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國外人獸共患病(1)(1 / 3)

第一節瘋牛病

牛海綿狀腦病(bovinespongiformencephalitis,BSE),俗稱“瘋牛病”,以潛伏期長,病情逐漸加重,病畜主要表現為對光、聲音和觸摸感覺過敏,運動失調,輕癱,體重減輕,腦灰質海綿狀水腫和神經元空泡形成為特征。瘋牛病最早於1985年4月在英國發現,醫學專家通過組織病理學檢查在1986年11月將該病定名為BSE,並在英國報刊上報道。十幾年來,這種病迅速蔓延,英國每年有成千上萬頭牛患這種神經錯亂、癡呆,不久即死亡的病。法國、愛爾蘭、加拿大、丹麥、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國等國家也有病例發生。我國目前尚未有證實的人畜患瘋牛病報道,但仍有從境外傳入的可能。

一、病原

本病病原為與癢病病毒相類似的一種朊病毒。一般認為,BSE是因“癢病相似病原”引起牛感染所致。1986年Well首次從BSE病牛腦乳劑中分離出癢病相關纖維(ScrapieAssociatedFibrils,SAF),這種纖維源自正常宿主編碼蛋白(PrP),它的存在是牛海綿狀腦病的一大特征,也說明是牛海綿狀腦病的病原,它大小像病毒,可通過細菌濾器,但又有許多與病毒不一致的地方。

(1)對理化因素如熱、電離和紫外線等具有很強的抵抗力,這就是癢病因子不因肉骨粉的煉製而滅活的原因,研究結果表明,該病原是一種類病毒,傳染性顆粒的大小為50~200nm,其核心部分是4nm的細小纖維狀物質,傳染性顆粒為膠化纖維素樣碎片聯合纖維或稱作棒狀蛋白質性感染性粒子。因為還未確定該病原的特異性蛋白和核酸,所以病原的實態還不清楚。該病原對理化因素比一般的細菌和病毒抵抗力強,對甲醛溶液、紫外線不敏感;對強酸、強堿有很強的抵抗力,pH2.1~10.5時,用2%的次氯酸鈉或90%的苯酚(石碳酸)經2小時以上才可滅活病原,在121℃中能耐熱30分鍾以上。

(2)機體對感染牛海綿狀腦病不產生免疫應答,但不影響機體對其他感染的免疫應答,這與中樞神經係統產生無免疫應答反應的性質是一致的,也是該病無血清學診斷方法的原因所在。很長的潛伏期、異常的穩定和缺乏免疫應答反應等特性是人們把這類病原體稱為“非常規致病因子”的原因。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目前認為患癢病的病羊是最初的傳染源。本病在牛群中的發生是由於飼喂了來源於癢病羊的動物性蛋白飼料如肉粉、骨粉和脂肪等引起。也有人認為汙染的飲用水源可能是本病的傳播媒介。

2.傳播途徑本病的傳播方式主要為水平傳染。人可能因食用病牛的肉、腦、骨髓等感染。動物主要是由於攝入混有癢病病羊或瘋牛病病牛屍體加工成的骨肉粉而經消化道引起的。

3.易感性本病主要發生於牛,成年牛(4~6歲)及奶牛多發。病牛中,奶牛約占80%,肉牛約占20%,這種差異可能與飼養管理方法有關,發病牛在品種上沒有多大的差異。綿羊、山羊、水貂、鹿、羚羊和貓等都能感染發病。給大鼠、小鼠長期飼喂病牛內髒和腦組織可以引發本病。人可能感染本病,且可能與人的新型克雅病(vCJD)有關。

三、臨床症狀

人患瘋牛病後其潛伏期很長,可長達30多年,病人主要為年輕人。臨床症狀為心理能力退化,癡呆或神經錯亂,視物模糊,出現平衡障礙、肌肉收縮和不隨意運動等慢性、致病性、退化性神經係統症狀,病人一般在出現症狀後2年內死亡。

BSE病牛的病程一般為14~90天,潛伏期長達4~6年。這種病多發生在4歲左右的成年牛身上。其症狀不盡相同,多數病牛中樞神經係統出現變化,行為反常,煩躁不安,對聲音和觸摸,尤其是對頭部觸摸過分敏感,步態不穩,經常亂踢以至摔倒、抽搐。發病初期無上述症狀,後期出現強直性痙攣,糞便堅硬,兩耳對稱性活動困難,心搏緩慢(平均每分鍾50次),呼吸頻率增快,體重下降,極度消瘦,以至死亡。

病理變化:肉眼變化不明顯。組織學檢查主要的病理變化是病牛中樞神經係統的腦灰質部分形成海綿狀空泡(腦組織的空泡化),腦幹灰質發生對稱性海綿狀變性,在神經纖維網和神經細胞中含有中等數量的不連續的卵形和球形空洞,神經細胞腫脹成氣球狀,細胞質變窄。另外,還有明顯的神經細胞變性及壞死。患這種病的病人腦中累積的蛋白類似於患BSE牛的蛋白。

四、診斷

根據特征的臨診症狀和流行病學特征可以作出BSE的初步診斷。由於本病既無炎症反應,又不產生免疫應答,迄今尚難以進行血清學診斷。所以定性診斷目前以大腦組織病理學檢查為主。據報道,腦幹區的空泡變化,特別是延髓孤束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的空泡變化,診斷BSE的準確率高達99.6%。腦幹神經元及神經纖維網空泡化具有診斷性意義。

五、防控

為了控製本病,在英國規定捕殺和銷毀病牛;禁止在飼料中添加反芻動物蛋白(肉骨粉等);嚴禁病牛屠宰後供食用,禁止銷售病牛肉。近年來已有不少國家(包括我國)禁止從有瘋牛病的國家進口牛、牛肉、牛精液、胚胎及其製品等,以防止該病傳入國內。我國尚未發現瘋牛病,但仍有從境外傳入的可能,為此,要加強口岸檢疫和郵檢工作,嚴禁攜帶和郵寄牛肉及其產品入境。還應建立瘋牛病監測係統,對瘋牛病采取強製性檢疫和報告製度。一旦發現市場上有從有瘋牛病國家進口的牛肉或其製品出售應予沒收,並立即焚毀,發現可疑病例應立即屠宰,並取腦各部位組織做神經病理學檢查,如符合瘋牛病的診斷標準,對其接觸牛群亦應全部處理,屍體焚毀或深埋3m以下。同時應加強疫情監測,密切關注世界瘋牛病的流行趨勢。

目前,還沒有治療克雅病/瘋牛病的特效藥,也沒有消滅已發現病例的致病因素的有效辦法。

第二節埃波拉出血熱

埃波拉出血熱(ebolahaemorrhagicfever)是由埃波拉病毒(EBV)引起的一種急性出血性人獸共患病,是目前已知致病力最大的病毒性疾病。其潛伏期短、傳染性強、病死率達50%~90%。

該病起源於非洲和亞洲的叢林中,EBV病毒最早於1976年在蘇丹近赤道西部省和紮伊爾周邊地區發現(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1976年6~11月,在蘇丹南部和紮伊爾東北部同時暴發了一種高致死性病毒性出血熱。在蘇丹,299人發病,死亡155人,病死率高達53%;在紮伊爾,318人發病,死亡280人,病死率高達88%。研究人員從紮伊爾和蘇丹的病人體內均分離到病毒,因該病毒流行於紮伊爾北部Ebola小河流域,故命名為Ebola病毒。1995年紮伊爾的Kikwit出現了大的流行,315人感染,244人死亡。1994~1995年有1例人類埃波拉出血熱及數例黑猩猩感染在科特迪瓦被證實。在加蓬,埃波拉出血熱於1994年首次發現並於1996年2月和7月有兩次暴發。2000年10月烏幹達北部出現了一次暴發,造成224人死亡。尼日利亞、中非共和國、肯尼亞、幾內亞、喀麥隆、剛果、乍得、塞內加爾、津巴布韋等國家也相繼有本病的報道。泰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有本病流行的血清學證據。目前,我國尚未發現EBV感染的病人或動物,但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不能排除該病毒通過引進動物或隱性感染者及潛伏期進入我國的可能性。

一、病原

EBV屬於絲狀病毒科、埃波拉病毒屬。目前分成4種血清型:埃波拉紮伊爾型(EbolaZaire,EBVZ)、埃波拉蘇丹型(EbolaSudan,EBVS)、埃波拉萊斯頓型(EbolaReston,EBVR)、埃波拉科特迪瓦型(EbolaCoted‘Ivoire,EBVC)。

不同型別病毒的獨立差異很大,其中EBVZ型毒力最強,人感染後死亡率可達80%以上,但第二代和第三代病例病死率顯著降低,提示該型病毒在人—人傳代後,毒力有弱化的傾向。EBVS型次之,EBVR型和EBVC型對非人靈長類動物有致死性,對人感染性很弱。但由於自然選擇的原因,可能會出現新的毒力更強的變種,因此各國政府部門和科研人員對於EBV高度重視。

EBV在室溫下穩定,對熱有中等抵抗力,60℃1小時病毒滴度從106.8TCID50下降101.7TCID50以下。對紫外線和γ射線敏感,多種化學試劑(乙醚、去氧膽酸鈉、β丙內酯、過氧乙酸、次氯酸鈉、甲醛等)均可滅活病毒。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猴和黑猩猩為EBV的自然宿主,實驗表明,感染病毒的蝙蝠不會死亡,提示這些哺乳類動物在熱帶雨林中起到保存病毒的作用。紮伊爾、中非共和國在家養豚鼠群中曾檢測到EBV抗體,但其是否為其自然宿主以及與疾病傳播的關係有待進一步研究。

發病或帶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是人類的傳染源,病人和潛伏期的排毒者是該病傳播擴散的重要原因,病初傳染性較弱,死亡病例病程晚期傳染性極強,病毒在存活者體液和分泌物中可持續存在1個月以上,為該病重要的傳染來源。1994年一位女科學家在解剖一隻感染EBV的黑猩猩後發病,這是首次發現EBV經由黑猩猩傳染給人的證據。1996年,加蓬21例感染EBV的病人曾接觸過一隻死亡的黑猩猩,再次證明黑猩猩和猴等動物為EBV的自然宿主和傳染源。

2.傳播途徑主要是接觸傳播和空氣傳播,與發病或帶毒動物、與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汙染的用具接觸均可感染,1976年紮伊爾曾造成92例醫護人員感染。另外,也存在垂直傳播和性傳播的可能性。

3.易感者靈長類動物對埃波拉病毒普遍易感。實驗動物中,猴、豚鼠、倉鼠、乳鼠較為易感,人工感染均可引起發病和死亡。

4.流行特征該病潛伏期為2周左右,全年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不同年齡、性別、種族的人均可感染,女人易感性略高;15~29歲的女性最為易感;21~30歲年齡組血清學檢查陽性率最高;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人群的抗體陽性率差異顯著;不同經濟、健康和醫療水平的人群之間無明顯差異。

三、臨床症狀

1.人以發熱和出血為特征。感染者開始表現為類似流感症狀,突然出現高熱、頭痛、咽喉痛、虛弱和肌肉疼痛,體溫很快升至38℃~39℃,然後嘔吐、腹痛、腹瀉、皮疹、肝功能和腎功能受損,2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體表和內髒大範圍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各個器官,短則數天,長約3周以上,病毒在體內迅速擴散、大量繁殖,襲擊各個器官,使之發生變性、壞死,並慢慢被分解,病人不斷地把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最後多因廣泛性內出血、腦部受損和休克等原因而死亡,病人最快可在24小時內死亡。

2.動物靈長類動物對EBV普遍易感,猴類感染EBV後主要表現為發熱、軀體及麵部出現淤斑、疹塊、出血,並伴有嚴重的虛脫,4~8天後迅速死亡。

實驗感染猴的潛伏期為4~16天。病毒在肝、脾、肺、淋巴結等器官大量複製,急性發熱期主要表現為病毒血症。感染3天後開始發熱,4~5天皮膚出現斑狀丘疹,最早出現在前額和麵頰,隨後擴展到四肢和胸部,伴厭食、昏睡、腹瀉,終因衰竭而死。耐過猴體重減輕,精神抑鬱,發育不良。

四、診斷

(一)人類診斷要點

人類對EBV高度易感,且病死率較高,早期診斷對盡早采取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對懷疑為出血熱的病人應了解其有無疫區居留、旅遊史,有無與患病動物、動物屍體及其血液、分泌物接觸史,結合病人的臨床症狀,如出現急性發熱、出血症狀,即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

(二)動物診斷要點

埃波拉出血熱主要流行於非洲的一些國家,流行疫情可作為重要的參考。當疫區非靈長類動物,尤其是猴和黑猩猩出現皮膚丘疹,胃腸道、呼吸道和實質器官淤血、出血,齒齦、口腔黏膜、結膜、睾丸、陰道可見不規則斑點狀出血時,應考慮EBV感染,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方法檢測。

(三)實驗室診斷要點

目前仍沒有特異的實驗室方法能從血樣中檢測到特異的抗原或病毒的基因,或細胞培養分離到病毒或檢測到IgM和IgG抗體。這些實驗都有嚴重的生物危害,必須在最大限度保證生物安全的條件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