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人獸共患寄生蟲病(1)(3 / 3)

患血吸蟲病的病人可因不同的病期和人員之間的個體差異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1.侵襲期自尾蚴侵入體內至其成熟產卵的一段時期,平均1個月左右。症狀主要由幼蟲機械性損害及其代謝產物所引起。在接觸疫水後數小時至3天內,尾蚴侵入處有皮炎出現,局部有紅色小丘疹,奇癢,數天內自行消退。當尾蚴行經肺部時,亦可造成局部小血管出血和炎症,病人可有咳嗽、胸痛,偶見痰中帶血絲等。另外未抵達門靜脈的幼蟲被殺死後成為異體蛋白,可引起異體蛋白反應而出現低熱、蕁麻疹、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表現。

2.急性期一般見於初次大量感染1個月以後,相當於蟲體成熟並大量產卵時期。大量蟲卵沉積於腸壁和肝髒;同時由於蟲卵毒素和組織破壞時產生的代謝產物,引起機體過敏與中毒反應。臨床上常有如下特點:

(1)發熱:為本期主要的症狀,發熱的高低、期限和熱型視感染輕重而異。熱型不規則,可呈間歇或弛張熱,熱度多在39℃~40℃,同時伴有畏寒和盜汗。發熱可持續數周至數月,輕症病人的發熱較低,一般不超過38℃,僅持續數天後自動退熱。

(2)胃腸道症狀:蟲卵在腸道,特別是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大量沉積,造成急性炎症,病人出現腹痛和腹瀉。由於腸道嗜酸性膿腫,可引起表層黏膜壞死形成潰瘍,故常呈痢疾樣大便,可帶血和黏液。此時若做乙狀結腸腸鏡檢查,可見黏膜充血、水腫,並可發現黃色小顆粒(為蟲卵結節)及少數潰瘍。

重度感染者由於蟲卵在結腸漿膜層和腸係膜內大量沉積,可引起腹膜刺激症狀,腹部飽脹,有柔韌感和壓痛,可誤診為結核性腹膜炎,少數病人可因蟲卵結節所產生的炎症滲出及蟲卵引起肝內廣泛病變,致肝內血流不暢、淋巴液增多漏入腹腔而形成腹水。

(3)肝脾大:絕大多數急性期病人可見肝髒大,係由於大量蟲卵結節形成,引起周圍組織充血、水腫,造成肝髒急劇腫大,其質軟,且有壓叩痛,以右葉更為明顯,可能與腸係膜下靜脈血流主要回入肝右葉有關。脾髒受蟲卵毒素刺激而充血腫大,可明顯觸及。

(4)肺部症狀:咳嗽相當多見,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狀。肺部體征不明顯,但X線攝片可見肺紋增加,片狀陰影,粟粒樣改變等。

(5)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及嗜酸粒細胞百分數均明顯增加,白細胞總數多在10×109/L以上,嗜酸粒細胞一般在0.20以上。大便檢查時在糞沉澱中易找到血吸蟲卵,孵化陽性率極高,陽性率可高達90%。

急性期一般不超過6個月,多數輕型病人可於短期內症狀消退,而病情隱匿發展,如未治療,則進入慢性期。

3.慢性期多因急性期未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或多次少量重複感染等原因,逐漸發展成慢性。本期一般可持續10~20年,因其病程漫長,症狀輕重有很大差異。流行期病人大多屬於此類。由於蟲卵長期反複在肝髒及腸壁沉積,造成肝髒門靜脈周圍及結腸壁纖維化,病變日益加重,導致胃腸功能失調,肝功能障礙和全身代謝紊亂,甚至引起體力衰竭、營養不良、貧血及影響身體發育等嚴重後果。

4.晚期病人極度消瘦,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肝硬化發展至後期,多因門靜脈栓塞形成,側支循環障礙,出現腹水、巨脾、腹壁靜脈怒張等晚期嚴重症狀。病人隨時可因門靜脈高壓而引起食管靜脈破裂,造成致命性上消化道出血,或因此誘發肝衰竭。此外,性功能往往減退,乃因嚴重肝損害引起全身營養不良和對激素的滅活作用減弱,垂體功能受到抑製,性腺及其他內分泌腺亦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縮所致。病人麵容蒼老而消瘦,常有麵部褐色素沉著、貧血、營養不良性水腫等。晚期肝髒縮小,表麵不平,質地堅硬,脾髒漸呈充血性腫大。

五、診斷

本病的診斷可根據症狀和當地的流行情況,如果是輕度感染者,一般在臨床上不易發現。流行區內重度感染者則有便血、下痢與消瘦等,這並非本病獨有的症狀,故本病確診必須根據病原學檢查,多采用糞便沉澱孵化法檢查毛蚴。長期實踐證明,該法陽性檢出率比較高,是較為可靠的診斷方法。近來此法有所改進,即將沉澱法改用錦綸篩絹網兜淘洗法,其優點是省時、省水、省器械。血清學診斷方法常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以純化成蟲或蟲卵抗原與過氧化物酶或堿性磷酸酶結合,測定血清或尿中的血吸蟲抗體,其敏感性及特異性高,陽性率在95%以上,操作簡便,適用於大規模現場使用。

六、治療

1.吡喹酮人畜同步化療即每年秋季對人、畜在同一時間段內進行化療,均采用吡喹酮頓服療法。人群劑量:成人為40mg/kg(體重),以60kg體重為限(即成人每人頓服化療的劑量不得超過2400mg,即12片),兒童為50mg/kg(體重)。家畜化療劑量:水牛25mg/kg(體重),以400kg體重為限;黃牛30mg/kg(體重),以300kg體重為限;羊20mg/kg、豬60mg/kg(體重),一次灌(喂)服。

吡喹酮為吡嗪啉化合物的無色、無味結晶粉末,微溶於乙醇,不溶於水,對幼蟲、童蟲及成蟲均有殺滅作用。容易從腸道吸收,體內分布以肝髒濃度最高,代謝產物於24小時內從尿中排出。目前所用國產普通片和腸溶片,各含藥物0.2g及0.05g。

藥物反應及處理:吡喹酮頓服療法藥物反應輕微,牛主要表現為反芻減少,食欲減退,瘤胃臌氣,流涎,腹瀉,心跳加快,精神沉鬱,嚴重時可引起流產,個別牛可出現死亡。對輕微反應不需特殊處理,部分病例,特別是老弱病牛或奶牛可出現較重的反應,應加強觀察,對症治療。

2.硝硫氰胺為橙黃色粉末,不溶於水。係一種廣譜驅蟲藥,動物試驗對4種血吸蟲均有作用。口服後從小腸吸收,體內分布在肝髒濃度最高,由膽汁和尿排泄,經膽汁排泄的部分可再吸收,進行肝腸循環,部分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人的治療總劑量為7mg/kg,最高不超過350mg,分為3等份,每晚睡前服。療程中宜低脂飲食,忌煙酒。適用於各期血吸蟲病,遠期療效85%。肝炎未滿1年、慢性肝炎、肝硬化,晚期血吸蟲病有肝功能明顯減退,有精神病史及神經官能症,婦女妊娠或哺乳期忌用,有器質性心髒病者慎用。藥物不良反應有頭昏、乏力、眩暈、走路漂浮感、多夢、納差、惡心、腹瀉、腹痛、肝區痛等,少數有肢體麻木、肌顫、眼球震顫、期前收縮、心律失常等,停藥1周後反應可消退。

硝硫氰胺對家畜的1次性靜脈注射療法:黃牛按每千克體重2mg,水牛按每千克體重1.5mg,配成2%水混懸液,行耳靜脈或鼻靜脈注射。黃牛限量300kg,水牛限量400kg,其超過限量部分不計算藥量。1次治愈率可達98%以上,安全性較吡喹酮差。

家畜在治療前測定體重,是確定投藥劑量的必要準備,方法有實際稱重和體測、目測估重三種。體測估重計算公式如下:

黃牛體重(kg)=(胸圍)2×體斜長(cm)/10800

水牛體重(kg)=(胸圍)2×體斜長(cm)/12700

豬體重(kg)=體高(cm)×體斜長(cm)/14400

羊體重(kg)=胸圍(cm)2×體長(cm)/300

測量時應使動物立於平坦地麵,姿勢力求端正,皮尺要拉直,正確計算長度。胸圍是從肩胛後圍繞胸廓一周的長度,體斜長是從肩端到坐骨端的直線長度,兩側同時測量取其平均值。

對診斷為血吸蟲病的牛,應根據健康狀況給以治療、緩治或不治。有以下情況的耕牛,可以考慮緩治或不治。

(1)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有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的耕牛。

(2)重病康複不到1個月的牛。

(3)懷孕6個月以上或哺乳期的母牛以及3個月以下幼畜緩治。

(4)閹割後不到1個月的公牛。

(5)配種季節的種公牛及發情期的母牛。

(6)喪失役力的老、殘、病牛或患其他嚴重疾病久治不愈的病牛,建議淘汰。

七、防控

血吸蟲病的防控要采取綜合措施,除了積極治療病畜、病人,控製傳染源外,尚需做好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畜等工作。

(1)廣泛進行血吸蟲病防治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高自身預防能力,自覺抵禦血吸蟲病的危害。要有疫區、疫水意識,避免或減少接觸疫水。加強個體防護,如必須接觸疫水時要穿戴防護用具,塗擦防護藥水等。

(2)消滅釘螺:釘螺是血吸蟲的中間宿主,消滅釘螺就能阻止血吸蟲的發育,切斷尾蚴感染人、畜的機會,是預防措施中的重要環節。每年要進行春季查螺、藥物滅螺(常用氯硝柳胺)、汛期滅蚴,結合農業、水利建設和環境改造滅螺。

(3)糞便管理:修建無害化廁所,建立沼氣池,結合農業生產,采用適合當地習慣的積肥方式,對牛糞作妥善管理,是切斷血吸蟲生活史的主要措施。

(4)注意飲水衛生,加強用水管理:人員飲水要加熱到60℃以上,在血吸蟲流行地區,耕牛用水必須選擇無螺水源或釘螺已消滅的池塘,實行專塘用水,是杜絕尾蚴感染的重要措施。

(5)保護易感人群,不接觸疫水,雨後與早晨不要在河邊草地赤足行走。湖沼地區收割、捕撈、作戰訓練必須與疫水接觸時,應確實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條件許可應穿長筒膠鞋、塑料防護褲等,也可將1%氯硝柳胺堿性溶液浸漬衣褲,以稀鹽酸中和,以延長防護時間,防護藥塗擦亦具有良好功效。與疫水接觸前皮膚塗擦15%鄰苯二甲酸丁二酯,原液塗布1次能維持8小時有效,乳劑塗布1次,防護效果維持4小時。用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製成的防蚴筆(2%氯硝柳胺和10%鬆節油製成)具有強大殺滅尾蚴作用,塗擦暴露皮膚,防護效果可持續10小時以上。

(6)安全放牧:凡屬疫區牛、羊應實行安全放牧,建立安全放牧區:①必須在沒有釘螺的山坡、丘陵和水淹不到的地區放牧;②水網和湖沼地區應在滅盡釘螺之地放牧;③草灘集體放牧時,牛隻應在距水界10m以外的草灘上放牧。

(7)防止病牛調動:凡患血吸蟲病的病牛必須就地治療,根治後才能賣出或調運到其他地區。如果耕牛的調進單位確係無螺的非疫區,應提倡病牛調到那裏去使用。對患血吸蟲病的老牛和重病牛,在自繁自養的基礎上進行更新。

第三節旋毛蟲病

旋毛蟲病(trichinellosis)是由毛首目、毛形科的旋毛形線蟲引起的。成蟲寄生於腸管,幼蟲寄生於橫紋肌。人、豬、犬、貓、鼠類、狐狸、狼、野豬等均能感染,鳥類可以實驗感染。人旋毛蟲病可致人死亡,感染來源於攝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蟲包囊的豬肉,故肉品衛生檢驗中將旋毛蟲列為首要項目,是人獸共患的寄生蟲病之一。

一、病原

成蟲細小,肉眼幾乎難以辨識。蟲體愈向前端愈細,較粗的後部占蟲體一半稍多。前部為食管部,食管的前端部無食管腺圍繞,其後的長度均由一列相連的食管腺細胞包裹。較粗的後部包含著腸管和生殖器官。雄蟲的大小為(1.4~1.6)mm×(0.04~0.05)mm,尾端有泄殖孔,其外側為一對呈耳狀懸垂的交配葉,內側有2對小乳突,無交合刺。雌蟲的大小為(3~4)mm×0.06mm。雌蟲卵巢位於體後部,輸卵管短窄,子宮較長,其前段含未分裂的卵細胞,後段則含幼蟲,愈近陰道處幼蟲發育愈成熟。自陰門產生的新生幼蟲,大小隻有124μm×6μm。陰門位於身體前部(食管部)的中央。幼蟲胎生。成蟲寄生於小腸,稱之為腸旋毛蟲,幼蟲寄生於橫紋肌內,稱肌旋毛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