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人獸共患寄生蟲病(2)(3 / 3)

使用上述各種藥物驅蟲時均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人驅蟲後排出的蟲體和糞便應徹底進行無害化處理。用藥發生不良反應,如呼吸困難、肌肉震顫、嘔吐等時,可靜脈推注高滲葡萄糖、碳酸氫鈉等藥。

六、防控

大力宣傳科普知識,特別在我國有吃生豬肉習慣的地區,必須使群眾知道豬囊尾蚴的巨大危害,了解豬囊尾蚴與豬帶絛蟲的關係。隻要豬吃不到人的糞便,此病便能得到控製。人不吃生豬肉或未熟透的豬肉,豬帶絛蟲就會逐漸消滅,豬囊尾蚴也會逐漸絕跡。

要認真進行肉品檢驗,有囊尾蚴的豬肉應作無害處理。按肉品檢查常規,每40cm2麵積上平均有3個以上囊尾蚴的豬肉均應作工業原料,不得食用,其腸等內髒如未發現囊尾蚴,經煮熟後可食用,腎和胃的利用不受限製。如每40cm2不超過3個囊尾蚴的豬肉經煮熟可食用,內髒與脂肪未發現囊蟲時可食用,皮下脂肪熬煉後可食用。

在豬囊尾蚴流行區內,應進行居民豬帶絛蟲病普查,以消滅囊蟲病原。要檢查每個居民的糞便內有無絛蟲孕卵節片排出或糞便中有無蟲卵存在,為驅蟲作好準備。經使用結果證明,用棉簽擦抹病人肛門周圍,然後檢查蟲卵,其檢出率最高。但豬帶絛蟲的孕卵節片蠕動力較牛帶絛蟲弱,一般不自動從肛門逸出,所以懷疑有豬帶絛蟲感染時,必須連續檢查數天,甚至可試用藥物驅蟲,以確定腸中有無絛蟲寄生。另外豬帶絛蟲卵與牛帶絛蟲卵不易區別,為了確診還應該獲得孕節。豬帶絛蟲的孕節子宮分枝數各邊為7~12枝,而牛帶絛蟲的分枝則為15~30枝。

豬圈與人的廁所要分開,盡一切可能杜絕豬與人糞的接觸機會,大便必須入廁,豬尾蚴流行區的豬不應放牧。

天津科研人員經過10多年的潛心研究,完成了對豬囊蟲組織細胞的繼代培育,並建立了豬囊蟲免疫細胞係,從而創造了獲得無限量地用於製造豬囊蟲細胞苗抗原的人工方法,使疫苗生產的關鍵和難點得到重大突破,為預防人畜共患的豬囊蟲病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五節住肉孢子蟲病

住肉孢子蟲(sarcosporidiosis)屬孢子蟲綱、住肉孢子蟲屬,1865年孔氏首先在豬的舌肌和心肌上發現。這個屬的寄生蟲寄生於家畜(馬、黃牛、水牛、犛牛、綿羊、山羊、豬)、鼠類、鳥類、爬蟲類和魚類等多種動物,偶爾寄生於人。其主要特征是在中間宿主的橫紋肌和心肌內形成包囊,又稱米休爾管。豬住肉孢子蟲對人和豬均有致病性。

一、病原

豬的住肉孢子蟲包囊較小,呈紡錘形、圓柱形或卵圓形,灰白色或乳白色,寄生在肌纖維之間。各種住肉孢子蟲在形態構造上大致相同。通常見到的蟲體是寄生在肌肉組織間的,與肌纖維平行的包囊狀物(孢子囊),小的肉眼難以看到,大的可以長達1cm以上。依照住肉孢子蟲所寄生的動物種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名(或種別),常見的種有:

羊住肉孢子蟲S.tenella為較大的一種,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cm。主要寄生在綿羊、山羊和豬的食管、膈肌和心肌。

豬住肉孢子蟲S.miescheriana長0.5~5mm,寄生在豬的舌肌、膈肌、肋間肌和咽喉肌等處。

牛住肉孢子蟲S.fusiformis長1cm或更大些,主要寄生在牛的橫紋肌、心肌和食管內。

馬住肉孢子蟲S.bertrami呈乳白色線狀,長0.6~1cm,寄生在馬、驢、騾的心肌和橫紋肌上。

鼠住肉孢子蟲S.muris長可達數厘米,寄生在鼠類的心肌和橫紋肌。

孢子囊又稱米休爾管,囊壁由兩層組成,內壁向囊內延伸,構成很多中隔,將囊腔分隔成若幹小室。發育成熟的孢子囊,小室中包藏有許多腎形、鐮刀形或香蕉形的滋養體(又稱南雷小體),長10~12μm,寬4~9μm,一端稍尖,一端鈍圓,核偏位於鈍圓一端,胞漿中有許多異染顆粒。

近年來對羊住肉孢子蟲作了較詳細的形態學觀察和細胞學分析。成熟的孢子囊,囊壁由兩層顆粒化的基質構成。外層較薄,厚2.5~3.0μm,為海綿狀結構,其上有許多菜花樣突起,長8~10μm,伸入周圍的肌肉組織中;此層為多糖性。內層厚4~5μm,含有小核,核糖核酸(RNA)反應陽性,包藏著數列未發育成熟的滋養體。內層向囊內延伸成中隔,將囊分成若幹小室,外層的小室含有正在發育中的滋養體,深層小室含有成熟的、香蕉狀的滋養體。孢子囊的中心部分無中隔和滋養體,為住肉孢子蟲毒素所充滿。

成熟的滋養體大小為(6~15)μm×(2~4)μm,能伸曲滑動。其電鏡結構與弓漿蟲的滋養體的構造極為相似,有頂環、類錐體、膜下纖維、核、高爾基體和線粒體等結構。細胞學反應表明,蟲體前1/3部分含有少量核糖核酸,無多糖和肝糖成分;中1/3為顆粒部分,有的顆粒含核糖核酸,有的含類染色質,後1/3部分包含著核和線粒體等細胞器,核為脫氧核糖核酸(DNA)陽性,其他部分為多糖和肝糖成分。

二、流行病學

住肉孢子蟲具有嚴格的宿主特異性,發育需在兩個宿主體內完成。在豬的體內進行無性繁殖,因此,豬是中間宿主。米氏住肉孢子蟲的終末宿主是犬、狐和狼;豬人住肉孢子蟲的終末宿主是人、黑猩猩和羅猴。人和犬吞食包囊而感染,包囊在胃腸道內釋放出緩殖子,進入小腸上皮細胞或固有層,1~2天內發育成大配子和小配子,大小配子受精形成卵囊,卵囊第5天左右開始孢子化,經8~12天發育成熟,並隨糞便排出。卵囊內含有兩個橢圓形孢子囊,每個孢子囊內有4個香蕉形的子孢子。由於卵囊囊壁很薄,緊貼孢子囊壁,往往尚在腸壁內時就已經破裂,因此,在人和犬糞中見到的常為孢子囊。豬吞食人和犬糞便中的卵囊而遭受感染。在豬的腸道內,子孢子逸出,進入全身血管內皮細胞進行二次裂殖生殖,然後進入血液或單核細胞內進行第3次裂殖生殖。最後,進入心肌與骨骼肌纖維內發育成包囊。整個發育史需1~2個月。

人感染住肉孢子蟲是由於進食了未經煮熟或生的帶有住肉孢子蟲包囊的豬肉、牛肉等所至。人感染後,有的表現為惡心、腹痛、腹瀉、頭痛及發熱等症狀;有的出現肌肉痛、局灶性心肌炎、嗜酸性細胞增多等現象。我國人群感染情況和臨床研究報道少見。

我國南方的水牛和黃牛,北方的綿羊和山羊常有發現,據湖北,湖南等省和內蒙古的屠宰觀察(不完全的統計),水牛的感染幾率達100%,羊的感染率約16%。住肉孢子蟲在豬的感染比較普遍,且易與旋毛蟲相混淆。

三、臨床症狀

家畜感染住肉孢子蟲時,通常不表現臨床症狀,即使在嚴重感染時,病情亦甚輕微,但肉屍則可能因大量蟲體寄生,致使局部肌肉變性變色而不能食用。豬吃了犬糞中的孢子囊後,可引起腹瀉、跛行、生長受阻和心肌炎;小豬喂以大量人糞中的孢子囊後的10~13天,有發熱、呼吸困難和厭食等症狀;用5萬個米氏住肉孢子蟲的孢子囊感染妊娠母豬後,12~14天出現流產和死亡;相同量的孢子囊感染肉豬則不引起臨診症狀,但與未感染的對照豬相比,增重減少11%~17%。

豬在嚴重感染時(每1克重的膈肌有40個以上的蟲體)表現不安、腰無力,並有肌肉僵硬和短時期的後肢癱瘓等症狀。有的綿羊發生呼吸困難,甚至死亡。住肉孢子蟲在中間宿主的內皮細胞內進行裂殖生殖時,對宿主有較強的致病力,其致病作用除寄生時的機械作用與吸收營養外,在發育的各階段可產生致病性很強的毒素——住肉孢子蟲毒素。注射極少量即能使白鼠和家兔迅速死亡。

四、診斷

住肉孢子蟲引起的病理損害主要是在肌肉中形成包囊,常侵害的肌肉主要有膈肌、前腿肌、後腿肌、背部肌、心肌、腹肌、食管和肋間肌。本病生前診斷比較困難,主要借助於免疫學方法。以包囊或緩殖子作抗原,常用方法有間接血凝、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熒光抗體、瓊脂擴散試驗等。

死後診斷主要是檢查食管、心肌、膈肌和骨骼肌等肌肉組織有無包囊存在,常用的檢查方法有:①肉眼檢查法,適用於長度大於1mm的包囊檢查。②壓片鏡檢法,操作方法同旋毛蟲的檢驗,檢出率為80%以上。③蛋白酶消化法,檢出率可達90%以上。

五、防控

對肉孢子蟲病的治療仍處於探索階段,暫無特效藥物。通常是用抗球蟲藥如常山酮、鹽黴素、莫能黴素等預防羊住肉孢子蟲病;以莫能黴素、氨丙啉預防牛住肉孢子蟲病,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加強肉品檢驗工作,提高肉孢子蟲的檢出率。

(2)做好病豬、牛肉品的無害化處理,以減少人被感染的機會。

(3)防止終末宿主感染,注意個人飲食衛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各種肉食,這是防止人體被感染的唯一方法。犬、貓可以為家畜多種住肉孢子蟲的終末宿主,要加強管理,以熟肉來喂養。

(4)防止中間宿主感染,嚴禁包括人在內的終末宿主的糞便汙染豬的飼料、飲水和飼養場地,以切斷傳染環節。

第六節廣州管圓線蟲病

廣州管圓線蟲(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最早是由我國學者陳心陶在廣州黑家鼠及褐家鼠體內發現。廣州管圓線蟲寄生於野鼠肺部血管。1945年首例廣州管圓線蟲病在台灣發現。世界各地有陸續報道,目前主要見於亞太地區及台灣,內地隻有為數不多的成人病例。2006年北京地區發生的“福壽螺事件”即是人體感染了廣州管圓線蟲引起的疾病,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本蟲主要為動物寄生蟲,但也可侵入人體,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和腦膜炎(簡稱酸腦)。

一、病原

1.分類廣州管圓線蟲(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在分類上隸屬於圓線蟲目(strongylata)、管圓科(angiostrongylidae)、管圓屬(angiostrongylus)的寄生線蟲。從哺乳動物發現該屬線蟲的記錄已超過20種,其中廣州管圓線蟲與哥斯達黎加管圓線蟲是公認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的病原。

2.病原形態本蟲為雌雄異體,成蟲體呈線狀,表皮透明光滑,頭端略圓,具微細環狀橫紋。頭部頂麵有一個口孔,口孔周圍有兩圈感覺乳突,每圈6個。在內圈2個側乳突外緣各有一個頭感器開口。食管棍棒狀,神經環約位於食管中部,其後為排泄孔,開口於腹麵,肛孔位於蟲體的末端。

雄蟲體長15~26mm,寬0.26~0.53mm,尾端略向腹麵彎曲。交合傘對稱,腎形,內有輻肋支撐。背肋甚短小,外背肋、3支側肋及腹肋較發達,腹肋先為1支,到末端1/3處才分為側腹肋及腹肋。泄殖腔開口位於交合傘內麵中央,交合刺1對,等長,具橫紋。

雌蟲體長17~45mm,寬0.3~0.7mm,子宮雙管型,活標本呈乳白色,與紅褐色的腸管纏繞成紅(或黑)白相間的螺旋柱。在鏡下,可見到子宮內的單細胞蟲卵。蟲卵為無色透明,橢圓形,大小為(64.2~82.1)μm×(33.8~48.3)μm,從鼠肺血液中收集的蟲卵,可見卵內從單細胞至幼蟲的各個發育階段。陰門開口於肛孔之前,尾端呈斜錐形,缺微突。

3.生活史成蟲寄生於終宿主黑家鼠、褐家鼠及多種野鼠等動物肺動脈內,偶見於右心。雌蟲在肺動脈內產卵,蟲卵經6天在肺毛細血管內發育孵出第一期幼蟲。幼蟲穿過肺泡進入呼吸係統,再經氣管上行至咽喉部,轉入消化道,然後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第一期幼蟲在體外潮濕或有水的環境中可活3周,但不耐幹燥。當它被吞入或主動侵入中間宿主螺螄或蛞蝓體內後,幼蟲即可進入宿主肺及其他內髒、肌肉等處,在適宜溫度(25℃~26℃),經7~9天蛻皮成為第二期幼蟲,2周後經第2次蛻皮,發育成第三期幼蟲,即為感染性幼蟲。鼠類等終末宿主因吞入含有第三期幼蟲的中間宿主、轉續宿主以及被幼蟲汙染的食物而感染。第三期幼蟲在終末宿主的消化道內,穿腸壁進入血液循環,經肝、肺、左心至身體各部器官,但多數幼蟲沿頸總動脈到達腦部。在感染後4~6天和7~9天先後在腦部經2次蛻皮發育為幼齡成蟲。幼齡成蟲大多於感染後24~30天經靜脈回到肺動脈,繼續發育為成蟲並產卵。雌蟲多在感染後35天才能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