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駱駝以老、弱、幼駱駝發病較多。與牛的症狀大致相同,水皰發生於口腔和蹄部。先在舌麵兩側或齒齦發生水皰和爛斑,口腔流涎,不食,繼而蹄冠出現大小不一的水皰,水皰破裂後易感染化膿,致使蹄殼與肌肉脫離或全脫落,病駱駝不能行走。
6.鹿與牛的症狀相同。病鹿體溫升高,口腔有散在的水皰和爛斑,口腔流涎。四肢患病時,呈現跛行,嚴重者蹄殼脫落。
五、診斷
根據病的急性經過,呈流行性傳播,主要侵害偶蹄獸和一般為良性轉歸以及特征性的臨診症狀即可做出初步診斷。為了與類似疾病鑒別及毒型的鑒定,須進行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診斷:病毒分離鑒定,采取病畜水皰皮或水皰液進行病毒分離鑒定。取病畜水皰皮,用PBS液製備混懸浸出液,或直接取水皰液接種BHK細胞、IBRS2細胞或豬甲狀腺細胞進行病毒培養分離,做蝕斑試驗。同時應用補體結合試驗,目前多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效果更好。對康複牛用食管探杯取其咽喉食管刮取物,接種BHK細胞或犢牛甲狀腺細胞以分離口蹄疫病毒,之後,用蝕斑法檢查病毒。
(1)采取水皰皮製成混懸浸出液接種乳鼠繼代,並用陽性血清做乳鼠保護試驗或中和試驗。可用於血清型和亞型的鑒定,並用於抗體水平測定。
(2)取水皰皮混懸漫出液作抗原,用標準陽性血清做補體結合試驗或微量補體結合試驗,同時可以進行定型診斷或分型鑒定。
(3)用康複期的動物血清對VIA抗原做瓊脂免疫擴散試驗。
(4)應用反向被動血凝反應試驗可檢病毒抗原,正向被動血凝試驗可檢抗體。目前國際公認的區分口蹄疫野毒感染抗體和免疫抗體的是3ABC半結構蛋白ELISA抗體檢測方法。
(5)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以及免疫熒光抗體技術診斷均有很好效果。液相阻斷ELISA可用於代替補體結合試驗和中和試驗以檢測血清抗體,間接夾心ELISA可檢病毒抗原,是國際公認的檢測口蹄疫病毒抗原的好方法,具有敏感、特異性強,且操作快捷等優點。
(6)RTPCR可用於動物產品檢疫,快速、靈敏,但尚待標準化。
(7)核酸探針技術檢測口蹄疫病毒目前僅用於試驗研究。
(8)單克隆抗體可用於實驗室抗原分析。
確定毒型的重要性在於目前使用的多係單價疫苗,如果毒型與疫苗毒型的類別不符,就不能收到預期的防疫效果。
六、治療
目前,不主張對口蹄疫病畜進行治療。人感染口蹄疫病毒後沒有特效藥物,主要采取隔離,加強醫學觀察和衛生防護,進行對症治療,以增強病人抵抗力,加快康複。
七、防控
本病的防控應根據本國實際情況采取相應對策。無病畜的國家一旦暴發本病應采取屠宰病畜、消滅疫源的措施;已消滅了本病的國家通常采取禁止從有病國家輸入活畜或動物產品,杜絕疫源傳入;有本病的地區或國家,多采取以檢疫診斷為中心的綜合防控措施,一旦發現疫情,應立即實現封鎖、隔離、檢疫、消毒等措施,迅速通報疫情,查源滅源,並對易感畜群進行預防接種,以及時拔除疫點。
發現口蹄疫後,應迅速報告疫情,劃定疫點、疫區,按“早、快、嚴、小”的原則及時嚴格封鎖,病畜及同群畜應隔離急宰,同時對病畜舍及汙染的場所和用具等徹底消毒,對受威脅區的易感畜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在最後一頭病畜痊愈或屠宰後14天內未再出現新的病例,經大消毒後可解除封鎖。
發生口蹄疫時,需用與當地流行的相同病毒型、亞型的弱毒疫苗或滅活疫苗進行免疫預防。弱毒疫苗由於毒力與免疫力之間難以平衡,不太安全,因此目前各國主要研製和應用滅活疫苗。不少國家采用單層或懸浮的BHK12細胞係和IB11S2細胞係培養生產滅活疫苗,滅活劑多采用主要作用於核酸,蛋白抗原性保護較好且毒性小的二乙烯亞胺(BEI),滅活後加油類佐劑。目前,不少國家應用牛、豬口蹄疫滅活疫苗預防本病取得較好的免疫效果。對疫區和受威脅區內的健畜進行緊急接種,在受威脅地區的周圍建立免疫帶可防疫情擴展。康複血清或高免血清用於疫區和受威脅的家畜,可控製疫情和保護幼畜。
疫點嚴格消毒,糞便堆積發酵處理,或用5%氨水消毒;畜舍、場地和用具以2%~4%氫氧化鈉(燒堿)液、10%石灰乳、0.2%~0.5%過氧乙酸或1%強力消毒靈(同類產品有抗毒威、滅菌淨等)噴灑消毒;毛及皮張用環氧乙烷或甲醛氣體消毒。
預防人的口蹄疫主要依靠個人自身防護,如不吃生奶,接觸病畜後立即洗手消毒,防止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落入口鼻和眼結膜,汙染的衣物及時做衛生處理等。
第八節傳染性膿皰
傳染性膿皰(lmpetigocontagiosa)又稱傳染性膿皰性皮炎,俗稱口瘡,是由傳染性膿皰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危害羔羊。其特征為口唇等處皮膚和黏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世界上幾乎所有養羊的國家和地區都存在本病。
一、病原
傳染性膿皰性皮炎病原為副痘病毒屬中的口瘡病毒,病毒對外界具有相當強的抵抗力,對溫度較為敏感,60℃30分鍾可以殺死。幹痂暴露於夏季日光下經30~60天開始喪失其傳染性;在地麵上經過秋冬,來春仍有傳染性,幹燥病料在冰箱內保存3年以上仍有傳染性。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本病為地方流行性疾病,多發於養羊地區。病羊和帶毒羊是傳染源。由於病毒的抵抗力較強,本病在羊群中常可連續為害多年。
2.傳播途徑人多因與病羊接觸而感染。主要發生於屠宰場與皮毛加工廠工人、放牧員、獸醫等。人與人之間可互相傳染,手、臂傷口可增加感染機會。病毒通過汙染的飼料、用具、羊舍、土壤、墊草和吮乳等,經接觸黏膜或皮膚而感染羊隻,所以常見於唇、齒齦、帶羔母羊的乳房等處。實驗證明還可經呼吸道感染。
3.易感性本病隻危害綿羊和山羊,而以3~6月齡羔羊發病最多,並常為群發性流行,成年羊同樣有易感性,但發病較少,呈散發性傳染。人、駱駝和貓也可感染,人工接種(口腔黏膜)可能使犢、兔、幼犬等發病,而其他動物無論自然或人工感染均不易致病。
自然感染主要因購入病羊或帶毒羊而傳入健康羊群,或者是由於將健康羊隻置於曾有病羊用過的廄舍或汙染的牧場而引起。
三、臨床症狀與病理變化
1.人潛伏期3~7天,呈現稽留熱(2~4天),在口腔發生口膜炎後形成潰瘍,或在手、前臂或眼瞼上發生伴有疼痛的皮疹、水皰或膿皰,局部發癢,常見局部淋巴結腫脹,病人表現倦怠。水皰或膿皰經3~4天破潰形成潰瘍,10天後可愈合。如繼發感染,則潰瘍經3~4周後始能結痂愈合,痂脫落後無瘢痕遺留。
2.羊潛伏期為4~7天,在臨診上分為3型,偶見有混合型。
(1)唇型: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病例。病羊首先在口角或上唇,有時在鼻鏡上發生散在的小紅斑點,很快即形成麻子大的小結節,繼而成為水皰或膿皰,膿皰破潰後,成黃色或棕色的疣狀硬痂,這種痂垢可逐漸擴大、加厚、幹燥,1~2周內脫落而恢複正常。在嚴重病例,患部繼續發生丘疹、水皰、膿皰、痂垢,並互相融合,涉及整個口唇周圍及顏麵、眼瞼和耳郭等部位,形成大麵積具有龜裂、易出血的汙穢痂垢,痂垢下伴以肉芽組織增生,整個嘴唇腫大外翻呈桑椹狀突起,嚴重影響采食,病羊日趨衰弱而死。病程可長達2~3周,同時常有化膿菌和壞死梭杆菌等繼發感染,引起深部組織的化膿和壞死。口腔黏膜也常受害,有時僅見黏膜病變,黏膜潮紅增溫,在唇內麵、齒齦、頰部、舌及軟齶黏膜上發生被紅暈所圍繞的灰白色水皰,繼之變成膿皰和爛斑。此類病羊或愈合而康複,或惡化形成大麵積潰瘍,並因壞死梭杆菌等繼發感染,發生伴有惡臭的深部組織壞死,有時甚至可見部分舌組織壞死脫落。少數嚴重病例可因繼發性肺炎而死亡。若通過病羔羊的傳染,則母羊的奶頭皮膚也可能和唇部皮膚一樣患病。繼發性感染可蔓延至喉、肺以及皺胃。
(2)蹄型:幾乎僅侵害綿羊,多單獨發生,偶有混合型。多僅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同時或相繼侵犯其他甚至全部蹄端。常在蹄叉、蹄冠或係部皮膚上形成水皰或膿皰,破裂後形成有膿液覆蓋的潰瘍。如繼發感染,則化膿壞死可能波及皮基部或蹄,病羊表現為跛行,長期臥地,病期纏綿,間或還可能在肺髒、肝髒和乳房中發生轉移性病灶,嚴重者可因衰弱或敗血症而死。
(3)外陰型:此型少見。有黏性和膿性陰道分泌物,在疼痛腫脹的陰唇和附近的皮膚上有潰瘍,乳房和乳頭的皮膚上(多係病羔吃乳時傳染)發生膿皰、爛斑和痂垢;公羊陰鞘腫脹,陰鞘口和陰莖上發生小膿皰和潰瘍。單純的外陰型很少死亡。
四、診斷
根據特征的臨診症狀及流行情況不難作出診斷。當對診斷有懷疑時,可用分離法培養病毒或對病料進行負染色直接進行電鏡觀察。除此,還可用血清學方法診斷,如補體結合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反向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熒光技術和變態反應等方法。
五、防控
本病主要是由創傷感染的,要避免黏膜、皮膚發生損傷。幼羔口腔黏膜嬌嫩,特別在出牙時易致外傷,因此飼料和墊草應盡量揀出芒刺。加喂適量食鹽,以減少啃土、啃牆,保護皮膚黏膜。不要從疫區引進羊隻和購買畜產品。如必須從情況不明,特別是可疑的羊場購入羊隻,應隔離檢疫2~9周,進行詳細檢查,同時應將蹄部徹底清洗和進行多次消毒。發病時,應對全部羊隻進行檢查,發現病羊立即隔離治療,並用2%氫氧化鈉溶液、10%石灰乳或20%草木灰水徹底消毒用具和羊舍。
在本病流行地區,可使用羊口瘡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所使用的疫苗株型應與當地流行毒株相同,如無法確定毒型,也可采集當地自然發病羊的痂皮回歸易感羊製成活毒疫苗,給本地區內的未發病羊尾根無毛部劃痕接種,10天後即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持續期可達1年左右。實行活毒苗接種時,應做好隔離消毒工作。活毒苗成本低,製備方法簡便,但容易散毒,故僅限於疫區內使用。
病羊治療,如病變為唇型和外陰型,可先用0.1%~0.2%高錳酸鉀溶液衝洗創麵,再塗以2%甲紫、5%碘酊甘油(1∶1)或5%土黴素軟膏,每天2~3次,以碘酊甘油療法在實踐中最為常用。如為蹄型,可將病蹄在5%甲醛中浸泡1分鍾,必要時每周重複1次,連續3次,或每隔1~3天用3%甲紫、1%苦味酸或10%硫酸鋅乙醇溶液反複塗擦。對嚴重病例應給予支持療法。為防止繼發感染,必要時可應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
人在接觸病羊時,應注意個人防護,以防經損傷的皮膚發生感染。發生本病時可采取對症治療。
第九節水皰性口炎
水皰性口炎(vesicularstomatitis)是由水皰性口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人獸共患傳染病。以在馬、牛、豬和某些野生動物的口腔黏膜、舌、唇、乳頭和蹄冠部上皮發生水皰為特征。鹿和人呈隱性感染或短期發熱。
一、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水皰性口炎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水皰性病毒屬。應用中和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可將病毒分為印第安納株和新澤西株兩個血清型。病毒不穩定,2%氫氧化鈉或1%甲醛能在數分鍾內殺死病毒,在4℃~6℃於含50%甘油的磷酸鹽緩衝液中(pH7.5)可活存4~6個月。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病畜和患病的野生動物是主要傳染源。病毒從病畜的水皰液和唾液中排出,在水皰形成前96小時就可隨唾液排出病毒。
2.傳播途徑病毒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而感染;也可通過汙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還可通過雙翅目的昆蟲叮咬而感染,曾有報道從白蛉及伊蚊體內分離到病毒。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見於夏季及秋初,而秋末則趨平息。本病雖可暴發但並不廣泛流行,由於本病與口蹄疫症狀相似,因而成為一種需進行鑒別診斷的重要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