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國外人獸共患病(2)(2 / 3)

3.易感性野生鳥類是WNV的自然宿主,有百餘種野生鳥類對WNV易感,並可攜帶WNV,如烏鴉、知更鳥、杜鵑、海鷗、鴿子和燕子等。WNV在鳥體內存活時間很長,在鴿子體內可存活20~100天。不同鳥類對WNV的抵抗力不同。鳥類感染WNV後一般不發病,但可長期攜帶病毒。美國本地鳥類感染WNV出現大量死亡,可能與首次接觸病毒和抵抗力低下有關。此外,馬、牛、山羊、綿羊、犬、貓、家兔等家畜和雞、鴿、鵝等家禽都易感,獼猴、羊駝、美洲駝、狼、蝙蝠、鬆鼠、馴鹿、浣熊、臭鼬等野生動物也易感。在美國,2002年還從爬行動物(鮮魚)身上分離到WNV。

三、臨床症狀

1.動物幾乎所有通過實驗感染的鳥類都可產生病毒血症,感染後一般不發病,但近期在美國東北部WNE流行期間發現大量烏鴉死亡,這是首次發現鳥類自然感染WNV而死亡的病例,現美國已將鳥類(尤其是烏鴉)的死亡作為WNE地理擴張的指征。WNV還可感染馬和其他大多數哺乳動物,但僅有馬等少數動物發病,且病毒血症持續時間較短,病毒滴度較低,僅表現出輕微的神經係統症狀。此外,WNV致死性感染還見於貓、犬、猴、臭鼬、浣熊、鬆鼠、野兔、蝙蝠和短吻鱷等動物。

2.人

(1)西尼羅熱:潛伏期一般為3~15天。病毒血症發生於感染後4~8天。病人突發流感樣症狀:寒戰、高熱、乏力、頭痛、背痛、關節痛、肌痛、眼球痛,其他非特異的症狀有厭食、惡心、腹瀉、嘔吐、咳嗽和咽痛。麵部充血、結膜潮紅和全身淋巴結腫大較為常見。半數病人有斑丘疹或者玫瑰疹(從軀幹蔓延至四肢末端和頭部)。

(2)西尼羅腦炎:潛伏期為4~21天,病人在出現典型神經症狀前有1~7天的發熱,個別呈雙峰熱,但大部分是非特異症狀,15%~29%的病人有眼痛、麵部充血或者皮疹。腦炎的征象為頸部僵硬、嘔吐、意識模糊、精神錯亂、嗜睡、肢端震顫、異常反射、驚厥、輕癱及昏迷。腦炎病人普遍有重症肌無力,有些可影響呼吸中樞。

1999~2005年美國發生的2949例WNV感染中,表現為腦炎症狀的病例為1142例,占發病總數的39%;表現為西尼羅熱的病例為1269例,占發病總數的43%,表現為其他臨床症狀的病例為128例,共計死亡116人。

四、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症狀及臨床治療情況,特別是多種動物、禽類和人類的病例出現是臨床懷疑本病的重要依據。血清學檢驗結果可作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國家參考實驗室完成病毒分離和其他實驗結果的支持。

西尼羅腦炎的診斷主要依靠檢測病毒及其抗體,在疾病的早期,由於病毒滴度低,在康複期由於病毒已被消除,想從血液或腦脊髓液中分離病毒是困難的。而做抗體檢測同樣要注意的是需要采雙份樣品,即間隔2~3周後采血,血清抗體的滴度出現4倍上升的變化具有診斷意義。如果沒有早期血樣,一般要求采集疾病後期的血清檢測。WNV的IgM抗體在有些病人中可持續1年時間。

病原學檢測方法一般接種雞胚或細胞分離病毒,這一實驗被限製在國家參考實驗室的P3以上實驗室完成,也可采用RTPCR或實時定量PCR檢測WNV的核酸。血清學方法一般采用ELISA方法作為快速診斷手段,以測定腦脊髓液或血清中西尼羅病毒的IgM抗體。檢測腦脊髓液中西尼羅病毒的IgM抗體是判斷神經係統感染的特異方法。

(一)動物感染診斷標準或要點

(1)從疑似感染WNV的蚊蟲、動物血液或者病死的動物屍體分離出WNV。

(2)實驗室檢測出WNV抗體或病毒核酸。

(二)人的臨床診斷標準或要點

1.可疑具有臨床症狀和致病特點,並且有與被確診或可疑的動物或蚊蟲叮咬的流行病學史。

2.疑似臨床表現符合西尼羅病毒感染的特征,未分離出WNV並排除其他診斷,但僅一項實驗室檢查結果支持西尼羅病毒感染,或臨床表現符合西尼羅熱或西尼羅腦炎,有明確的蚊蟲叮咬的流行病學史,但無西尼羅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證據。

3.確診臨床有符合西尼羅熱或西尼羅腦炎的表現,並從受影響的組織或部位分離出WNV,或臨床表現符合西尼羅熱或西尼羅腦炎,並有兩種以上的實驗室檢查結果支持西尼羅病毒感染。

(三)實驗室診斷標準或要點

(1)從受影響的組織或部位收集的標本中分離出病毒,並證實為WNV。

(2)其他支持性實驗室檢查:如從受影響的組織或部位的標本經RTPCR或實時定量PCR檢測出西尼羅病毒核酸;經其他公認的實驗室檢測方法如血清學方法證實西尼羅病毒感染。

五、防控

隨著氣候變暖,蚊媒分布範圍的擴大以及候鳥的遷徙,WNE的暴發流行和發病人數呈上升趨勢,這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由於沒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治療藥物,因此防治較為困難。蚊蟲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滅蟲劑的大量使用亦會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改變,其潛在影響未知。一些鳥類有可能因西尼羅病毒感染瀕臨滅絕。

WNE最初隻在非洲地區流行,1996年在羅馬尼亞分離出2株WNV毒株,屬於WNVl係,這兩株病毒與早期分離自歐洲的幾個代表株密切相關,說明它們可能是通過候鳥傳入羅馬尼亞。1999年美國首次發現WNE流行,分析其來源這些毒株具有極高的同源性(>99.8%),也屬於WNVl係,這些毒株與1998年以色列分離自鵝群的一個毒株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暗示流行於美國東北部地區的WNV可能源於地中海地區。

在非洲,WNV分離株致病力較弱,人感染WNV後臨床表現較輕微,病死率很低,愈後可產生堅強的免疫力,且持續時間較長;相比之下,美國分離株致病力較強,人感染後出現典型的發熱和(或)腦炎症狀,病死率高,且病人愈後免疫力持續時間較短。對兩國WNV分離株進行核苷酸序列比較,結果表明WNV在非洲和美國不同毒株核甘酸序列發生較大變異,形成了不同的毒株,致病力相差很大,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差異?目前,有人認為WNV在流行過程中,在動物宿主體內(尤為野生鳥類)發生了變異,形成了不同致病力的毒株;此外,不同的人種對該病毒的易感性也有所差異。

WNV感染宿主廣泛,傳播速度極快,對社會危害巨大,因此需要引起國內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積極研究該病毒的預防、快速檢測和相關治療方法,加強進出境檢驗檢疫,尤其是加強鳥類的檢疫,防止WNV傳入我國。同時,要吸取國外WNE防控經驗,開展獻血者WNV篩查工作,保證血液製品中不含有WNV。

我國目前尚未發現本病流行,但西部地區一些動物血清中WNV抗體呈陽性,因此,目前尚不肯定我國境內是否有WNV存在。WNV的主要傳播蚊媒,如尖音庫蚊、致乏庫蚊以及淡色庫蚊等在我國均有分布,同時也具備WNV傳播和過冬的條件。澳大利亞、印度和美國疫區的一些候鳥,如燕子、斑頭雁、黑勁鶴等可通過遷徙進入我國,但遷徙地點多為不適合WNV傳播的地區,如我國東北,這降低了WNV傳入我國的可能性。

1.綜合性措施廣泛開展衛生運動,防止地麵積水和開溝排水、保持排水溝、糞尿溝不積水,消除靜止水汙以清除蚊子的孳生地;及時處置患病動物和禽類屍體消滅源;殺滅吸血蚊蟲能有效地預防西尼羅病毒感染,防止本病在動物和人類間的流行。在流行區域,外出時注意穿長褲長衫,避免軀體直接暴露,並使用驅蚊劑,最有效的皮膚驅蚊劑是DEET(N,Ndiethylmtoluamide),但兒童使用時應注意減量。在蚊子活動的高峰期如黃昏和清晨,盡可能避免戶外活動,盡可能保持紗窗的完整性;加強對蚊蟲以及候鳥中西尼羅病毒抗體和抗原的監測。在輸血或做器官移植時應注意防止傳染本病。

2.免疫接種由於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藥物能治療本病,接種疫苗便成為預防本病的重要防治措施。常用的疫苗有甲醛滅活的鼠腦組織或細胞培養的滅活疫苗,這類疫苗的特點是生產相對簡單,價格低廉,易於推廣應用。缺點是免疫力持續時間短,需多次免疫。目前,國外有些公司已經生產出以黃病毒為載體,並表達了WNV蛋白的嵌合型弱毒活疫苗,在倉鼠和恒河猴的實驗中效果良好;一種DNA疫苗已經完成了小白鼠和馬的實驗評價;在美國,馬用的WNV滅活疫苗已經廣泛運用;以色列已經研製成功一種供家鵝使用的WNV疫苗。

3.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主要采取支持療法和對症治療,包括輸液、呼吸支持和防止繼發感染等。醫療實踐證明大劑量的利巴韋林、α2b幹擾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癲癇藥等對治療西尼羅腦炎均無明顯效果,但抗西尼羅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對治療嚴重的西尼羅病毒感染病人具有特殊療效。中西結合治療WNV感染如一些清瘟敗毒的中草藥方劑清瘟敗毒散、黃連湯、白虎湯,以及中成藥雙黃連針劑或口服液有一定的作用。

第七節尼帕病毒病

尼帕病毒病(nipahvirusdisease,NVD)是由尼帕病毒(NV)引起的嚴重危害人類和家畜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尼帕病毒感染人的典型特征是高致死性的腦炎,故又稱尼帕病毒性腦炎,是繼英國瘋牛病、中國台灣豬口蹄疫、中國香港禽流感後,又一引起世界各國廣泛關注和恐慌的人獸共患病。其他臨床症狀包括無症狀感染、複發性腦炎和肺部疾病;感染豬則主要表現為嚴重的呼吸器官受損。

尼帕病毒於1997年首次出現於馬來西亞,當時被誤診為流行性乙型腦炎。1998年經美國CIN2鑒定,確認是副黏病毒科與亨得拉親緣關係非常密切的一種新病毒,馬來西亞官方按該病毒分離采樣地點尼帕鎮將其正式命名為尼帕病毒。這是一種極度危險的病毒,在生物安全等級上屬於最危險的第四級病毒,可以感染人、豬、狗、貓和馬等多種動物。

自1997年以來,本病已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孟加拉暴發。1998年在馬來西亞暴發時導致193人死亡,感染者的病死率約為40%;1999年在新加坡導致1人死亡;2004年初孟加拉的尼帕病疫情至少導致了23人發病,其中17人死亡;2004年3~4月孟加拉的尼帕病毒病疫情至少導致了33人發病,其中24人死亡,感染者的病死率高達74%,接近埃波拉病毒的水平。2004年這兩次疫情,專家們不僅檢測到尼帕病毒特異性抗體,而且分離到尼帕病毒,目前還不清楚孟加拉流行的尼帕病毒和在馬來西亞流行的尼帕病毒核酸序列有何不同。由於孟加拉國尼帕病毒疫情,使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尼帕病毒病越來越重視。

一、病原

NV為負鏈單鏈RNA病毒,屬於副黏病毒科、亨尼帕病毒屬的成員,該屬的另一個成員是於1994年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亨德拉病毒。

NV基因組長為18246nt,病毒基因組包含6個轉錄單位,分別編碼核蛋白N、磷蛋白P、基質蛋白M、融合蛋白F、糖蛋白G和大蛋白L。其中P基因還編碼兩種非結構蛋白:V蛋白和C蛋白。

NV感染組織在電鏡下觀察,病毒顆粒呈心形或圓形,平均直徑500nm,形態發育在細胞膜上完成,由脂質囊膜和被其包裹的核衣殼組成,病毒顆粒囊膜表麵散在分布長約10nm的纖突,核衣殼結構呈螺旋形和人字形,長約(1.67±0.07)μm,直徑21nm,螺距(5±0.9)nm。

NV可在Vero、BHK、PS等細胞係中生長,形成合胞體樣病變。病毒感染Vero細胞後,24小時可出現病變,TCID50可達到108個/mL以上,鏡下可見細胞膜增厚,有發樣突出物,顯示病毒可能在細胞膜處形成完整的病毒顆粒,但NV不能在昆蟲細胞係中生長。

和其他副黏病毒相似,NV在體外不穩定,對溫度、消毒劑及清潔劑敏感,56℃30分鍾、0.5%次氯酸鈉、0.5%苯酚或70%乙醇等均可使其滅活。

二、流行特點

1.傳染源初步認為NV由果蝠傳染給豬,病豬再傳染到人,其中病豬是主要傳染源,豬在首次接觸NV時即可能發生感染,感染後,病毒血症持續時間較長,並可通過呼吸道、尿液、糞便等途徑向外界排毒。與感染性體液密切接觸(通過傷口或擦傷)可使貓、犬、馬、羊、鼠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