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國外人獸共患病(2)(3 / 3)

掠鳥類如八哥、九宮等常在不同豬群和不同豬場覓食,亦可能成為病豬在豬群間傳播的生物媒介。

本病確切的地理分布還不清楚,迄今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孟加拉有本病發生,巴布亞新幾內亞也有此類果蝠感染亨德拉病毒的報道,根據已知的情況,可認為東南亞地區是其地方性流行區,但由於NV的自然儲存宿主——Pteropus屬果蝠在澳大利亞北部、東部和東南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柬埔寨和太平洋的若幹島嶼都存在,因此這些地區是否存在NV也需要研究,在我國南部有無此類果蝠的存在也應該進行調查。

2.傳播途徑NV在宿主之間的傳播模式還不完全清楚。但有些證據提示此病的傳播與攜帶此病毒的動物或其排泄物密切接觸有關。

同一豬場內傳播可能是健康豬密切接觸病豬的尿液、唾液、氣管分泌物等引起,或通過人工授精、使用同一針頭等機械方式傳播。同一地區和不同地區不同豬群間的傳播則多是調運已感染的豬所引起。

人類感染多為直接接觸病豬或感染豬引起,主要是皮膚傷口與感染豬的血液、尿液及分泌液等直接接觸引起感染。2004年孟加拉暴發的NVD中,沒有發現任何受感染的家畜,許多感染者也沒有直接接觸過動物,所以不能排除人與人之間傳染的可能。此外,雖然病人多個內髒器官發生病變,但生殖器官卻未見異常,故病毒通過垂直傳播以及性傳播的可能性較小。

3.易感性據現有資料,其自然宿主要有果蝠、豬,由豬傳染到人、犬、貓、馬和山羊,以果蝠和豬最為重要。

NVD病人絕大多數有與豬直接接觸的病史,多為養豬工人和屠宰工,男性青壯年多發,有家庭聚集性,病人的種族、性別和年齡與職業感染機會多有關,與易感性無關。

三、臨床症狀

1.動物豬感染NV後,以呼吸係統症狀為主,肺有不同程度的實變,肺葉間縱隔明顯增厚,支氣管的橫斷麵有不同黏稠度的滲出物,肺組織出現多核巨細胞。少數病豬可出現神經係統病理改變。少數病豬有非化膿性腦膜炎及腎髒受累,腎皮質和髓質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內可檢出病毒抗原。

犬感染NV後,病理變化與犬瘟熱相類似,主要是呼吸道症狀,高熱、結膜炎。肺部病變嚴重,表現為肺水腫,有彌漫性粉紅色的斑點,間歇性肺炎,鼻腔中充滿黏液性及膿性的鼻液,氣管和支氣管充滿泡樣的液體。腦、肝和腎中出現充血、水腫及血管炎等症狀。

貓感染後主要病變是呼吸道病變,可出現全身性血管炎或脈管炎,病變的小血管上有大量的單核細胞圍繞,病變器官主要有腦、腎、肝及肺,7~14天可致死亡。

2.人人感染NV的潛伏期為4~18天。主要的組織病理學特點為廣泛的血栓形成和實質性組織壞死的係統性脈管炎,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壞死,形成多核巨細胞。

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和組織為腦、肺、心、腎和神經係統。感染最突出的部位是中樞神經係統,在大腦皮質和腦幹有明顯的彌漫性脈管炎擴散到實質組織,出現廣泛性壞死。病毒感染內皮細胞、神經元和血栓形成是病變關鍵。研究發現,NV具有內皮細胞和神經組織親嗜性,對氣管、支氣管、血管外膜和膜間質也有一定的親嗜性。腦組織有無定性的出血和點狀病變,在被感染的神經元和其他實質細胞中可見到嗜酸性脂溶性病毒包涵體,並伴有腦膜炎性浸潤的病理變化。肺組織中,出現以多核合胞體細胞為特征的巨細胞肺炎,呼吸道內層上皮細胞出現壞死灶,氣管和支氣管充滿泡沫狀液體,肺葉出現不同程度的硬變,小葉間結締組織增生,腎組織表麵和皮質充血。在並發症方麵,嚴重病人的並發症有全身性敗血症、胃腸道出血、腎衰竭和肺栓塞。

四、診斷

NV主要損害人的腦、心、腎和肺,不損害生殖器官,感染最突出的部位是中樞神經係統,在大腦皮質和神經幹有明顯的彌漫性脈管炎並擴散到實質組織,出現廣泛壞死。由於該病與其他疾病如日本乙型腦炎等出現一些類似的臨床特征,易造成誤診,所以確診必須通過病原學檢查和血清學檢查。

無論是自然感染還是實驗感染,豬的主要病理變化在呼吸係統和腦膜,少數豬的中樞神經係統出現腦膜炎性浸潤的病理變化。

(一)動物的診斷要點

豬的潛伏期為7~14天。其臨床症狀因年齡而異,一般發病率高,病死率低。種豬的臨床症狀明顯,呈現高熱(≥39.9℃)和肺炎,呼吸困難、鼻腔分泌物增多,鼻液多呈黏性、膿性或血性,常有精神亢進,頭部僵直,破傷風樣痙攣,眼球震顫,吞咽困難,用力咀嚼,流涎,口吐白沫或舌向外伸等。常因嚴重的呼吸困難、局部痙攣、麻痹而死亡。懷孕早期的豬可早產。哺乳仔豬大多呈現呼吸困難、後肢無力及抽搐等症狀,病死率高達40%,很難分清是NVD感染,還是其他原因導致死亡。

斷奶仔豬和育肥豬:4~6周齡仔豬和育肥豬患病通常呈現急性高熱(≥39.9℃),呼吸困難伴有輕度或嚴重的咳嗽、呼吸音粗等症狀,嚴重者咳血,通常還伴有震顫、肌肉痙攣、後肢無力、步履蹣跚、跛行甚至麻痹等神經症狀。感染率可高達100%,但病死率低(<5%)。

野豬:發病急劇,呈現肺炎症狀,病豬鼻腔有少量膿性、黏性分泌物,常於發病後數小時內死亡。

(二)人類的診斷要點

本病潛伏期為4~18天,臨床表現主要是神經係統症狀體征及呼吸係統障礙。表現為發熱、頭痛、眩暈、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模糊、定向力障礙和明顯的腦幹功能失調,可在24~48小時發展到昏迷。病人的神經症狀和體征多種多樣,極嚴重病人的大腦、腦幹、小腦和腦脊髓均受累,較輕的病人則表現無菌性腦膜炎、輕度彌漫性腦炎和局灶性腦幹損傷體征。

高血壓、心動過速、節段性肌痙攣與張力過低和反射消失似乎是NVD與眾不同的特征。這些體征和神經症狀是NV嗜神經的結果,節段性肌痙攣是腦幹偏下部、頸部脊髓上部和脊髓下部神經元受累的症狀。表現為非典型肺炎的病人,臨床症狀包括發熱、頭痛、嗜睡、咳嗽、惡心、嘔吐及意識水平減低等。

對NV感染嚴重病例的腦器官病變組織做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圖像顯示診斷,可觀察到皮質下深部白質區不均勻分布細小的增殖性病灶。

(三)病原學診斷要點

應用IgG和IgM捕捉ELISA檢測血清樣品中尼帕病毒抗體,使用γ射線滅活尼帕病毒抗原,用十二烷基磺酸鈉和三硝基甲苯X100於56℃加熱30分鍾滅活被檢血清。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樣品需進行尼帕病毒中和試驗。病毒分離則采病人腦脊液或血清,或病死豬的中樞神經、肺和腎組織。為確保安全,血清中和試驗、PCR和病毒分離等實驗室診斷應在4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中進行。

1.病毒分離用於NV分離的細胞有Vero細胞、BHK、PS等細胞,病毒在Vero細胞中生長良好,引起細胞病變效應(CPE)形成典型的合胞體,NV的合胞體明顯比亨德拉病毒合胞體大,通過合胞體形成可測出CPE,進一步使用NV特異性抗血清檢測細胞內病毒抗原,也可從腦脊髓液、尿和喉、鼻分泌物中分離到病毒。

2.電鏡分析可直接采用腦脊髓液作為標本,負染後用電鏡觀察,但該方法不能區分是NV還是亨德拉病毒或其他副黏病毒,使用免疫電鏡的手段可以區別該病毒和其他副黏病毒。

3.免疫組織學檢測病人多種器官和組織中有病毒抗原的存在,用甲醛固定組織來檢測病毒十分安全,並能夠追溯觀察,但是對臨床早期的診斷意義不大。

4.PCR檢測根據NV任何一種蛋白基因均可設計引物通過RTPCR檢測,目前該方法有兩種,即常規的RTPCR和巢式PCR,常規PCR方法主要擴增N和P基因,巢式PCR可特異性擴增相對保守的M基因片段。PCR的方法可在機體特異性抗體產生前或量甚微時檢測到病毒RNA,簡便快速,敏感性和特異性好,適用於早期診斷。此外RealTimePCR的應用則可以對病毒進行定量。

5.血清學檢測目前用於NV病診斷的血清學方法有ELISA和血清中和試驗等。在美國CDC不僅使用間接ELISA來檢測IgG,而且使用捕獲ELISA來檢測IgM。澳大利亞對ELISA檢測結果呈陽性的病例,需送到其動物健康實驗室(AAHL)進行血清中和試驗作進一步鑒定。

五、防控

該病不僅會造成經濟的巨大損失,而且會對公眾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由於該病毒對人有較高的傳染性、致死性,同時傳播途徑的不明了,加之人與人之間傳染的可能性也更讓NV成為大眾擔心的理由,更何況如果被生物恐怖分子所利用,其後果非常嚴重。

我國衛生部根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規定,組織製訂了《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NV的危害程度被列為第一類。我國和東南亞國家的人員和經貿交往頻繁,因此對該病傳入的可能性應高度警惕,必須密切關注其疫情動態和研究進展,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一)預防

1.環境保護微生物的進化是複雜、動態和持續的,他們複製迅速、突變頻繁,很容易跨越種屬障礙,使得他們相對容易適應新的宿主和環境,因此保護野生動物自然棲息地免遭破壞是防止NVD的有效措施之一。在過去20年中,由於大量采伐森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和頻繁,外加自然環境的惡化,使東南亞果蝠的自然森林棲息地逐漸縮小,果蝠得以和人類頻繁密切接觸,使NV有機會從自然宿主傳播到家豬,加之豬舍就設計在果園的旁邊,導致了NV從自然宿主傳染到豬,進而傳播到人和其他動物。

2.切斷傳播途徑封鎖疫區和感染豬場,撲殺病豬和疑似感染豬及其同群豬隻,加以深埋處理,燒毀豬舍,並對感染豬場進行全麵、徹底消毒後鏟平,以消滅或減少傳染源;禁止疫區豬移運,防止疫情的蔓延,同時進行疫區動物血清學調查,找出感染源和傳播途徑。

3.個人防護建議不要接觸動物體液和分泌物,在處理過生肉或與動物接觸後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使用熱肥皂水搓洗至少20秒鍾是避免感染的重要步驟。此外,可以使用含無水乙醇的消毒洗手液洗手。

(二)治療

到目前為止,人類和豬等動物感染NV後,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也沒有用於治療人和動物的免疫血清,相關疫苗尚在研究之中。2006年Weingartl報道,通過對金絲雀痘病毒改造,使該病毒含有NV的G蛋白,該重組疫苗可以使豬具有抵抗NV感染的能力,研究顯示該疫苗能夠限製NV在動物體內的複製,因此可以用於限製NV在未感染動物和人群間的傳播。臨床上,若病人能在感染初期及早使用利巴韋林等一般的抗病毒藥治療,可能有較高的生存機會。不過,即使活下來,仍要麵對不同程度的腦損傷後遺症問題。

第八節裂穀熱

裂穀熱(riftvalleyfever)又稱立夫特山穀熱,是由裂穀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人獸共患病。裂穀熱主要流行於反芻家畜中,可導致牛、羊流產和大量的牛犢、羊羔的死亡。該病毒主要經蚊叮咬或通過接觸染病動物引起急性出血症,臨床以突然發病、高熱、寒戰、嚴重的頭痛、眶後痛、羞明、全身肌痛和虛脫為主要表現。本病毒可導致動物和人的嚴重疾病,近年來人類中發本病的地區不斷擴大,發病數有明顯增加趨勢。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警告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交通發達、人間貿易和交往增多,有可能使本病傳播至各地。

一、病原

1.分類裂穀熱病毒屬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其基因組為單股負鏈RNA,分為L、M、S三個片段,每個片段的核苷酸是獨立的。其中S片段為雙鏈,經末端氫鏈相連成環狀結構,具備雙向編碼的能力,編碼病毒核心蛋白。RNAM編碼有2個糖基胞膜的多肽(G1和G2)和非結構蛋白。RNAL被認為編碼病毒聚合酶。

2.形態學及基本特征裂穀熱病毒具有典型的布尼亞病毒科形態,病毒粒子呈球形,少數呈橢圓形或短棒形。病毒直徑為90~110nm,表麵有來源於宿主細胞的雙層脂質囊膜,囊膜表麵有病毒基因編碼6~7.5nm長的糖蛋白纖突,呈圓形,直徑約10nm,中央有直徑約為5nm的中心孔,病毒粒子內含3種核衣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