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組織病理學觀察人和猴表現相似的病理變化過程,以肝、脾、肺、淋巴結和睾丸的急性壞死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為特征。肝可見大量大小不等的凝固性壞死灶,周圍可見出血帶,病變細胞中可見一個或多個嗜酸性胞漿包涵體。包涵體呈圓形或杆狀,大小為5~25μm,病變區域庫普弗(枯否)細胞增生。嚴重病例,肝中央靜脈和門區靜脈形成血栓,腎小管充血、出血、壞死,肺泡水腫、出血、纖維素沉積,肺泡內皮細胞胞漿中可見包涵體,肺泡間隔廣泛萎陷和壞死。所有病例中均未見支氣管和毛細支氣管損傷。脾小體淋巴組織呈現不同程度壞死,多數濾泡淋巴細胞消失,紅髓充血。淋巴結皮質層凝固性壞死,副皮質竇和髓竇出血。胃、回腸、大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充血、出血,腸上皮細胞、隱窩組織和固有層壞死。睾丸白膜血管高度充血和血栓形成,精小管間少量出血,鞘膜層和白膜髒層炎性細胞滲出、水腫和壞死。皮膚真皮層毛細血管和靜脈充血,少量出血。心肌纖維玻璃樣變性,肌纖維間少量出血。舌、氣管、膀胱、唾液腺和骨骼肌未見異常。
2.血液學變化人發病早期表現嗜中性粒細胞核左移,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血液凝固功能障礙。
3.病毒分離病毒的分離和研究工作必須在P4級實驗室進行。病毒廣泛存在於病人(猴)的血液、肝、血清(漿)和精液中,可將上述組織接種Vero細胞,37℃培養6~7天後,采用免疫熒光技術檢查病毒抗原。也可將上述材料經腹腔接種豚鼠(200~250g),豚鼠發熱達40.5℃左右,4~7天後死亡,取其髒器進行免疫病理學檢查,或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的形態結構。另外,可經腦內接種乳鼠進行病毒分離與鑒定。
4.血清學診斷血清學試驗多采用免疫熒光技術,另外還建立了固相間接免疫酶試驗、放射免疫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蝕斑減少中和試驗等方法。
(1)間接免疫酶試驗:該法建立最早,使用最為廣泛。用EBV接種Vero細胞,病變達“++”時製備病毒抗原片,經γ射線滅活後,丙酮固定,-20℃保存備用。采用該方法檢測,送檢血清稀釋度1∶16則判為陽性。
(2)固相間接免疫酶試驗:該方法具有敏感、特異性強、重複性高等特點,可以檢出感染細胞培養液以及動物髒器懸液中的病毒粒子,也可檢測人恢複期血液和正常獻血者血液中的Ebola病毒抗體,適用於大規模檢測和流行病學調查。
(3)放射免疫試驗:采用132I標記的SPA,血清稀釋度為1∶20判為陽性。該方法以快速、判定準確、所需血清量少,可檢測大批量標本為特征,但涉及放射性核素的防護和處理,一般實驗室不能進行,限製了進一步推廣應用。
五、防控
目前人埃波拉出血熱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或疫苗,主要采用支持治療,要特別注意維持循環血容量,監測血壓,吸氧等。最近美國科學家用一種抗血凝蛋白質治療感染EBV的獼猴取得一定療效,但對人體的療效有待於進一步驗證。EBV疫苗尚處於實驗階段,世界首次人體EBV疫苗試驗最近在美國進行。實驗研究表明在動物身上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沒有長期的保護作用。
對於該病的預防,一是控製和消滅傳染源。1989年10月,美國曾發現實驗獼猴感染EBV,並造成大批死亡,對猴的飼養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構成嚴重威脅。因此,猴群一旦發現可疑病例,應立即請主管獸醫和研究人員確診。發病猴群應立即全部撲殺,房舍、用具要徹底消毒,以撲滅傳染源,這是控製的唯一有效方法。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擴散,同時應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疫情。
(1)疑似病例應該與其他病人隔離開來,並且執行嚴格的隔離看護,疑似病例的監測應持續到最後一次接觸後3周。
(2)和病人有密切接觸的人應該嚴格監測,如一天測2次體溫,一旦體溫超過38.3℃應立即住院,嚴格隔離。偶爾接觸應該處於警惕中,一有發熱立刻報告。
(3)分泌物、導尿管以及吸痰管等高危險的操作應該在嚴格隔離保護條件下進行。醫院工作人員應該有自己的隔離衣、手套和口罩。口罩和手套不能重複使用,除非已消毒。
(4)死於該病的人應立即埋葬或火化。
第三節猴痘
猴痘(monkeypox)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猴和人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與天花相似,以皮膚出疹為特征,潛伏期7~14天,常突然發病,高熱,l~4天後出現天花樣皮疹,1~2天即可遍布全身,極易誤診為天花,病死率一般在13%~17%。
一、病原
猴痘病毒在分類上屬痘病毒科,脊索動物痘病毒亞科,正痘病毒屬。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有共同抗原,兩者有很強的血清交叉反應,故猴痘流行期間可采用接種牛痘預防。
該病毒粒子呈磚形或卵圓形,直徑200~250nm,由啞鈴狀核心、球狀側體和囊膜組成。痘病毒抗原結構複雜,應用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血凝抑製試驗和瓊脂擴散試驗等均可檢出多種抗原成分。各種猴痘病毒的抗原性相同。且與其他正痘病毒具有相同的結構抗原與可溶性抗原。應用補體結合試驗和瓊脂擴散試驗不能將猴痘病毒與天花和痘苗病毒區分,應用血凝抑製試驗和中和試驗可以檢出不同種或株之間微小的抗原差異。
猴痘病毒可在猴腎細胞、人羊膜細胞、雞胚成纖維細胞和Hela細胞上增殖並產生細胞病變,細胞變圓、脫落,形成空斑。在感染細胞中可見少量圓形或卵圓形嗜酸性胞漿包涵體。所有毒株均可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生長,最適生長溫度為37℃。絨毛尿囊膜水腫,並產生白色痘疤。
猴痘病毒對乙醚有抵抗力,易被氯仿、苯酚、甲醇和甲醛滅活,40℃20分鍾感染率無明顯變化,56℃30分鍾則完全滅活,凍幹毒株4℃可保存180天,-70℃以下可長期保存。脫氧膽酸鹽、二硫蘇糖醇和氯化鈉可使病毒結構破壞而喪失活性。
猴痘病毒所有毒株均可在37℃條件下凝集雞的紅細胞,對馬、綿羊、豚鼠、小鼠、倉鼠、犬、貓及人O型細胞均不發生凝集作用。血凝素成分為脂蛋白,由病毒特異性蛋白質和宿主細胞的脂質構成,可耐受100℃高溫。有人證實,在病毒粒子內部也有血凝素。
二、流行特點
天花在全世界已經消滅20多年,很多國家已經停止種痘。在這種情況下,猴痘病毒卻正在不斷地從動物感染到人,引起區域性的散播和流行。目前,猴痘病毒已經從非洲熱帶地區傳到美洲的各大城市,疫情有逐漸擴大的趨勢。本病呈世界範圍性分布,但主要集中於中、西非洲熱帶雨林地區。可能與該地區居民喜食猴肉、鬆鼠肉有關。
(一)傳染來源
猴痘病毒可引起猴的隱性感染。隱性感染猴、發病猴以及其他帶毒動物如猩猩、土撥鼠、鬆鼠等都是該病的傳染源。
1985年WHO流行病學調查隊在紮伊爾從1隻正在發疹的非洲條紋鬆鼠身上分離到猴痘病毒,隨後采用放射免疫吸附試驗從非洲條紋鬆鼠和西非向日鬆鼠檢出猴痘病毒抗體,陽性率分別為20.4%和16%,從而證實鬆鼠在自然界維持猴痘病毒的傳播可能是人類主要傳染來源之一。
2003年美國8個州人群中暴發人猴痘,此次猴痘流行的傳染源為患病的土撥鼠將猴痘病毒傳播給密切接觸者。
(二)傳播途徑
人主要是與患病動物接觸而傳染,極少發生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傳播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皮膚創傷或黏膜破損也可造成感染。
(三)易感動物
1.自然宿主土撥鼠是猴痘病毒重要的自然宿主。此外,爪哇猴、恒河猴、兔類、鬆鼠、大鼠、小鼠、豪豬和穿山甲等也可能為猴痘病毒的自然宿主。各種年齡、性別的人對猴痘病毒均有易感性。其中10歲以下兒童為高危年齡組。該年齡組病例數占病人總數的85%。
2.實驗動物新生小鼠對該病毒敏感,腦內接種2天後小鼠死亡,主要表現為腦炎。兔接種猴痘病毒僅產生皮膚病變及角膜炎。
三、臨床症狀
1.動物自然條件下,猴子感染表現2種病型,一種為急性型,僅見於食蟹猴。特征是麵部水腫並向頸部延伸,最終窒息而死,同時全身各部位皮膚出現皮疹,口腔黏膜潰瘍。另一種為丘疹型,僅在麵部和四肢皮膚出現丘疹。起初散在,直徑1~4mm,化膿後流出灰色膿汁,丘疹周圍發紅,多在7~10天內消退。瘢痕組織愈合。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實驗條件下,經皮內、肌肉或靜脈途徑接種猴痘病毒,猴表現發熱,約持續7天,8~10天後皮膚出現痘疹,病毒血症從4~6天開始。持續到痘疹破潰後4~5天。
土撥鼠發病往往由眼瞼結膜炎開始,主要表現為結節性損傷,隻有很少部分發病的土撥鼠死亡,大多數可自行痊愈。
2.人人類感染猴痘病毒與天花相似,潛伏期7~14天,病死率13%~17%。常突然發病,高熱,1~4天後出現天花樣皮疹,l~2天即可遍布全身,極易誤診為天花。皮疹最早出現於前額,頭麵部和四肢的皮損高於軀幹,甚至足底、掌心也可見皮疹。皮疹多為散發,偶見皮疹膿疤融合。依皮膚損害程度分類,輕型占9.2%~13%(皮損少於25處),中型占31.3%~38%(皮膚25~99處),重型占49%~59.5%(皮損100處以上)。猴痘病人與天花病人臨床上主要區別在於本病發疹前1~2天多出現單側或雙側淋巴結腫大,如頜下、腋下及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尤其多見於頸部和腹股溝淋巴結,且左側較右側突出。
四、診斷
(一)動物診斷要點
當野外環境中靈長類動物出現丘疹,土撥鼠出現眼瞼結膜炎時應考慮猴痘。確診需進行病毒分離和動物接種。
1.病毒分離分離病毒時可將病變部位的水皰液無菌處理後接種兔(猴)腎細胞或雞胚絨毛尿囊膜,並對分離物的特性予以鑒定。雞胚絨毛尿囊膜接種含該病毒材料可產生天花樣痘斑,鏡檢可見嗜酸性痘樣包涵體;在兔(猴)腎細胞上可以產生細胞病變;兔皮內接種含該病毒材料可出現體溫升高和特征性出血性猴痘病損。
2.動物接種將可疑病料經皮膚或角膜劃痕接種2日齡仔兔後36~72小時,皮膚上可出現特異性痘疹,角膜渾濁,角膜細胞內可見包涵體,仔兔5~7天後死亡。剖檢肝髒可見灰白色斑點,腎出血。新生乳鼠腦內接種可引起致死性腦炎,並於接種4天內死亡。
(二)人類診斷要點
可依據流行病學史結合臨床表現可做出初步診斷,快速診斷可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1.塗片檢查巴興(Paschen)小體刮取病人皮疹或疤疹的基底層組織於玻片上,用姬姆薩或巴興染色法,在顯微鏡下可發現大小一致的紅色小顆粒,即為巴興小體。
2.塗片檢查包涵體將天花或猴痘皰疹或皮疹的基底層組織液作塗片,用蘇木紫伊紅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病毒包涵體。
五、防控
對野生猴或其他野生動物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對捕獲猴或自繁猴可人工接種痘苗病毒預防本病的發生。
人類接種痘苗病毒後多不會感染猴痘。隨著全球性天花的消滅,大多數國家已停止種痘,人群免疫水平下降,有可能感染猴痘,尤其是兒童。但有關證據尚不充足,且人類感染猴痘多呈散發狀態,故不主張對人進行常規接種。對靈長類中心飼養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有必要接種痘苗病毒疫苗,以預防意外發生的猴痘感染。
接觸猴子的檢疫人員或獸醫應警惕感染猴痘,並需要采取預防措施。若與猴子接觸的工作人員出現皮膚病變,應及時確診和治療。
第四節東部馬腦炎
東部馬腦炎(easternequineencephalitis)是由東部(東方)馬腦炎病毒(EEEV)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EEEV以蚊蟲為傳播媒介,在馬群中引起周期性的腦炎流行,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人類感染EEEV可產生嚴重的腦炎,致死率為50%~70%。
一、病原
EEEV屬於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EEEV存在不同的血清型。根據動態血凝試驗,可分為兩大抗原變異種群,即北美抗原群與南美抗原群。南美抗原群很少導致人類發病,它的毒力比北美抗原群的毒力弱。在中、南美洲,已從蚊、鳥和哺乳動物體內分離到EEEV抗原變異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