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4)(3 / 3)

3.易感性人與病畜接觸後易感染本病,多種動物均易感染,牛、馬、豬和猴較易感,野生動物中野羊、鹿、野豬、浣熊及刺蝟等亦可感染。綿羊、山羊、犬和兔一般不易感染。實驗動物中雪貂、豚鼠、倉鼠、小鼠、大鼠和雞都易感染。

三、臨床症狀

潛伏期人工感染1~3天,自然感染為3~5天。

1.人感染後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常隱性經過或短期發熱。

2.牛病初體溫升高達40℃~41℃,精神沉鬱,食欲減退,反芻減少,大量飲水,口腔黏膜及鼻鏡幹燥,耳根發熱,在舌、唇黏膜上出現米粒大的小水皰,常由小水皰融合成大水皰,內含透明黃色液體,經1~2天後,水皰破裂,皰皮脫落後,則遺留淺而邊緣不齊的鮮紅色爛斑,與此同時病牛大量流出清亮的黏稠唾液呈引縷狀,並發生咂唇音,采食困難,有時病畜的乳頭及蹄部也可能發生水皰。病程為1~2周,轉歸良好,極少死亡。

3.馬水皰性口炎的症狀與牛相似,但較緩和。舌及口腔黏膜發生水皰,主要見於舌背部,於1~2天內破裂,留下鮮紅裸露的糜爛麵,不久愈合。病馬經常在食槽或其他物體上摩擦其唇部,表現有癢感。馬體的其他部分不常見有次發性病變。

4.豬患本病時,體溫先升高,24~48小時後口腔和蹄部出現水皰,不久破裂而形成痂塊,多發生於舌、唇部、鼻端及蹄冠部,病豬在口腔或蹄部病變嚴重時,采食受影響,但食欲未消退。有時在蹄部發生潰瘍,病灶擴大,可使蹄殼脫落,露出鮮紅色出血麵。病期約2周,轉歸良好,病灶不留痕跡。

四、診斷

根據本病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及典型的水皰病變以及流涎的特征症狀,一般可做出初步診斷。當牛發病時,應與口蹄疫作鑒別。豬發生本病時,應與豬口蹄疫、豬水皰病及豬水皰性疹作鑒別,必要時應進行實驗室檢驗。

五、防控

本病呈良性經過,損害一般不甚嚴重,隻要加強護理,就能很快痊愈。發生本病時,應及時隔離病畜及可疑病畜,疫區嚴格封鎖,一切用具和環境必須消毒。為預防本病的發生,可用當地病畜的組織髒器和血毒製備的結晶紫甘油疫苗或雞胚結晶紫甘油疫苗進行免疫接種。

第十節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

登革熱(DF)和登革出血熱(DHF)是由登革病毒(DV)經蚊媒傳播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上以高熱、出疹、出血、全身肌肉和關節痛等為主要症狀,根據其所致疾病的嚴重程度不同,分為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又可分為無休克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DSS)。

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早在1944年即首次分離出登革病毒。本病傳播迅速,發病率高,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廣、發病人數最多、危害最大的重要蟲媒病毒病之一。亞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均有本病發生,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每年發生登革病毒感染的病人超過1億人,並有50萬人發展成為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征,造成大約2.5萬人死亡。《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將其規定為乙類傳染病。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病在我國廣東、福建時有發生,多為小規模流行或散發。1999年和2004年因輸入性病例導致福建和浙江等地暴發流行,其他省區近年來也常有輸入性病例的發生。

一、病原

1.分類地位登革病毒是黃病毒科黃病毒屬的重要成員,包括Ⅰ~Ⅳ型4種血清型,不同血清型間存在抗原交叉反應,且每個血清型均可導致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各血清型內不同毒株根據基因組序列的差異可分成若幹基因型。登革病毒在流行病學分類上屬於B組蟲媒病毒,形態和結構與B組其他病毒基本相同。

2.形態學及基本特征登革病毒為球形顆粒,直徑為45~55nm,核心直徑為25~30nm。有雙層脂質囊膜,囊膜上可見5~10nm的纖突。該病毒基因組由單股正鏈RNA組成,分子質量為4000kU,在蔗糖溶液中的沉降係數為40~44s。其一級結構僅含有一個長的讀碼框架,基因組大約有1.1萬個核苷酸,編碼大約含有3400個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包括3種結構蛋白(衣殼蛋白、膜蛋白和包膜蛋白)和7種非結構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衣殼蛋白可能在蛋白質與RNA的相互作用中起作用,膜蛋白是一種糖蛋白,含有保護性抗原表位簇,包膜蛋白具有與細胞受體結合、吸附到宿主細胞表麵、引起血清學反應的功能。包膜蛋白與非結構蛋白NS1可能含保護性抗原。

3.培養特性登革病毒可在多種原代及傳代細胞(如C6/36,LLCMK2,Vero,BHK等)上增殖,並可產生典型的細胞病變和空斑,其中C6/36細胞係對登革病毒最為敏感。病毒增殖速度、病毒滴度隨血清型和宿主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同時也受培養條件的影響。

登革病毒腦內接種小白鼠非常敏感,4~7天後,小鼠可表現出腦炎症狀,並最終死亡。小鼠是目前登革病毒研究中最為常用的實驗動物模型,但是,鼠源登革病毒的核苷酸序列與人源有所差異,且小鼠發病後所表現出的臨床特征亦與人感染後有所不同。

4.理化特性登革病毒是有包膜的RNA病毒,對多種組織細胞易感。對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強,脂溶劑如乙醚、氯仿和脫氧膽酸鈉、β苯內酯、甲醛、離子型和非離子型去汙劑、脂酶以及多種蛋白水解酶均可使病毒滅活。紫外線照射或X射線輻射亦可將病毒滅活。56℃加熱30分鍾可將病毒完全滅活。4℃可存活數周,-70℃或經冷凍幹燥可長期保存。

二、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登革熱病人、隱性感染者、帶病毒動物是本病主要傳染源和宿主。在城市型疫源地內,病人是主要傳染源。在發病前3天至發病後10天內具有病毒血症的病人是至關重要的傳染源;輕型病人不易被發現,且數量遠大於典型病人,是更為危險的傳染源。登革熱流行後,當年人群中抗體水平較高,表明很多人可通過隱性感染獲得免疫,這些人在其病毒血症期也可以成為傳染源。有實驗證明,非人靈長類動物能攜帶登革熱病毒,有可能成為人類登革熱的傳染源。在東南亞的一些叢林地區還存在著本病的叢林型自然疫源地,猴類是主要的傳染源,病毒在猴—蚊—猴間循環傳播,當人進入疫源地時就有可能感染。本病無慢性病毒攜帶者。

(二)傳播途徑

主要傳播媒介為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伊蚊受感染後,在22℃~30℃的條件下,經8~14天即顯現傳染性,氣溫低於16℃時,病毒不能在體內繁殖,但能通過卵將病毒垂直傳遞至子代,可能是病毒在自然界中長期保存的機製之一。

埃及伊蚊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台灣、海南、廣東、廣西部分地區。白紋伊蚊在我國分布較廣,於長江以南省區有廣泛分布,在遼寧南部、陝西東部等地區也有分布。

(三)易感性

人、靈長類動物以及蚊蟲是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人群普遍易感,病後可獲得對同型病毒的較久免疫力,持續1~4年,但對異型病毒僅有短暫的交叉免疫力,因此,感染登革熱的某型病毒者尚可再感染其他型病毒。

登革病毒隻對人、靈長類動物和乳鼠敏感,一般不感染其他脊椎動物。特別是1~2日齡乳鼠,通過腦內接種進行病毒傳代。成鼠對登革病毒不敏感。黑猩猩、獼猴、長臂猴、恒河猴、狒狒等靈長類動物被登革病毒感染後可出現與人類似的病毒血症,常被用於研究登革病毒免疫反應和疫苗試驗的動物模型。其他脊椎動物如家兔、豚鼠、地鼠、狗、豬等對登革病毒均不敏感。

(四)流行特征

1.地區分布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的分布與媒介伊蚊的分布相一致,主要分布於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國家疫情尤為嚴重,有時侵入溫帶地區引起流行。2007年以來,巴西、巴拉圭、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均報道了上萬例登革熱病例,並報道多例死亡病例。由於白紋伊蚊在我國廣泛分布,凡存在伊蚊分布的地區,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區和曆史上曾發生過登革熱流行的長江流域,一旦病毒輸入,條件合適時就可能出現登革熱流行。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和福建等省區緊鄰東南亞地區,傳入並引起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性較大。

2.流行季節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在高溫多雨季節,我國病例多發生在3~11月份,7~9月達到高峰。登革熱流行與伊蚊消長有關,頻繁的人口流動也是導致本病大流行的重要因素。

3.流行形式有地方性流行和輸入性流行兩種形式。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美洲、地中海東部和非洲等地區的一些國家為地方性流行。我國目前多為輸入性流行,沒有明顯自然疫源存在。

4.人群分布在東南亞地方性流行區域,當地居民因多已受感染具有免疫力,故病人多為14歲以下兒童,占發病總數的85%以上,嚴重登革出血熱伴休克者幾乎都發生在兒童。在初次傳入本病的地區,則任何年齡均可受染發病,且常呈暴發,病人一般無明顯性別差異。

三、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2~15天,平均5~6天,通常3~5天,發病前盡管體內有病毒存在,而前驅症狀卻不明顯。登革熱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病情輕重與入侵病毒類型、數量和機體免疫力密切相關。按世界衛生組織分型標準,將登革熱分為典型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3種臨床類型:

1.典型登革熱病人多表現為突然發病,畏寒,24小時之內體溫可達到40℃,熱型多為不規則熱,同時伴有較劇烈的頭痛、眼眶痛、關節及肌肉疼痛,惡心、嘔吐,可出現出血傾向,麵、頸、胸部潮紅稱“三紅征”,結膜充血、表淺淋巴結腫大、皮疹、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部分病人出現腹痛、腹瀉或便秘等。有20%~50%的病例出現不同部位的出血,以牙齦、口腔出血為主,其他包括消化道、呼吸道、胸腔或腹腔出血。

2.登革出血熱有典型登革熱表現,多於第2~第4天四肢、腋窩、黏膜及麵部可見散在出血點,迅即融合成淤斑。病情進展中有鼻腔、牙齦、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中樞神經係統等部位出血,常見肝大,血細胞比容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於100×109/L者可出現腦出血。

3.登革休克綜合征在發熱過程中或熱退後,病情突然加重,出現皮膚濕冷、脈數弱、煩躁或昏迷,血壓下降出現休克或脈壓低於20mmHg等危象,甚至測不到血壓和脈搏,休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時搶救可於12~24小時內死亡,病情凶險,病死率高。如能及時正確處理,度過危險期後可迅速恢複。

四、診斷與監測

(一)診斷依據

在流行季節,來自流行區15天內的病人或在當地感染發病的病人,凡具備登革熱一般症狀,並符合突然起病,發熱24~36小時達高峰,有三紅征、皮疹、淺表淋巴結腫大、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特點者,伴骨與關節劇痛等全身毒血症狀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可作出臨床診斷。首例(批)病人和新發疫區病人的確診必須以血清學和病原學作為依據。

登革熱病人中凡出現1個器官以上出血、肝大、血小板減少(100×109/L以下),血液濃縮者可診斷為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病人如出現休克症狀,脈壓低或血壓低,血細胞比容增高者,可診斷為登革休克綜合征。

(二)實驗室診斷要點

1.病毒分離從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漿、血細胞層或屍解髒器分離出病毒。直接從臨床標本中分離登革病毒是確診登革熱的可靠方法。常用的病毒分離方法包括敏感細胞接種、乳鼠腦內接種以及幼蚊腦內或成蚊胸腔接種。

2.常規血清學方法血清學方法是比較經典的病毒檢測方法,在病毒感染的確診中必不可少。血凝抑製、補體結合及病毒中和試驗是對登革病毒進行鑒定及分型的重要手段。

3.快速診斷方法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免疫熒光法(IFA)、放射免疫測定(RIA)等方法,具有敏感、特異性強、快速等優點,目前廣泛應用於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的快速診斷。

五、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