱;熱邪傷津,瀉下耗液,則口渴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之象。

十三、膀胱濕熱證

知識點:膀胱濕熱證

(一)單選題1.C 2.A 3.D 4.D

(二)雙選題1.BC

(三)是非題1.×心火上炎證常有心煩,口舌生瘡。

(四)名詞解釋

1.膀胱濕熱證是指濕熱侵襲,蘊結膀胱,以小便頻急、灼澀疼痛及濕熱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五)病案分析

1.①病情分析:患者以小便急數澀痛為主症,其病位在膀胱;尿道灼熱,尿如濃茶,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且病程短,病勢急,故性質屬實熱;因勞作,感受暑濕所致,且舌苔黃膩,脈象滑數,故病因為濕熱;因濕熱蘊結於膀胱,下迫尿道,內擾氣機,故除小便異常外,亦有小腹脹痛、煩躁、納差、口渴、便結諸症。②辨證:膀胱濕熱證。

十四、膽鬱痰擾證

知識點:膽鬱痰擾證

(一)單選題1.B

(二)多選題1.ABCDE

(三)名詞解釋

1.膽鬱痰擾證是指痰濁或痰熱內擾,膽鬱失宣,以膽怯、驚悸、煩躁、失眠、眩暈、嘔惡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四)問答題

1.膽鬱痰擾證是由於痰熱內擾,膽氣鬱滯所表現出的證候;痰迷心竅證是由於痰濁蒙閉心竅,主要表現為神誌方麵的異常。兩證的共同點是:病因都可有情誌鬱結,都有“痰”的臨床表現,如嘔吐、苔膩、脈滑,都是裏證實證。不同點是:膽鬱痰擾證無癡呆、朦朧、昏迷,有頭暈、目眩、煩熱、寐難、胸脅滿悶,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滑,偏於“熱”;痰迷心竅證有癡呆、朦朧、昏迷,無頭暈、目眩,煩熱少見或因昏迷不能訴說,寐難少見或不能訴說,胸脅滿悶少見,舌質淡,苔白膩,脈滑,偏於“寒”。

(五)病案分析

1.證屬膽鬱痰擾。患者因高考落榜,情誌未遂,氣鬱化火,灼津為痰,痰熱互結,內擾心神,膽氣不寧,心神不安,則終日不眠,煩躁;痰熱上擾,麵紅目赤,痰多,小便黃少,大便幹,3日未行;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為痰熱內蘊之象。

第七節 辨髒腑兼病證候

一、心腎不交證

知識點:心腎不交證

(一)單選題1.A

(二)名詞解釋

1.心腎不交證是指心與腎的陰液虧虛,陽氣偏亢,以心煩、失眠、夢遺、耳鳴、腰酸等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又名心腎陰盛陽亢(火旺)證。

(三)是非題

1.×心腎不交證是指心與腎的陰液虧虛,陽氣偏亢,以心煩、失眠、夢遺、耳鳴、腰酸等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

(四)問答題

1.心腎不交證與心腎陽虛證兩者雖病位同在心腎,但一屬陰虛,一為陽虛。心腎不交證是由於腎陰虧虛,虛陽亢動,上擾心神所致的證候,臨床表現為心煩少寐,驚悸多夢,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如蟬,男子遺精,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幹不欲飲,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心腎陽虛證是由於心腎陽虛,溫化失司,水濕內停或血行瘀滯所表現的虛寒證候,臨床見有心悸怔忡,形寒肢冷,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甚則唇甲青紫,可見舌淡青紫,苔白滑,脈沉細。

2.心腎不交證多因憂思勞神太過,鬱而化火,耗傷心腎之陰;或因虛勞久病,房事不節等導致腎陰虧耗,虛陽亢動,上擾心神所致。

3.心腎不交證以心煩、失眠、腰酸、耳鳴、夢遺與虛熱症狀並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4.心腎不交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煩失眠,驚悸健忘,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夢遺,口咽幹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便結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

5.腎陰虧損,水不濟火,不能上養心陰,心火偏亢,擾動心神,則見心煩,失眠,多夢,驚悸;腎陰虧虛,骨髓失充,腦髓失養,則頭暈,耳鳴,健忘;腰膝失養,則腰膝酸軟;虛火內熾,相火妄動,擾動精室,則夢遺;陰虛陽亢,虛熱內生,則口咽幹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征。

(五)病案分析

1.辨證:心腎不交證。

病機分析:久有遺泄之患,則為相火妄動,擾動精室所致;火旺傷陰,陰虧損於下,火亢逆於上,水火不相既濟,心神不得安寧,故見心悸、心煩、少寐、多夢;腰為腎之府,失其濡養,則腰酸乏力;虛火上炎,則口苦咽幹;舌紅無苔尖赤,屬心火亢盛之象;脈細則為腎水不足之征。故此病皆因腎陰虛,相火妄動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