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人獸共患寄生蟲病(3)(1 / 2)

在我國廣東、海南、雲南、台灣以及香港等地已發現本病的中間宿主褐雲瑪瑙螺、皺巴堅螺、短梨巴蝸牛、同型巴蝸牛、中華圓日螺、方形環棱螺及3種蛞蝓。主要中間宿主是褐雲瑪瑙螺,其體內三期幼蟲感染率和感染度均較高,如雲南省報道高達37.21%,廣東省徐聞縣的一隻褐雲瑪瑙螺含幼蟲多達13565條。轉續宿主在廣州有黑眶蟾蜍、台灣有虎皮蛙和金線蛙等;國外報道還有魚、蝦、蟹等。終末宿主國內外均以褐家鼠和家鼠較普遍,此外有白腹巨鼠、黃毛鼠、屋頂鼠、板齒鼠和蛛猴等,寄生於野鼠肺部血管。

人是廣州管圓線蟲的非正常宿主,在人體,本蟲出現在中樞神經係統的機會特別多,並在其中完成發育,認為與幼蟲的向性與嗜神經特性有關,在病人的大腦髓質、腦橋、小腦和軟腦膜曾發現幼蟲。但如幼蟲進入肺部,也可在肺血管內完成發育。台灣省曾報告從人肺檢獲成蟲,而且雌蟲子宮內含蟲卵。人的感染是由於食入生的或半生的中間宿主螺類、蛞蝓或轉續宿主蛙類、魚、蝦、蟹等所致。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廣州管圓線蟲雖然是一種人獸共患病,但人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大,人是廣州管圓線蟲的偶然宿主,人感染後很少在肺內發育為成蟲。本蟲可寄生於幾十種哺乳動物,包括齧齒類、犬類、貓類與食蟲類,其中齧齒類尤其鼠類是重要的傳染源。

傳播媒介有兩類,一是作為本蟲中間宿主的軟體動物,有褐雲瑪瑙螺、皺巴堅螺、短梨巴蝸牛、同型巴蝸牛、中華圓日螺、方形環棱螺及蛞蝓等。二是本蟲的轉續宿主,有蛙、蟾蜍、鹹水龜、淡水龜、鱉、淡水蝦、陸棲蝸牛和海蛇等各種脊椎動物。

2.傳播途徑主要經口,其感染方式有:生吃或半生吃陸地螺;幼蟲汙染食物和手,常見於用螺類喂養家禽或螺類加工的人員;生吃蔬菜,吞食附於蔬菜的陸地蝸牛或蛞蝓;生吃或半生吃轉繼宿主淡水蝦、魚等;飲水汙染。實驗發現感染性幼蟲可以經過皮膚(完好或損傷)侵入大白鼠。

一般情況下,人是通過食入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帶有廣州管圓線蟲幼蟲螺類或上述其他傳播媒介遭受感染。潛伏期為3~36天,平均半個月左右。

3.易感性感染動物主要是黑家鼠、褐家鼠。此外還有白腹巨鼠、黃毛鼠、屋頂鼠、板齒鼠和蛛猴等,寄生於野鼠肺部血管。

人是廣州管圓線蟲的非正常宿主,幼蟲侵入後主要停留在中樞神經係統。

三、臨床症狀

1.對動物的危害廣州管圓線蟲成蟲一般寄生於鼠肺動脈。鼠類感染一般不表現症狀,蟲數多時會發生下肢癱瘓或做回旋轉動。肺部症狀表現為咳嗽、打噴嚏和呼吸粗大。肺部大麵積受損害並有肺動脈堵塞時會導致動物死亡。

2.對人的危害對人的危害主要是幼蟲在人體移行侵犯人體中樞神經係統,造成腦組織的損傷和蟲體死亡而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腦膜炎,以腦脊液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升高為特征。病變集中在腦組織,除大腦及腦膜外,還包括小腦、腦幹及脊髓等處。主要病變為充血、出血、腦組織損傷及引起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所組成的肉芽腫性炎症反應。臨床症狀主要為急性劇烈頭痛,曾報道約99%的病人因此入院;其次為惡心、嘔吐、低度或中度發熱及頸硬。少數病人可出現麵癱及感覺異常,如麻木、燒灼感等。嚴重病例可有癱瘓、嗜睡、昏迷,甚至死亡。該病潛伏期為約1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