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見於進入或居住於林區及農村的人群中,且男性略多於女性。牛、馬、犬、貓、羊、鹿、山狗、兔、狼、狐及小齧齒動物等多種動物對本病均有易感性。
本病分布廣泛,遍及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以美國及歐美各國為多,目前美國已有48個州發生本病,歐洲的疫區也在擴大。1986年我國首先在黑龍江省證實有本病存在,據調查發現我國至少29個省(市、自治區)的山林地區人群中有萊姆病的感染存在,人群血清抗體陽性率為1.06%~12.83%,平均感染率為5.06%;20個省、市、自治區(黑龍江、內蒙古、吉林、遼寧、甘肅、河北、寧夏、新疆、山東、安徽、江蘇、福建、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北京)從人或動物或蜱分離到病原體,證實存在萊姆病的自然疫源地。本病的流行與硬蜱的生長活動密切相關,因而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在硬蜱能大量生長繁衍的山區、林區、牧區此病多發,同時還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於溫暖季節,一般多見於夏季的5~9月份。
三、發病機製
螺旋體進入人體後隨血流播散至全身,並可在體內長期存在,從而誘發複雜的炎症反應。從皮膚紅斑、血液、腦脊液、關節液及其他組織器官中可檢出螺旋體。此外,病人可出現循環免疫複合物陽性、抑製性T淋巴細胞活性低下及白細胞介素1活性增加等免疫學異常。因此,目前認為本病機製與螺旋體的直接作用及機體異常的免疫應答有關。此外伴有慢性關節炎病人的B淋巴細胞同種抗原DR3和DR4的比率增加。
皮膚紅斑組織切片僅見上皮增生,輕度角化伴單核細胞浸潤及表層水腫、無化膿性及肉芽腫反應。關節炎病人滑膜囊液中含淋巴細胞及漿細胞。少數病人可發生類似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理改變如滑膜、血管增生、骨及軟骨的侵蝕等慢性損害。
四、臨床症狀及表現
(一)人萊姆病
萊姆病是伯氏疏螺旋體侵入人體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潛伏期3~32天,平均7天左右。根據病程經過可將萊姆病分為3期。
第一期:主要表現為皮膚的慢性遊走性紅斑,見於大多數病例。初起常見於被蜱叮咬部位出現紅斑或丘疹,逐漸擴大,形成環狀,平均直徑15cm,中心稍變硬,外周紅色邊界不清。病變為一處或多處不等。多見於大腿、腹股溝和腋窩等部位。局部可有灼熱及癢感。病初常伴一些非特異性的全身症狀,如疲勞不適、頭痛、關節痛、肌痛、發熱和局部淋巴結腫大。皮膚病變一般持續3~8周。
第二期:發病後數周或數月,約15%和8%的病人分別出現明顯的神經係統症狀和心髒受累的征象。神經係統可表現為腦膜炎、腦炎、舞蹈病、小腦共濟失調、顱神經炎、運動及感覺性神經根炎以及脊髓炎等多種病變,但以腦膜炎、顱神經炎及神經根炎多見。病變可反複發作,偶可發展為癡呆及人格障礙。少數病例在出現皮膚病變後3~10周發生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心肌炎、心包炎及左心功能障礙等心髒損害。心髒損害一般持續僅數周,但可複發。此外,此期常有關節、肌肉及骨髓的遊走性疼痛,但通常無關節腫脹。
第三期:感染後數周至2年內,約80%的病人出現程度不等的關節症狀如關節疼痛、關節炎或慢性侵蝕性滑膜炎,以膝、肘、髖等大關節多發,小關節周圍組織亦可受累。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及腫脹,膝關節可有少量積液。常反複發作,少數病人大關節的病變可變為慢性,伴有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
(二)動物萊姆病
1.牛病牛發熱,精神沉鬱,消瘦,倦怠懶動,關節腫脹疼痛,跛行,淋巴結腫大,早期懷孕母牛感染後可發生流產,有些病牛出現心肌炎和肺炎等症狀。可從感染牛的血液、尿、關節液和肺髒中檢出病原。
2.馬病馬嗜睡,低熱,觸摸蜱叮咬部位高度敏感,被蜱叮咬的四肢常易發生脫毛和皮膚脫落,關節腫脹、疼痛,跛行或四肢僵硬不願走動。有些病馬出現腦炎症狀,大量出汗,頭頸歪斜,尾巴弛緩、麻痹,吞咽困難,不能久立一處,常無目標地運動,妊娠馬易發生死胎和流產。
3.犬病犬發熱,厭食,嗜睡,關節腫痛,跛行,局部淋巴結腫大,心肌炎,有的病例可見到腎功能減退、氮質血症、蛋白尿、膿尿和血尿等,有的病例還出現神經症狀和眼病。
4.貓病貓主要表現為厭食、疲勞、關節腫脹疼痛、跛行等症狀。
五、診斷
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和臨床表現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查。由於本病病原體的分離培養或直接鏡檢比較困難,因而利用血清學方法檢測血樣中的抗體是實驗室檢查的主要方法,目前應用最普遍的是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和ELISA,後者較為敏感,但這兩種方法早期感染的檢出率都不高。對於出現關節炎和神經症狀的動物,用免疫熒光抗體試驗能從關節滑液及腦脊液中檢測出高滴度的抗體,有人用免疫組化方法直接從病理切片中檢查出病原體。此外,免疫印跡法是早期診斷本病最敏感的方法,當免疫熒光抗體法和ELISA的檢查結果不一致時,可用此方法做最後驗證。PCR技術也可用來檢測該病原。
六、治療
治療常用藥物有四環素、青黴素、紅黴素、多西環素、先鋒黴素等,大劑量使用,並結合對症治療,可收到良好效果。
七、防控
目前尚未研製出疫苗用於本病的免疫接種。因此,預防本病應避免家畜進入有蜱隱匿的灌木叢地區,或采取必要保護措施防止人和動物被蜱叮咬,要做好滅鼠工作。受本病威脅的地區要定期進行檢疫,發現病例及時隔離治療。
第五節鸚鵡熱
鸚鵡熱(psittacosis)又稱鸚鵡病、鳥疫、飼鳥病,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人的衣原體病多為職業病,以發熱、頭痛和肺炎為特征,有時表現為Reiter綜合征;在鳥和禽類,以結膜炎、鼻炎和腹瀉為特征;在家畜以流產和肺炎為特征。
一、病原
衣原體是衣原體目衣原體科衣原體屬的微生物。目前認為衣原體屬有4個種,即沙眼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肺炎衣原體和反芻動物衣原體。後者與引起牛、羊流產的鸚鵡熱衣原體兩者間在DNA序列上差異明顯,因而於1992年建議作為衣原體屬的一個新種,命名為反芻動物衣原體。上述4種衣原體中,肺炎衣原體迄今僅存在於人類;沙眼衣原體以前一直認為除鼠外,人是其主要宿主,但近年來發現它還可引起豬發病;鸚鵡熱衣原體和反芻動物衣原體是動物衣原體的主要致病菌,人也有易感性。
衣原體屬的微生物細小,呈球狀,有細胞壁,含有DNA和RNA,在脊椎動物細胞的胞質內可形成包涵體。衣原體易被嗜堿性染料著色,革蘭染色陰性。衣原體係專性細胞內寄生物,能在雞胚和易感的脊椎動物細胞內生長繁殖,並且具有自身的發展史,即從較小的原生小體長成較大的外膜明顯的中間體,然後再長大為初體,隨之進行二等分裂,分裂後的個體又變成原生小體。初體是繁殖型,無傳染性,用姬姆薩或馬夏維洛染色呈藍色,用卡斯坦萘達染色呈紫色;原生小體是成熟型,有傳染性,用姬姆薩染色呈紫色,馬夏維洛染色呈紅色,卡斯坦萘達染色呈藍色。在實驗動物中,衣原體能在小鼠和豚鼠體內生長繁殖,並引起發病死亡。
衣原體對高溫的抵抗力不強,在低溫下則可存活較長時間,如4℃可存活5天,0℃可存活數周,在受感染的雞胚卵黃囊中於-20℃下可保存若幹年。季銨鹽類化合物很快將其殺滅,故可作為有效消毒劑。衣原體對青黴素、四環素族、氯黴素、紅黴素等敏感,對鏈黴素、杆菌肽等有抵抗力。沙眼衣原體對磺胺類藥物敏感,而鸚鵡熱和反芻動物衣原體則有抵抗力。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本病的傳染源通常為受感染的鳥類。家禽和觀賞鳥類與人類接觸密切,是主要的傳染源。值得注意的是,隱性感染的禽和鳥是本病不可忽視的傳染源。
2.傳播途徑本病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在鳥之間主要是通過吸入氣溶膠和食入被病鳥或帶菌鳥的糞便所汙染的食料而感染,還可經卵傳遞或通過吸血性體外寄生蟲傳播。人類主要通過吸入被鳥和禽汙染的空氣經呼吸道感染,多見於打掃禽舍,清理鳥籠或鴿舍中糞便,或在宰殺、清洗禽類或被鳥和禽類啄傷、抓傷時,經皮膚、黏膜(眼結膜)感染。
3.易感性鳥類對本病最易感,已發現190多種鳥和禽類可自然感染,但主要是鸚鵡、鴿、鴨、火雞、雞和海鷗等。綿羊、山羊、牛、馬、貓、犬等家畜都有易感性,其中以綿羊和牛最易感。人對本病也易感,病人以與家禽或鳥類接觸頻繁者居多。此外,海豹、麝鼠、野兔等野生動物均有易感性。
本病遍及世界各地,是包括各大洲及南北極在內的分布廣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國於1959年首次進行的人類鸚鵡熱流行病學的調查中,發現了7例病人;1964年在家禽中分離到了鸚鵡熱衣原體。本病已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疾病之一。
三、發病機製
鸚鵡熱衣原體能產生不耐熱的內毒素。該物質存在於衣原體的細胞壁中,不易與衣原體分開。給小鼠進行靜脈注射,小鼠能在幾小時到24小時內死亡,解剖可見其肝髒壞死,肺、腎損害。這種毒素的作用能被特異性抗體中和。衣原體的致病機製除宿主細胞對毒素反應有關外,必須通過不同細胞的特異性受體才能發揮特異吸附和攝粒作用。因此各種衣原體表現不同的嗜組織性和致病性。
四、臨床症狀及表現
(一)人鸚鵡熱
人類感染鸚鵡熱衣原體後,能引起鸚鵡熱和Reiter綜合征兩種疾病。
1.鸚鵡熱潛伏期一般為6~15天,也可能更長。大多呈隱性感染,有的呈持續性感染並伴有臨床症狀。急性發病者表現為畏寒、發熱、劇烈頭痛、喉痛,1~2天內體溫可升高至39℃~40℃,伴有嚴重的肌痛(特別是頸、背部),脈搏相對緩慢。發病後3~5天,出現呼吸道症狀,輕微咳嗽,伴有少量黏性或膿痰。X線胸部透視多見肺下部出現支氣管肺炎病變。發病後1周,多數病人肝腫大,脾腫大者少見。有時出現血痰、鼻出血及皮膚玫瑰疹;有的可發生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腦實質、腦膜也可受到侵害,病人可出現煩躁不安、失眠、譫妄等症狀。輕型病人發熱3~8天後體溫開始下降,很快恢複;中等病情者發熱持續8~14天;重型者發熱達20~25天,少數病例達數月,恢複緩慢。
2.Reiter綜合征可以出現以無菌性尿道炎、眼結膜炎和多發性關節炎為基本特征的綜合征主要發生於成年男性,年齡多在20~40歲。雖然可從滑液、尿道和結膜分泌物中分離到衣原體,血清學研究也證明衣原體感染和Reiter綜合征有密切關係,但人類感染人支原體和誌賀菌後也可出現相似的綜合征。因此,本病被認為是一個多因素疾病。
(二)動物鸚鵡熱
一般將發生於鸚鵡鳥類的疾病稱為鸚鵡熱,而將發生於非鸚鵡鳥類的疾病稱為鳥疫,實際上是同一種疾病。
1.家禽感染後多為隱性而不表現症狀。但火雞感染後大多數表現出明顯症狀,體溫升高,食欲減少,萎頓,腹瀉,糞便呈液狀帶血,消瘦,病死率一般不高,但有時症狀嚴重者病死率高。病鴨眼和鼻流出漿性或膿性分泌物,不食,腹瀉,排淡綠色水樣糞便;病初震顫,步態不穩,後期明顯消瘦,常發生驚厥而死亡,雛鴨病死率一般較高,成年鴨多為隱性經過。
2.鸚鵡類鳥患病鸚鵡精神萎頓,不食,眼和鼻有黏性分泌物,腹瀉,後期脫水,消瘦。幼齡鸚鵡常歸於死亡,成年者則症狀輕微,康複後長期帶毒。常見的病變是脾腫脹,肝腫大,常有壞死灶;氣囊發生炎症,常有纖維蛋白性心包炎,急性者有嚴重腸炎。
3.鴿病鴿精神不安,眼和鼻有分泌物,厭食,腹瀉,成年鴿多數可康複而變成帶毒者,掌鴿大多歸於死亡。
4.哺乳動物
(1)流產型:稱為地方流行性流產。主要發生於羊、牛和豬。羊群第一次暴發本病時,流產率可達20%~30%,以後則每年為5%左右;初次懷孕牛感染後的流產率高達60%;初產母豬的流產率為40%~90%。此外,年輕公牛常發生精囊炎,公豬可發生睾丸炎、附睾炎、陰莖炎、尿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