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人獸共患寄生蟲病(1)(2 / 3)

2.乙酰螺旋黴素適用於弓形蟲病的孕婦,因乙胺嘧啶有致畸作用,故孕婦在4個月內忌用,可用本藥。成人每天2~3g,兒童每天50~150mg/kg,分4次口服。

(二)動物弓形蟲病

對家畜用磺胺嘧啶、磺胺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製菌磺)、氨苯碸、甲氧苄啶和敵菌淨等均有較好的療效,但要在發病初期使用,如用藥較晚,雖可使臨床症狀消失,但不能抑製蟲體進入組織形成包囊,從而使病畜成為帶蟲者。

(1)磺胺6甲氧嘧啶(SMM):以60~80mg/kg單獨口服或配合甲氧苄啶(TMP)14mg/kg口服,每天1次,連用4次,首次倍量,不僅可以迅速改善臨床症狀,並可有效地阻抑速殖子在體內形成包囊。

(2)磺胺嘧啶(SD+TMP):SD按70mg/kg,TMP按14mg/kg,每天2次口服,連用3~4天。

(3)磺胺二甲基嘧啶(SMS2)、磺胺甲基嘧啶(SM)或磺胺咪唑(ST):按40mg/kg靜脈推注或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2~3天,劑量減半後再連用2~3天。

七、防控

(1)畜舍應經常保持清潔,定期消毒,嚴格地阻斷貓類及其排泄物對畜舍、飼草、飼料和飲水等的汙染。

(2)家畜流產的胎兒及其一切排出物,包括流產的現場均須嚴格處置;對死於本病和可疑的畜屍亦應有嚴格的處理辦法,防止汙染環境,絕對不準以上述物品飼喂貓及其他肉食動物。

(3)盡一切可能消滅鼠類,防止家養和野生肉食動物對畜舍和家畜的接觸。

(4)不喂生肉;養貓者接觸貓後在吃飯之前應當及時洗手,尤其要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及時清理貓的糞便,防止貓糞汙染飼料及飲水。養貓者為了人與貓的健康,應當定期為貓體檢、接種疫苗、驅蟲,做到預防為主。

(5)弓形蟲疫苗研製也已初步成功,但豬弓形蟲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常不易把握,因而疫苗的使用也難於抓住適宜的時機。

第二節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是由日本血吸蟲S.japonicum寄生於人和牛、羊、豬、犬等以及齧齒類動物的門靜脈係統的小血管所致的一種嚴重地方性寄生蟲病。寄生於人體的血吸蟲主要有3種:即流行於非洲北部的埃及血吸蟲、流行於拉丁美洲及非洲中部的曼氏血吸蟲以及流行於亞洲的日本血吸蟲。在我國華北、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的家畜中還有鳥畢屬吸蟲流行。日本血吸蟲病在我國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流行,是我國危害最嚴重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可導致人喪失勞動能力,家畜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害,甚至死亡。

一、病原

日本血吸蟲為雌雄異體。雄蟲乳白色,長10~20mm,寬0.5~0.55mm。有口、腹吸盤各一個,口吸盤在體前端;腹吸盤較大,具有粗而短的柄,在口吸盤後方不遠處。體壁自腹吸盤後方至尾部,兩側向腹麵卷起形成抱雌溝,雌蟲常居雄蟲的抱雌溝內,呈合抱狀態,交配產卵。成蟲表皮光滑,僅吸盤內和抱雌溝邊緣有小刺。口吸盤呈漏鬥狀,內有口,下接食管,食管兩旁有食管腺。食管在腹吸盤前分為兩支,向後延伸為腸管,至蟲體後部1/3處複合並為一單管,並繼續向後伸達蟲體的末端。睾丸有7枚,呈橢圓形,在腹吸盤下排列成單行,每個睾丸有一輸出管,共同彙合為一輸精管,向前略為擴大而成儲精囊,開口在腹吸盤後抱雌溝內,為雄性生殖孔。雌蟲較雄蟲細長,長15~26mm,寬0.3mm,呈暗褐色。口、腹吸盤均較雄蟲為小。消化器官基本上與雄蟲相同,食管在腹吸盤的背麵處分成兩支腸管,向後延伸,在卵巢後側合並為一盲管。卵巢呈橢圓形,位於蟲體中部偏後方兩腸管之間,其後端發出一輸卵管,並折向前方伸延,在卵巢前麵和卵黃管合並,形成卵模。卵模廚圍為梅氏腺。卵模前為管狀的子宮,其中含卵50~300個,開口於腹吸盤後方,為雌性生殖孔。卵黃腺呈較規則的分枝狀,位於蟲體後1/4處。蟲卵橢圓形或接近圓形,大小為(70~100)μm×(50~65)μm,淡黃色,卵殼較薄,無蓋,在卵殼的側上方有一個小刺(這個小刺常因觀察時蟲卵位置的不同,或由於卵殼外常附著一層壞死的組織細胞和髒物的關係,常不易看到),卵內含有一個活的毛蚴。

二、流行病學

本病流行必須具備下列3個主要條件:①病原體(蟲卵)從人、畜或其他宿主體內隨糞排出,在水中孵化為毛蚴;②毛蚴感染中間宿主釘螺,在螺體內發育繁殖,最後形成尾蚴從釘螺體內逸出;③尾蚴穿過動物或其他宿主的皮膚,侵入宿主體內,發育為成蟲。如此反複循環,形成一個流行鎖鏈,這3個條件是本病的流行關鍵。三者缺一時,血吸蟲生活環就無法完成。所以本病的傳播與流行同氣候、土壤、放牧季節、使役情況、動植物區係和水源質量有關。例如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平原、湖沼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利於血吸蟲中間宿主的繁殖,故有使動物感染血吸蟲的可能,在東北、西北、華北地區,就沒有本病流行的條件。

根據調查資料證明,人、畜、釘螺三者的陽性率有相互關係,一般釘螺陽性率高的地區,人、畜感染率也高;凡有病人及釘螺陽性的地區,則一定有病牛。耕牛感染存在著種間差別,黃牛感染率一般高於水牛。感染率與人、畜的性別無關,但與年齡有關係,一般黃牛年齡越大,陽性率越高,水牛的感染率則隨年齡的增高而有降低的趨勢。水牛有自愈現象。在不同地理條件下,耕牛的感染情況亦有不同,放牧於潮濕丘陵地區的耕牛感染率最高,平原地區次之,山區最低。牛的感染與放牧和下田生產有關,其中尤以放牧關係最為密切。旱作區耕牛感染,主要是在放牧時接觸疫水而得,水田區感染,主要是在水田耕作時。牛的感染途徑,主要經皮膚感染,還可以通過口腔黏膜或胎盤感染。

三、發病機製和病理變化

日本血吸蟲必須通過釘螺為中間宿主,才能繼續發育。成蟲寄生在人或家畜的門靜脈和腸係膜靜脈內,一般雌雄合抱。雌蟲交配受精後,在腸係膜小靜脈末梢產卵。一條雌蟲每天可產卵1000個左右。產出的蟲卵一部分順血流到達肝髒,一部分逆血流沉積在腸壁。蟲卵在腸壁或肝髒內逐漸發育成熟,內部卵細胞變為毛蚴。由於蟲卵內毛蚴分泌的毒素溶解腸壁形成潰瘍,加上腸壁肌肉收縮,蟲卵即進入腸腔,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排出的蟲卵如遇機會落入水中,在一定條件下即孵出毛蚴。一般說,如氣候溫和,普通水中的毛蚴可在數小時內孵出,其最適宜的溫度為25℃~30℃,最適宜的酸堿濃度為弱堿性(pH7.4~7.8)。毛蚴呈梨形,大小平均為35μm×90μm,周身被纖毛,借以在水中迅速遊動。若在水中遇到中間宿主釘螺,即靠頭腺分泌的溶蛋白酶的作用,鑽入釘螺的軟體組織內,繼續發育。如果毛蚴未遇到釘螺,一般在孵出後1~2天內自行死亡。毛蚴侵入螺體內進行無性繁殖。開始脫去纖毛,1周後頭腺消失,體長增加。而後形成長形的母胞蚴,其體內含子胞蚴胚團。第5周後,母胞蚴呈袋狀,子胞蚴亦變成長條形。再經1周,子胞蚴開始從母胞蚴體中破裂而出。子胞蚴體內之胚細胞逐漸發育為尾蚴,尾蚴成熟後離開子胞蚴,自釘螺體中逸出。一個毛蚴在釘螺體內發育繁殖,最後可連續產生數萬條尾蚴。毛蚴在釘螺體內發育成尾蚴所需時間與溫度有密切關係。在自然溫度條件下,7月份感染的釘螺隻需44天即出現成熟尾蚴,11月份感染的釘螺則需要186天始出現成熟的尾蚴,在人工控製溫度下,25℃~30℃經2個月僅有少數釘螺體內有成熟尾蚴,3個月後大部分釘螺體內已有成熟尾蚴。尾蚴從螺體逸出的最低溫度為5℃,適宜溫度為15℃~35℃。尾蚴主要分布在水麵,水邊多於水心,隨水漂流。尾蚴生存的時間與溫度有很大關係,在10℃下最長可活5天,18℃下最長可活76小時,27℃最長可活48小時。尾蚴外形分體、尾兩部,尾部末端分叉。體部平均大小為125μm×49μm,尾幹平均大小為148μm×27μm,尾叉平均長60μm。在血吸蟲的生活史中,隻有尾蚴這一個發育階段能感染人、畜和其他一些野生哺乳動物,引起血吸蟲病。尾蚴侵入宿主的途徑主要是經皮膚感染,也有喂用帶尾蚴的飼草或飲用水時,通過口腔黏膜侵入的,尾蚴侵入懷孕母牛後,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尾蚴鑽入宿主皮膚時,尾部脫落,此後即稱童蟲。童蟲侵入小血管或淋巴管隨血流經右心、肺循環、體循環到達肝門靜脈係統,在該處繼續發育。童蟲多棲居在肝內門靜脈分支處,待至快成熟時,多移行到腸係膜靜脈內寄生。尾蚴進入宿主體內後,發育為成蟲和成熟產卵所需要的時間,因宿主的種類不同而有差異,試驗動物約為36天。根據實驗感染,糞便中最早孵出毛蚴的時間,乳牛為36~38天,黃牛為39~42天,水牛為46~50天。成蟲在動物體內的壽命尚不能肯定,估計為3~4年,也可能在10年以上。

血吸蟲尾蚴、童蟲和蟲卵對宿主產生機械性損傷,並引起複雜的免疫病理反應。尾蚴穿透皮膚時引起皮炎,這對童蟲在皮膚內的破損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是宿主的獲得性免疫對再感染的反應。童蟲在體內移行時,對所經過的器官,主要是肺髒,引起血管炎,毛細血管栓塞、破裂,出現局部細胞浸潤和點狀出血。病人可表現為咳嗽、咯血、發熱,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童蟲移行時所致損害與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成蟲的代謝產物可形成免疫複合物,引起全身反應與局部血管損害及組織病變;其寄居於門靜脈係統,可引起輕度靜脈內膜炎與靜脈周圍炎;死蟲可隨血流入肝,在栓塞處引起周圍組織炎。血吸蟲感染可導致整體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加劇伴發疾病的發展或並發感染。在蟲卵周圍出現細胞浸潤,可形成蟲卵肉芽腫。肉芽腫的形成和發展與蟲卵的發育程度有密切關係。當蟲卵尚未形成毛蚴時,周圍組織可僅有輕度反應,卵內毛蚴成熟後,由卵分泌的酶、蛋白質及糖等可溶性抗原引起肉芽腫反應。肉芽腫的發展與蟲卵的發育過程一致,局部滲出與增生反應逐漸增強,蟲卵變性鈣化後,肉芽腫開始退化形成纖維瘢痕組織。此反應既有助於破壞和清除蟲卵,又可使蟲卵抗原局限化,減少對全身的影響。肉芽腫可影響宿主的肝腸組織,造成肝硬化與腸壁纖維化。目前認為,在蟲卵可溶性抗原刺激下,宿主產生相應的抗體,抗原抗體在蟲卵周圍形成複合物,引起局部變態反應,是日本血吸蟲形成肉芽腫的主要機製。另一方麵,肉芽腫反應有助於破壞和清除蟲卵,並使蟲卵滲出的抗原局限於蟲卵周圍,以減少和避免抗原抗體複合物引起全身性損害。隨著感染過程的發展,肉芽腫的反應強度逐漸減弱,由於宿主的免疫調節,對蟲卵的破壞能力持續增強,起著保護宿主的作用。

人、畜對血吸蟲無先天免疫力,可能具有保護性免疫力。宿主經過初次感染產生抗感染抵抗力之後,在一定程度上能坡壞重複感染的蟲體,但不能殺傷初次感染的成蟲或阻止其產卵。

本病所引起的病理變化,主要是由於蟲卵沉積於組織中,產生蟲卵結節。剖檢時,肝髒的病變較為明顯,其表麵或切麵肉眼可見粟粒大到高粱米大灰白色或灰黃色的小點,即蟲卵結節。感染初期肝髒可能腫大,日久肝出現萎縮、硬化。嚴重感染時,腸道各段均可找到沉積的蟲卵,尤以直腸部分病變更為嚴重。常見為小潰瘍、瘢痕及腸黏膜肥厚。在腸係膜和大網膜上也可發現蟲卵結節,展開腸係膜對光照視,可找到寄生在腸係膜靜脈中的成蟲,雄蟲乳白色,雌蟲暗褐色,常呈合抱狀態。此外,心、腎、胰、脾、胃等器官有時也可發現蟲卵結節。

四、臨床症狀

病畜所表現的症狀與畜別、年齡、感染程度、免疫性以及飼養管理等情況有密切關係。一般地說,黃牛的病狀比水牛明顯,小牛的病狀較大牛明顯。黃牛或水牛犢大量感染時,病狀很明顯,往往呈急性經過。首先呈現食欲不正常,精神不佳,行動緩慢,呆立不動。感染20天以後開始腹瀉,繼而下痢,有裏急後重現象,糞中帶有黏液、血液,甚至塊狀黏膜,有腥惡臭。患畜體溫可升高到40℃以上,營養不良,黏膜蒼白,日漸消瘦,體質衰弱,嚴重的站立困難,全身虛脫,很快死亡。有的病例持續2~3個月後逐漸轉為慢性,但往往反複發作,使患畜瘦弱不堪。這種慢性病牛的精神、役力均較差,若是母牛,則發生不孕或流產等現象。胎兒期感染血吸蟲病的犢牛症狀更為明顯,並且常常引起死亡。不死的,則有生長和發育障礙,常成為“侏儒牛”。少量感染時,一般症狀不明顯,體溫、食欲等均無多大變化,病程多取慢性經過。疫區的成年牛,特別是成年水牛,雖診斷為陽性病牛,但外觀無明顯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