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5)(1 / 1)

登革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強調病人早期臥床休息。臨床主要采取對症治療和支持療法。

一般典型的登革熱隻需要適當對症治療,即可痊愈。登革出血熱發病機製涉及以下幾種表現:嚴重血管病變,毛細血管脆性增加;中度和重度血小板減少;凝血障礙;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因此,在治療登革出血熱時應考慮變態反應機製在發病過程中的作用。

對於體溫超過39℃的病人應采取降溫措施。通常以物理降溫為主,可冷敷,或每服用氯丙嗪每次25mg。應避免用乙醇擦浴,以免皮膚血管擴張加重出血。解熱鎮痛藥也應慎用,以避免擾亂熱型。藥物降溫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安乃近等,以免造成血小板進一步減少,加重出血。可采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治療,它可抑製體溫中樞對致熱源的反應從而使體溫下降。人工冬眠療法在臨床上也較為常用。

迄今為止,尚無應用於臨床抗登革熱病毒的有效藥物。嗎啡雙胍、幹擾素及某些中草藥如板藍根、金銀花、大青葉等均可使用,但其確切療效有待於進一步驗證。

六、防控

登革熱流行期間,典型病人隻占傳染源中的一小部分,目前在尚無有效疫苗進行預防的情況下,除對已有病人隔離治療外,重點應放在防蚊滅蚊、消滅蚊蟲孳生場所、加強疫情監測和國境衛生檢疫等綜合防治措施上。

1.隔離傳染源做好登革熱疫情的監測預報工作,急性病人要求做到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就地治療,減少傳播機會。對登革熱病人的密切接觸者要進行15天防蚊醫學觀察。對疫點、疫區內不明原因發熱者做好病家訪視,必要時進行隔離治療或醫學觀察。對在流行季節來自登革熱疫區的人員予以醫學觀察和檢疫,特別注意的是要對所有被隔離人員均應配備防蚊設備。

2.切斷傳播途徑伊蚊是本病的傳播媒介,又可能是非流行期間的儲存宿主,因此,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我國防疫部門製定了“社區參與,健康教育,環境製約模式”,措施簡便易行,是控製蚊媒病的最好方法。

埃及伊蚊主要孳生於水缸、水池和各種積水容器內;白紋伊蚊主要孳生於盆罐、竹節、樹洞、廢輪胎、花瓶、壁瓶、建築工地等清水型小積水。要動員群眾進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洞、樹洞,消除一切形式的小積水。對孳生、繁衍的蚊幼蟲的戶內、外各種水缸、水盆、貯水池等傾倒、洗刷、換水、加蓋等,消滅蚊蟲孳生場所,並清除日常活動場所周圍雜草。針對不同蚊種特點,選擇最優時機和方法,采用敵敵畏、溴氰菊酯、馬拉硫磷等滅蟲劑殺滅成蚊;對非飲用積水,可投灑廢機油類或緩釋殺蟲劑。在流行期內對進、出疫區的各類交通工具進行衛生監督,並予以預防性滅蚊。

3.保護易感人群一是加強健康教育,向群眾宣傳關於登革熱的發生、傳播、早期症狀、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識,確保防蚊、滅蚊的知識和方法家喻戶曉,提高群眾對登革熱的自我防治能力。二是做好個人防護,進入疫區人員使用驅避劑、紗門、紗窗等防蚊用品,防止蚊媒白天叮咬傳染;三是在流行區、流行季節盡量減少群眾集會,減少人群流動。要特別注意從登革熱非流行區進入流行區人群的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