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國外人獸共患病(3)(1 / 2)

3.培養特性裂穀熱病毒可以直接在多種常用細胞中增殖,如原代地鼠腎細胞、傳代BHK21細胞、原代猴腎細胞和猴胚肺二倍體細胞,並可引起細胞病變和形成空斑。裂穀熱病毒耐受氣溶膠化,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可通過懸浮培養或微載體進行大量培養。

4.理化特性該病毒對脂溶劑如乙醚、脫氧膽酸鹽等物質敏感,不耐酸,在丙酮中於-30℃條件下過夜、0.25%甲醛4℃處理3天、亞甲藍(光條件下)56℃處理30分鍾及pH值低於6.8以下,均可使之滅活。病毒在4℃條件下可保存數月,在-20℃或凍幹狀態下可長期保存。

二、流行特點

(一)傳染源

帶毒動物(如牛、羊、駱駝等)是主要的傳染源,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內髒、器官均具有傳染性。蚊為裂穀熱病毒的儲存宿主,當蚊吸食患病動物血液後感染病毒,可將病毒經卵傳給後代,蚊卵在幹燥適宜環境下能保存很久,不但可以維持裂穀熱病毒的存活,還可在雨季孵化出帶毒新蚊,成為新的傳染來源和傳播媒介。

(二)傳播途徑

裂穀熱的傳播媒介是蚊類,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在動物間(牛、羊、駱駝、山羊等)流行,也可由蚊蟲叮咬或接觸被感染的動物血液、體液或器官(宰殺受染動物,攝入生奶等)而傳播給人,通過接種(如皮膚破損、汙染的傷口)或吸入氣溶膠也可感染該病。多種蚊子可能是裂穀熱的媒介,伊蚊和庫蚊是動物間流行的主要媒介,經證實不同地區的優勢蚊種有所差異,泰氏庫蚊、尖音庫蚊、叮馬伊蚊、曼氏伊蚊、金腹漿足蚊等均是主要媒介。

(三)易感動物

1.自然宿主裂穀熱主要流行於非洲東部大部分地區,主要是反芻家畜的一種傳染病,其他家養動物偶爾也可能感染。帶毒牛、羊、駱駝、猴子、鼠類以及白鼬為其主要傳染源,在山羊、綿羊和牛中發病最為嚴重。早在1912年,裂穀熱被認為是綿羊流行性肝炎的病原。綿羊是該病毒的擴增宿主和二級傳染源,但裂穀熱的天然宿主迄今仍未能確定。

人普遍易感,但多發於牧民、獸醫、屠宰場工人、與肉類接觸較多的廚師、從事病毒學工作及防疫工作的相關人員。發病情況與職業有關,與年齡和性別無關。其中高危人群包括在該病流行地區露宿者、遊客、牧民、屠宰工作人員、獸醫以及其他與被感染動物組織接觸者。

2.實驗動物該病毒對實驗小白鼠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其致病作用主要是引發肝炎、肝壞死。經腦內接種病毒後,實驗小鼠可表現出神經症狀,經皮下接種後可引起腦炎。

(四)流行特征

該病流行的高峰在夏秋季,流行與當地氣候有明顯的相關性,在非洲多為雨季暴發季節。夏季氣候炎熱多雨,蚊蟲活動頻繁,形成病毒傳播的有利條件。蚊子吸食帶毒動物血液後感染,並能夠垂直傳播給子代蚊蟲。雨季來臨時,帶毒卵孵化為蚊,這是裂穀熱病毒在自然界中循環的機製。獸醫、牧場放牧者、屠宰場工人和動物病診斷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是裂穀熱流行期間的高危人群。另外,氣候的變化,如厄爾尼諾現象和全球變暖等對裂穀熱等蟲媒傳染病的傳播也有影響。

(五)發生與分布

21世紀初肯尼亞等地的羊群中流行裂穀熱,1912年在肯尼亞農業和獸醫年會上首次報告該病。1930年科學家Daubney等在肯尼亞裂穀一次綿羊疾病暴發的調查中首次分離到該病毒,1977年埃及暴發流行裂穀熱,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和山穀中首次造成大批人群和家畜(牛、羊、駱駝、山羊等)死亡。裂穀熱主要流行於非洲,主要是非洲東部和南部的牧區,但各國的流行情況也不盡相同。目前,有15個國家存在裂穀熱病毒,肯尼亞、南非、津巴布韋、烏幹達、蘇丹、埃及6個國家曾發生過人畜流行;尼日利亞、乍得、喀麥隆、莫桑比克4個國家曾從人類血清中檢出裂穀熱病毒;5個國家在蚊蟲和其他動物中發現裂穀熱病毒存在的證據。2000年9月首次報道非洲以外地區(也門和沙特阿拉伯)暴發裂穀熱,我國尚未發現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