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人獸共患寄生蟲病(2)(1 / 3)

在寄生人體的線蟲中,旋毛蟲的發育過程具有特殊性。成蟲與幼蟲寄生於同一個宿主,宿主感染時,先為終宿主,後變為中間宿主。旋毛蟲正常寄生於人、豬和鼠類。宿主因攝食了含有包囊幼蟲的動物肌肉而受感染,包囊在宿主胃內被溶解,釋出幼蟲,之後幼蟲到十二指腸和空腸內,經兩晝夜變為性成熟的腸旋毛蟲。交配多在黏膜內進行,交配後不久雄蟲死去,雌蟲鑽入腸腺中發育,部分到黏膜下的淋巴間隙中發育。雌蟲於感染後第7~第10天開始產幼蟲,幼蟲產於黏膜中,有時直接產於淋巴管或腸絨毛的乳糜管中。一條雌蟲可產1000~10000條幼蟲。雌蟲在腸黏膜中的壽命不超過5~6周。雌蟲所產幼蟲,經腸係膜淋巴結入胸導管,再到右心,經肺轉入體循環,隨血流至全身各處,但隻有進入橫紋肌纖維內的才能進一步發育。幼蟲在活動量較大的肋間肌、膈肌、舌肌和嚼肌中較多。血液中出現大量幼蟲是在感染後第12天,剛產出的幼蟲呈圓柱狀,大小為(80~120)μm×56μm,它們到達肌纖維膜之後開始發育,開始卷曲盤繞起來是在感染後第17~第20天。成囊是從感染後第21天開始,到第7~第8周完全形成。包囊內的幼蟲似螺螄椎狀盤繞,充分發育了的幼蟲通常有2.5個盤轉,此時幼蟲已具感染性,並有雌雄之別,幼蟲前端尖細,向後逐漸變寬,後端稍窄,後部體內包含著腸管、腸細胞、睾丸或卵巢、尾端鈍。包囊是由於幼蟲的機械性和化學性刺激作用於周圍的肌纖維,引起腫脹和肌纖維膜增生形成的。開始包囊很小,最後可長達0.25~0.5mm,肉眼可見。包囊呈梭形,其長軸與肌纖維平行,有兩層壁,其中一般含1條幼蟲,有的可達6~7條。約6個月後,包囊增厚,囊內發生鈣化。鈣化先從囊的兩端開始,以後為整個囊體。包囊鈣化並不意味著囊內幼蟲的死亡,除非鈣化波及幼蟲自身。有人認為,包囊鈣化後,幼蟲即使仍有活力,但其感染力也大為降低。包囊幼蟲的生存時間隨個體不同可能達數年。

二、流行病學

旋毛蟲病分布於世界各地,但以歐洲、北美洲發病率較高。此外,非洲、大洋洲及亞洲的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也有流行。我國自1964年西藏首次發現人體旋毛蟲病以後,相繼在雲南、貴州、甘肅、四川、河南、福建、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內蒙古、吉林、遼寧、黑龍江、天津等地都有人體感染的報道,或造成局部流行和暴發流行的報道。僅雲南省1986年就有34個縣、市流行過旋毛蟲病,成為其最嚴重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旋毛蟲病的宿主包括人、豬、狗、鼠、犬、貓、熊、狐、狼、貂和黃鼠狼等49種動物,可在150多種哺乳類動物之間廣泛傳播,甚至不吃肉的鯨也可以感染旋毛蟲。據試驗,許多昆蟲,如蠅蛆和步行蟲多能吞咽動物屍體中的旋毛蟲包囊,並使包囊的感染力保持6~8天,故亦能成為易感動物的感染源。有時宿主吞食了大量含幼蟲包囊的肉以後,從糞便中排出未被徹底消化的肌纖維,其中含有幼蟲包囊,這種糞便在新鮮的時候,有可能成為其他哺乳動物的感染來源。加之包囊幼蟲的抵抗力很強,在-12℃時可保持生命力57天,鹽漬或煙熏不能殺死肌肉深部的幼蟲,在腐敗的肉裏能活100天以上。因此鼠類或其他動物的腐敗屍體,可保存較長期的旋毛蟲的感染力,這種腐肉被易感動物攝食後能造成感染。一般認為豬感染旋毛蟲主要是由於吞食了老鼠。鼠為雜食性,且常互相蠶食,一旦旋毛蟲侵入鼠群,就會長期地在鼠群中保持平行感染。鼠對旋毛蟲甚敏感,兩條幼蟲即能造成感染。除了鼠作為豬旋毛蟲病的主要感染來源外,對於放牧豬、某些動物的屍體、蠅蛆、步行蟲以至某些動物排出的含有未被消化的肌纖維和幼蟲包囊的糞便物質,都能成為豬的感染源,用生的廢肉屑和含有生肉屑的垃圾喂豬可以引起旋毛蟲病流行。

犬的活動範圍廣,吃到動物屍體的機會比豬大得多,對動物糞便的嗜食性也比豬強烈,所以許多地區的犬旋毛蟲感染率都比豬大許多倍。沈陽在21條犬中查得6條犬為陽性,而檢查546頭豬均為陰性。哈爾濱的犬有50%感染旋毛蟲,而豬的感染率不到0.1%。

人感染旋毛蟲多與吃生豬肉或食用醃製與燒烤不當的豬肉製品有關。歐美特別是北美,因食用生香腸,和以廢肉屑作為豬的飼料常造成本病的流行。據報道,1947年約有1700萬人受感染,可見其嚴重。我國人的旋毛蟲病,也和吃生豬肉的習慣相關,常呈區域性分布。1975年吉林省大安縣有9人因吃涼拌生狗肉而獲感染。雲南西部與南部地區的食譜中有生皮、酸肉等食品,做法雖不同,但均係生肉或未全熟食物,吃了這種食品極易感染旋毛蟲。雲南、西藏亦有喜食生肉或半生肉的習慣。所以在這兩個地區,常有因聚餐而集體暴發本病者。此外,切過生肉的菜刀、砧板均可能偶爾黏附旋毛蟲的包囊,不慎時亦可能汙染食品,造成感染。

三、分期和臨床症狀

旋毛蟲病主要是人的疾病,不但影響身體健康,甚或造成死亡。對豬和其他動物的致病力輕微,幾乎無任何可見的症狀。無疑肉食獸中有死於旋毛蟲病者,實驗的致死性感染是可能的。

輕度感染者常無症狀。該病潛伏期最短僅為12小時,最長的46天。多數在7~14天。重度感染者其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如不及時診治,病人可在發病後3~7周內死亡。典型臨床表現為感染48小時後有胃腸道症狀,以後出現發熱、水腫及明顯的肌肉疼痛三大特征。旋毛蟲對人體致病的程度與諸多因素有關,如食入幼蟲囊包的數量及其感染力;幼蟲侵犯的部位及機體的功能狀態,特別是人體對旋毛蟲有無免疫力等因素關係密切。

旋毛蟲的致病過程分為三期:

1.侵入期指幼蟲在小腸內自囊包脫出並發育為成蟲的階段,因主要病變部位發生在腸道,故稱為腸型期。由於幼蟲及成蟲對腸壁組織的侵犯,而引起十二指腸炎、空腸炎,局部組織出現充血、水腫、出血,甚至形成淺表潰瘍。病人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症狀,同時伴有厭食、乏力、畏寒、低熱等全身症狀,極易誤診為其他疾病。

2.幼蟲移行、寄生期指新生幼蟲隨淋巴、血液循環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橫紋肌內發育的階段,因主要病變部位發生在肌肉,故亦可稱此期為肌型期。由於幼蟲移行時的機械性損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用,引起所經之處組織的炎症反應。病人可出現急性臨床症狀,如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水腫、發熱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部分病人可出現眼瞼及麵部浮腫、眼球結膜充血。重症病人可出現局灶性肺出血、肺水腫、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等;累及中樞神經者,可引起非化膿性腦膜炎和顱內高壓,病人可出現昏迷、抽搐等症狀。幼蟲大量侵入橫紋肌後,引起肌纖維變性、腫脹、排列紊亂、橫紋消失,蟲體周圍肌細胞壞死、崩解,肌間質有輕度水腫及炎症細胞浸潤。此時,病人突出的症狀為全身肌肉酸痛、壓痛,尤以腓腸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疼痛明顯,部分病人可出現咀嚼、吞咽或發聲障礙。急性期病變發展較快,感染嚴重的病人可因廣泛性心肌炎導致心力衰竭,或毒血症和呼吸係統感染而死亡。本病病死率較高,可達3%。

3.囊包形成期囊包的形成是由於幼蟲的刺激,導致宿主肌組織由損傷到修複的結果。隨著蟲體的長大、卷曲,幼蟲寄生部位的肌細胞逐漸膨大呈紡錘狀,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圍蟲體,由於結締組織的增生而形成囊壁。隨著囊包的逐漸形成,組織的急性炎症消失,病人的全身症狀日漸減輕,但肌痛仍可持續數月。

旋毛蟲的寄生可以誘發宿主產生保護性免疫力,尤其對再感染有顯著的抵抗力,表現為幼蟲發育障礙、抑製成蟲的生殖能力及加速蟲體的排除等。

豬對本蟲有很大的耐受性。據研究:一個人按每千克體重吞食5條旋毛蟲即可致死,而豬要10條以上,故旋毛蟲對人的致病力比對豬高一倍強。豬自然感染時,腸型期影響極小,肌型期無臨床症狀,但可見有肌細胞橫紋消失和肌纖維增生等。人工感染豬時,在感染後3~7天,可以見到因成蟲侵入腸黏膜而引起的食欲減退,嘔吐和腹瀉。肌型時的症狀通常出現在感染後第2周末,此時幼蟲進入肌肉,引起肌炎;臨床上有疼痛或麻痹,運動障礙,聲音嘶啞,呼吸、咀嚼與吞咽呈不同程度障礙,體溫上升和消瘦等症狀。有時眼瞼和四肢水腫,多於4~6周後康複,死亡者極少。

動物能產生抗再感染的免疫力,其機製與小腸壁的細胞反應有關。有免疫力的動物,可以抵抗一個或許多個致死劑量的感染性幼蟲的感染。人工實驗,25~500條幼蟲即可引起免疫。注射旋毛蟲的代謝抗原可使成蟲排除。接種X射線輻射處理的幼蟲可以引起免疫。感染動物的血清中,有在幼蟲天然孔產生沉澱物的抗體,並可能降低60%的幼蟲的感染性,感染動物的尿中亦含有抗原物質。

四、診斷

旋毛蟲所產幼蟲不隨糞便排出,宿主糞便中雖偶爾有旋毛蟲包囊或幼蟲,但極難查出,故糞便檢查法不適用於本病。懷疑豬、犬、貓等動物生前感染旋毛蟲時,可剪一小塊舌肌進行壓片檢查,檢出幼蟲囊包為確診依據,血清學方法可協助診斷。

1.病原診斷采用活檢法,自病人腓腸肌或肱二頭肌取樣,經壓片或切片鏡檢測幼蟲及囊包。輕度感染或病程早期(感染後10天內)均不易檢獲蟲體。如果病人尚有吃剩的肉,亦可用同法檢查,以資佐證。為提高檢出率,也可采用人工胃液消化分離法,將肌肉消化後,取沉渣或經過離心後檢查有無幼蟲。

對家畜死後最確實的診斷方法是在肌肉中發現旋毛蟲幼蟲。我國目前檢驗所采用的肉品衛生檢查肌肉旋毛蟲的常規方法是:從豬的左右膈肌腳切小塊肉樣,撕去肌膜與脂肪,先做肉眼觀察,細看有無可疑的旋毛蟲病灶,然後從肉樣的不同部位剪取24個小肉粒(麥粒大小),壓片鏡檢或用旋毛蟲投影器檢查。也有不做肉眼檢查,直接剪取15~24個小肉粒壓片鏡檢者。據哈爾濱肉聯廠的經驗,要提高檢出率,必須以肉眼檢查為主,鑒定時用鏡檢法。肉眼觀察旋毛蟲包囊隻有一個細針尖大小,未鈣化的包囊呈露滴狀,半透明,較肌肉的色澤淡;隨著包囊形成時間的增加,色澤逐步變深而為乳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當發現可疑病變時,即壓片鏡檢,以確定是否為旋毛蟲包囊。須注意,肉眼檢查時,必須檢查左右兩個膈肌腳,因輕度感染的豬,病變常局限於一側。

2.免疫診斷旋毛蟲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因此免疫診斷有較大意義。一般多用幼蟲製備抗原。

(1)皮內試驗:用幼蟲浸出抗原(1∶5000~1∶10000)作皮內注射,15分鍾後丘疹直徑>1cm,紅暈直徑>2cm,並出現偽足,即為陽性。此法簡便易行,敏感性高,一般在感染後第2周陽性率可達90%。但病後5年或更長,部分病人仍可為陽性。與其他蠕蟲病尚可出現交叉反應。

(2)環幼沉澱試驗:取活幼蟲50~100條,放入凹載玻片內,加待檢病人血清,封片,置潮濕容器內,37℃孵育24小時,鏡檢在蟲體口周或肛周表皮出現泡沫狀或顆粒狀沉澱物為陽性反應。此法有助於輕度感染的早期診斷,一般在感染後第3周末即可呈陽性反應,但活蟲來源較困難。

(3)皂土絮狀試驗:用吸附幼蟲抗原的皂土顆粒,與待檢病人血清作用,若有特異性抗體存在,即呈現凝集反應。一般在感染後2周可出現陽性反應,陽性率可高達97%,且假陽性極少。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人體感染後17天,即可檢出病人血清抗體,特異性強、敏感性高,對急性期病人的診斷效果較佳。在國內,已被廣泛應用於人體旋毛蟲病血清流行病學的調查,國外也將此法列為商品豬宰殺前常規檢測方法之一。

(5)PAPS免疫微球快速診斷:應用新型的聚醛化聚苯乙烯(PAPS)載體微球與旋毛蟲抗原交聯製備成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複性好的快速診斷試劑,應用於豬旋毛蟲病的生前診斷,可用於肉食品衛生檢疫和各獸醫單位的防疫檢疫。

此外,間接血凝試驗、對流免疫電泳及間接免疫過氧化物酶染色法等,均可用於本病的診斷或流行病學調查。如有條件,最好是2~3種方法同時使用,以提高其可靠性。

五、治療

豬的療法尚未研究。目前,阿苯達唑是治療人旋毛蟲病的首選藥物,不僅有驅除腸內早期幼蟲及抑製雌蟲產蚴的作用,而且能殺死肌肉中的幼蟲,並兼有鎮痛、消炎的功效。如在感染後第1周內即用藥,尚有防止或減輕症狀的作用,治愈率可達100%。此外,甲苯達唑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病情嚴重者,除給予支持治療外,同時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