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人獸共患寄生蟲病(2)(2 / 3)

六、防控

(1)最主要的是改變吃生或半生豬肉的習慣(也包括犬、熊及其他動物的生肉)。通過宣傳教育使群眾認識到本病的危害性,促使其改變吃生或半生肉的習慣。

(2)鼠類的旋毛蟲的感染率高,且豬圈內常有老鼠存在,故防鼠、滅鼠極為重要,豬場應切實抓好防鼠、滅鼠工作。

(3)肉品衛生檢驗是防治旋毛蟲病的重要環節,特別在有吃生或半生豬肉習慣的地區更應嚴格執行。

(4)在旋毛蟲病流行地區,豬一律不得放牧,以減少它們攝食其他動物的糞便或屍體,以及可能攜帶旋毛蟲包囊昆蟲(蠅蛆、步行蟲)的機會。

第四節豬囊尾蚴病

豬囊尾蚴病(cysticercsisinswine)又稱豬囊蟲病,俗稱“米病豬”、“豆豬”。是由寄生在人體內的豬帶絛蟲的幼蟲——豬囊尾蚴引起的,豬與野豬是豬囊尾蚴最主要的中間宿主,犬、駱駝、貓及人也可作為中間宿主,而人則是豬帶絛蟲的終末宿主。人感染豬囊尾蚴後,因其在人體內發育成為成蟲——豬帶絛蟲,故稱為絛蟲病。豬囊尾蚴病是全國重點防治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之一,它不僅給養豬業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威脅人體健康。

一、病原

幼蟲與成蟲均為病原體。幼蟲:多寄生在中間宿主的橫紋肌裏,腦、眼和其他髒器也常有寄生。成熟的豬囊尾蚴外形橢圓,約黃豆大,為半透明的包囊,長徑6~10mm,短徑約5mm,囊內充滿著液體,囊壁是一層薄膜,壁上有一個圓形粟粒大的乳白色小結,其內有一個內翻的頭節,所以外形像石榴子,隻是豬囊尾蚴外形較橢圓,無角光滑。頭節上有4個圓形的吸盤,最前端的頂突上帶有許多個角質小鉤,分為兩圈排列。成蟲:豬囊尾蚴的成蟲寄生在終末宿主(人)的小腸裏,名豬帶絛蟲,或名鏈狀帶絛蟲,因其頭節的頂突上有小鉤,又名“有鉤絛蟲”。成蟲體長2~5m,偶有長達8m的。整個蟲體有700~1000個節片,頭節圓球形,直徑約1mm,頂突上有25~50個角質小鉤,分內外兩環交替排列,內排的鉤較大,外排的鉤較小。頂突的後外方有4個碗狀的吸盤。頸節細小,長5~10mm,幼節較小,寬度大於長度。成節距頭節約1m,長度與寬度幾乎相等而呈四方形。孕節長度大於寬度約1倍。在每個成節中含有一組(雌雄各一)生殖器官,睾丸為泡狀,數目為150~200個,分散於節片的背側;卵巢除分兩葉外,還有一個副葉,子宮為一直管,妊娠時,逐漸向兩側分枝,每側數目在7~12,內充滿著蟲卵,每一孕節含蟲卵3萬~5萬。孕節逐個或成段地隨宿主糞便排出,初排出的節片有顯著的活動力。在孕節脫離蟲體前後,由於子宮膨脹的結果,蟲卵可以由節片的正縱線破裂處逸出。蟲卵為圓形或略為橢圓形,直徑為35~42μm,有一層薄的卵殼,多已脫落,故外層常為胚膜,甚厚,具有輻射狀條紋,內有一個六鉤蚴。

二、流行病學

豬囊尾蚴的成蟲——豬帶絛蟲隻能寄生在人的小腸前半段,以其頭節深埋在黏膜內。蟲卵或孕節隨糞便排出後汙染地麵或食物。中間宿主最主要是豬,被它們吞食的蟲卵或孕節在胃腸消化液的作用下,六鉤蚴破殼而出,借助小鉤以及六鉤蚴分泌物的作用,在1~2天內鑽入腸壁,進入淋巴管及血管內,隨血流帶到豬體的各部分組織中去;在到達肌肉組織以後(有時也能在各器官組織)停留下來開始發育。首先是體積增大,然後逐步形成一個充滿液體的囊包體,20天後囊上出現凹陷,2個月後在該處形成的頭節上已長成明顯的吸盤與有鉤的頂突,這時囊尾蚴即已成熟,對人具有感染力。

豬囊尾蚴多寄生在肌肉內,以咬肌、舌肌、膈肌、肋間肌以及頸、肩、腹部等處的肌肉中最常見,內髒以心肌較多見,在感染嚴重時各處均存在,脂肪中也有。豬囊尾蚴在豬體可生存數年,年久後即鈣化死亡。人誤食了未熟或生的含有囊尾蚴的豬肉後,豬囊尾蚴在人體的胃腸消化液作用下,囊壁被消化,頭節進入小腸,用吸盤和小鉤附著在腸壁上,吸取營養發育生長成為成蟲——豬帶絛蟲。估計鏈體上出現睾丸的時間在20天左右,不到48天以前就出現成熟蟲卵,50多天或更長的時間始能見到孕節(或蟲卵)隨糞便排出。開始排出的節片多,然後逐漸減少,每隔數天排出1次,每月可脫落200多個節片。人體內通常隻寄生1條成蟲,偶有寄生2~4條者,成蟲在人體內可活25年之久。

豬帶絛蟲雖然呈全球性分布,現在則多見於溫帶與熱帶地區的一些國家,如南亞與中南美洲諸國。過去歐洲各國亦甚流行,現已大為減少。我國絕大多數省份的屠宰廠都曾發現豬囊尾蚴,但除了有吃生豬肉習慣的地區以及東北各省部分地區外,均係散發。據各地調查,豬囊尾蚴見於華北、西北、東北、山東、河南、安徽、蘇北、雲南等地,長江以南則較少。雲南的西部與南部則呈地方性流行,東北各省感染率較高。

人感染豬囊尾蚴主要決定於飲食衛生習慣和烹調方法。人感染豬囊尾蚴病必須吃進活的豬囊尾蚴才有可能。我國除極少數地區外,均無吃生豬肉的習慣,所以囊尾蚴病人多為散發。如華北與東北喜食餃子,做肉餡時先嚐味道,偶然會吃入囊尾蚴。有時做涼拌菜時用切過肉的同一菜刀或砧板,在切完生的帶有囊蟲的豬肉後又切涼拌菜,使黏附在菜刀或砧板上的囊尾蚴混於涼菜中。此外,烹調時間過短,快鍋爆炒肉片,火鍋燙生嫩肉片均有可能感染。雲南西部與南部地區地方性流行,則與該地區有吃生豬肉的習慣有關。

豬感染囊尾蚴病則主要取決於環境衛生及對豬的飼養管理方法。豬感染囊尾蚴病必須是吃了患絛蟲病病人隨糞便排出的豬帶絛蟲的孕節或蟲卵。因此傳播本病可以說完全是人為的。例如我國北方以及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有的地方尚有隨地大便、養豬無圈、放跑豬等習慣,還有的采用連茅圈;有的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人在樓上便溺,所以這些地方豬患囊尾蚴病較普遍。

三、臨床症狀

本病隨豬囊尾蚴寄生的數目和寄生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初期由於六鉤蚴在體內移行,引起組織損傷,有一定致病作用。成熟囊尾蚴的致病作用常取決於寄生的部位,數量次之。如寄生在腦,能引起神經症狀,還會破壞大腦的完整性而降低機體的防禦能力,腦部病變發展嚴重時會使病畜死亡;寄生在眼時,無疑引起視力障礙,嚴重的可致失明;寄生在肌肉與皮下,一般無明顯致病作用。

1.豬一般豬患豬囊尾蚴病多不出現症狀,在極強的感染或是某個器官受害時才見到症狀,多表現營養不良,食欲時好時壞,生長受阻,貧血,水腫,眼泡腫大,頭部下垂,拱背,大腮,耳後寬,前肩、臀部寬大,腰部較細(如啞鈴),走路搖擺,行動緩慢,願單獨伏臥。寄生於喉部時,可聽到“呼嚕”的粗呼吸音,叫聲嘶啞,舌的下部可見到半透明米粒狀囊泡。如寄生於眼睛內則發生視覺障礙,甚至失明,如在眼前房內或眼結膜下,則無任何影響。如寄生在腦部,有癲癇、做轉圈運動症狀,有時產生急性腦炎,而突然死亡。寄生肩胛部、頰部、股部等肌肉豐滿處時,觸摸時肌肉堅硬,有顆粒結節、滑動感。

嚴重感染豬囊尾蚴的豬肉為蒼白色而濕潤。嚴重感染時,除寄生於肌肉外,亦可寄生在腦、眼、肝、脾、肺等處,甚至淋巴結與脂肪內也可找到囊尾蚴;在初期囊尾蚴外部有淋巴細胞浸潤,繼之發生纖維性變,約半年後囊蟲死亡逐漸鈣化。

2.人患絛蟲病依病原體在人體的寄生部位,有以下多種不同類型:

(1)皮肌型囊蟲病:表現為皮下有結節(疙瘩),可發生在全身各個部位的皮下,多在上肢、軀幹、頭麵部等,下肢較為少見,無痛癢感,局部皮膚也無任何改變,病人多於無意中發現,寄生在皮下的囊蟲對人體無明顯危害。

有些囊蟲寄生在肌肉裏,病人自覺局部肌肉有酸脹感,肌肉囊蟲多發生在四肢,特別是下肢較為多見,病人的四肢或臀部因囊蟲的大量寄生,而局部肌肉腫脹,使肌肉外形極為豐滿,但十分無力,甚至行走困難,這種現象我們稱為囊蟲性假性肌肥大症。

(2)眼囊蟲病:豬肉絛蟲蟲卵可隨血液循環到達眼睛寄生,多寄生在眼睛的玻璃體,也可寄生在視網膜下,眼睛的前房、結膜下及眼眶內均可寄生。一般表現為視物模糊、視力下降或眼前有異物感,如不及時診治,可出現視網膜脫落,導致失明。

(3)腦囊蟲病:對人體危害最大,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絛蟲卵中的六鉤蚴隨腦血流進入腦實質。由於囊蟲對腦組織有免疫性、化學性及機械性的刺激作用,故無論活蟲還是死蟲,均能引起嚴重的組織反應。根據囊蟲在腦內寄生的部位,臨床上可以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症。癲癇型:即俗稱的抽風;高顱壓型:表現為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嚴重者頸強直;腦膜腦炎型:由於囊蟲寄生在腦組織,可引起炎性細胞的浸潤,病人可表現為頭痛、低熱等。

四、診斷

病豬臨床症狀不明顯,診斷比較困難。診斷時可聽呼吸有無粗厲、打“呼嚕”;看兩肩是否顯著外張,臀部不正常肥胖寬闊,眼球是否突出,豬臉、頰部是否增大如痄腮樣;查舌下有無黃豆大結節,眼睛有無囊蟲;摸肩胛、臀部、內股肌肉豐滿處是否堅硬、滑動、有顆粒結節等。死後剖檢發現囊蟲。應注意與豬旋毛蟲病、肉孢子蟲病、薑片吸蟲病等鑒別。

實驗室診斷應用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方法綜合診斷即可確診。近年來,吉林農業大學科研人員采用改良ELlSA診斷技術和ABCEL1SA診斷技術診斷豬囊蟲病,樣品用量小,檢出率高,特異性強,反應時間短。人工感染豬的檢出率為100%;將檢測時間由原4.5~6小時縮短為18~24分鍾,沒有交叉反應;包被後的反應板凍幹低溫可保存0.5~1年。比較試驗證明,改良酶標法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高於間接血凝、碳凝集和DotEL1SA法,現場運用檢出率、符合率均為95%以上。這些方法適用於各種品種、體重、年齡的囊蟲病豬和絛蟲病人的診斷。

五、治療

尚無治療豬囊尾蚴病的好方法,但驅除人的豬帶絛蟲則有良好的藥物。治療人的絛蟲病對防止豬囊尾蚴的傳播有著密切聯係,人若無絛蟲病,豬就不會感染囊尾蚴。現將驅除絛蟲和治療囊蟲病的藥物及使用方法介紹於下:

1.氯硝柳胺(滅絛靈)用量3g,早晨空腹1次服完(藥片應嚼碎咽下,否則無效)。2小時後服硫酸鎂導瀉。本藥口服不易吸收,不良反應小,故對於一般情況較好的孕婦或並有心、腎、肝病的病人也可考慮應用。

2.阿的平成人0.8~1.0g,兒童酌量減少。此藥服後因能被蟲體吸收,所以不易中毒。早晨空腹吞食,2小時後服瀉劑。如一次未能把蟲體打下,24小時後再服1次。

3.吡喹酮每千克體重60~120mg加適量麵粉和水調成丸劑口服;間隔7天重複給藥1次,或按每千克體重70~80mg,用70%乙醇將之稀釋為20%的混懸液,一次肌內注射。

4.檳榔、南瓜子合劑(成人劑量)南瓜子仁粉200g,檳榔50~100g,硫酸鎂30g。將檳榔(用新鮮者最佳)切片,用400~500mL開水浸泡數小時,再煎至200~250mL。早晨空腹時先將南瓜子吃下,半小時後再服煎劑,再隔2小時吃瀉劑(30g硫酸鎂溶於200mL水內)。

5.仙鶴草根芽仙鶴草又叫狼牙草、龍芽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分布很廣,藥用部分是地下根部的冬芽,冬芽應在深秋至早春采集,將仙鶴草根芽晾幹粉碎就可以驅蟲。用量成人25g,早晨空腹一次服下,因根芽有導瀉作用,勿再服瀉藥。

6.阿苯達唑(丙硫咪唑)每千克體重50~100mg,分3~4次拌入飼料中喂服,或每千克體重80mg一次深層肌肉多點注射。應用阿苯達唑治療囊蟲病豬,口服和肌注兩種方法均有效。一般75kg以內的小豬用阿苯達唑油混懸液按每千克體重80mg一次肌注即可,此法省時省力、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且阿苯達唑油混懸液吸收緩慢,可較長時間維持一定濃度而發揮其殺蟲作用。但用注射法治療75kg以上的大豬,因用藥劑量大、吸收差而治療效果不理想。口服以間隔2天給藥1次,並將總藥量分成3~4次投給為宜。采用此藥方法不但副作用小,同時對豬囊蟲病有治療效果。阿苯達唑對於成熟期豬囊尾蚴的療效已被證實,但對未成熟期豬囊尾蚴的作用效果還需進一步的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