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4)(1 / 3)

美國製成了兩種預防牛輪狀病毒感染的疫苗。一種是弱毒苗,於犢牛出生後吃初乳前經口給予,2~3天就可產生較強的抗強毒感染抗體;另一種是甲醛滅活苗,給妊娠母牛在產前90~60天和30天注射2次,使母牛免疫,產生高效價抗體,通過初乳轉移給新生犢牛,有效地保護犢牛安全地度過易感期。我國用MA104細胞係連續傳代,研製出豬源弱毒疫苗和牛源弱毒疫苗。用豬源弱毒疫苗免疫母豬,其所產仔豬腹瀉率下降60%以上,成活率高。用牛源弱毒疫苗免疫母牛,所產犢牛30天內未發生腹瀉,而對照腹瀉率為22.5%。我國還研製出豬輪狀病毒感染和豬傳染性胃腸炎二聯弱毒疫苗,給新生仔豬吃初乳前做肌內注射,30分鍾後吃奶,免疫期可達1年以上;給妊娠母豬分娩前注射,也可使其所產仔豬獲得良好的被動免疫。應用豬源輪狀病毒滅活疫苗免疫仔豬,牛源輪狀病毒和大腸埃希菌二聯滅活油佐劑疫苗免疫母牛,均取得良好效果。

第七節口蹄疫

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偶蹄獸,偶見於人和其他動物。臨診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膚發生水皰和潰爛為特征。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目前雖有不少國家已消滅了本病,但在非洲、亞洲和南美洲很多國家仍有流行。本病有強烈的傳染性,一旦發病,傳播速度很快,往往造成大流行,不易控製和消滅,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國際動物衛生組織(OIE)一直將本病列為發病必須報告的A類動物疫病名單之首。

一、病原

口蹄疫病毒(FMDV)屬於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屬,具有多型性、易變性的特點。根據其血清學特性,現已知有7個血清型,即O、A、C、SAT1、SAT2、SAT3(即南非1、2、3型)以及AsiaI(亞洲I型)。每一型內又有亞型,亞型內又有眾多抗原差異顯著的毒株。1977年世界口蹄疫中心公布有7個型與6個亞型,每年還會有新的亞型出現。各型之間在臨診表現沒有什麼不同,但彼此均無交叉免疫性。同型各亞型之間交叉免疫程度變化幅度較大,亞型內各毒株之間也有明顯的抗原差異。病毒的這種特性,給本病的檢疫、防疫帶來很大困難。

口蹄疫病毒在病畜的水皰皮內及其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水皰發展過程中,病毒進入血流,分布到全身各種組織和體液。在發熱期血液內的病毒含量最高,退熱後在奶、尿、口涎、淚、糞便等都有一定量的病毒。口蹄疫病毒能在許多種類的細胞培養內增殖,並致細胞病變。常用的有牛舌上皮細胞、牛甲狀腺細胞、豬和羊胎腎細胞、乳倉鼠腎細胞等,其中以犢牛甲狀腺細胞量為敏感,並能產生很高的病毒滴度,因此常用於病毒分離鑒定。豬和倉鼠的傳代細胞係,如PK15、HK2、IBRS2等細胞也很敏感,常用於本病毒的增殖。培養方法有單層細胞培養和深層懸浮培養,後者適用於疫苗生產,近來應用微載體培養細胞繁殖口蹄疫病毒亦已獲成功。

口蹄疫病毒人工接種很容易使牛感染,將病料皮內接種於舌麵,可於10~12小時內出現水皰,在20~24小時內表現發熱和病毒血症,在2~4天內蹄叉出現繼發性水皰。豚鼠是常用的實驗動物,在後肢蹠部皮內接種或刺劃,常在24~48小時後接種部位形成原發性水皰,此時病毒在血液中出現,於感染後2~5天可在口腔等處出現繼發性水皰。未斷乳小鼠對本病毒非常敏感,是能查出病料中少量病毒最好的實驗動物,一般用3~5日齡(也可用7~10日齡)的乳鼠皮下或腹腔接種,經10~14小時表現呼吸急促、四肢和全身麻痹等症狀,於16~30小時內死亡。其他如犬、貓、倉鼠、大鼠、家兔、家禽和雞胚等人工接種亦可感染。口蹄疫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不怕幹燥。在自然情況下,含毒組織和汙染的飼料、飼草、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傳染性達數周甚至數月之久。病毒在-30℃~-70℃或凍幹保存可達數年;在5℃50%甘油生理鹽水中能存活1年以上。但高溫和直射陽光(紫外線)對病毒有殺滅作用。病毒對酸和堿十分敏感,因此2%~4%氫氧化鈉、3%~5%甲醛溶液、0.2%~0.5%過氧乙酸、1%強力消毒靈(主要成分為二氯異氰脲酸鈉)或5%次氯酸鈉、5%氨水等均為口蹄疫病毒良好的消毒藥。食鹽對病毒無殺滅作用,酚類、乙醇、乙醚、氯仿及一些去汙劑對病毒作用不大。肉品在10℃~12℃經24小時,或在4℃~8℃經24~48小時,由於產生乳酸,使pH值下降至5.3,能使其中病毒滅活,但骨髓、淋巴結內不易產酸,病毒能存活10小時以上。水皰液中的病毒在60℃經5~15分鍾可滅活,80%~100%很快死亡,在37℃溫箱中12~24小時即死亡。鮮牛奶中的病毒在37℃可生存12小時,18℃生存6天,酸奶中的病毒迅速死亡。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病及帶毒的動物,特別是偶蹄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在症狀出現前,病畜體開始隨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大量病毒,發病期排毒量最多,最具傳染性,在恢複期排毒量逐步減少。水皰液、水皰皮、奶、尿、唾液及糞便含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強,富於傳染性。畜產品(皮毛、肉品、奶製品)、飼料、草場、飲水和水源、交通運輸工具和飼養管理用具一旦汙染病毒,均可成為傳染源。

病愈動物的帶毒期長短不一,一般不超過2~3個月。帶毒的牛與豬同居常呈不顯性症狀,但有些豬的血液中能產生抗體。以病愈帶毒牛的咽喉、食管處的刮取物接種健康牛和豬可發生明顯的症狀。康複牛的咽喉帶毒可達24~27個月。這些病毒可藏於牛腎,從尿排出;羊可達7個月。

牧區的病羊在流行病學上的作用值得重視。由於其患病期症狀輕微,易被忽略,因此可在羊群中成為長期的傳染源。病豬的排毒量遠遠超過牛、羊,因此有人認為豬對本病的傳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從流行病學的觀點來看,綿羊是本病的“儲存器”,豬是“擴大器”,牛是“指示器”。

隱性帶毒者主要為牛、羊及野生偶蹄動物,豬不能長期帶毒。據試驗,非洲野生水牛群體帶毒期可長達24年,個體牛可帶毒5年。研究表明,口蹄疫病毒在有抗體存在時,可引起病毒演化,造成病毒持續性感染。持續感染病毒在感染動物體內局部(牛食管/咽部和軟齶背部上皮細胞、奶牛乳腺、羊扁桃體上皮)可長期存活。口蹄疫病毒持續帶毒的毒力較低,與流行期病毒的性質有所不同。持續感染帶毒者在一定條件下可成為傳染源,如各種應激因素使帶毒者免疫力降低,或由於病毒變異增強了毒力等。

2.傳播途徑當病畜和健康畜在一個廄舍或牧群相處時,病毒常借助直接接觸方式傳遞。這種傳遞方式在牧區大群放牧、牲畜集中飼養的情況下較為多見。通過各種媒介物間接接觸傳遞也富有實際意義,消化道是最常見的感染門戶,或經損傷的黏膜和皮膚感染。近年來證明呼吸道感染更易發生,通過呼吸道人工感染病毒量僅為口服1/1萬~1/10萬,並證實家畜在自然感染後不久,病毒就能隨分泌物和呼出的氣體排出,認為病毒不僅在消化道繁殖,更常在呼吸道黏膜繁殖。

3.易感性多種動物對本病易感,但偶蹄動物的易感性最高,人被感染的報道不多。家畜中以牛易感(奶牛、犛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豬,再次為綿羊、山羊和駱駝。仔豬和犢牛不但易感而且病死率也高。野生動物中黃羊、鹿、麝和野豬也可感染發病;長頸鹿、扁角鹿、野牛等都易感。性別與易感性無影響,但幼齡動物較老齡者易感性高。

近年來研究證明,空氣也是口蹄疫的重要傳播媒介。病毒能隨風傳播到10~60km以外的地方,如大氣穩定、氣溫低、濕度高、病毒毒力強,本病常可發生遠距離氣源性傳播。

口蹄疫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傳染病,流行迅速,如燎原之火。在草原牧區,口蹄疫多呈現大流行的趨勢。疫情一旦發生,可隨牲畜的移動,如放牧、轉移牧地、畜力運輸等迅速大麵積蔓延。家畜普遍發病,經過一定時期後疫情才逐漸平息。口蹄疫的傳播可呈跳躍式傳播流行,即在遠離原發點的地區也能暴發,或從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地區或國家,多係輸入帶毒產品和家畜所致。本病的發生沒有嚴格的季節性,但其流行卻有明顯的季節規律。往往在不同地區,口蹄疫於不同季節流行。有的國家和地區以春、秋兩季為主,一般冬、春季較易發生大流行,夏季減緩或平息。但在大群飼養的豬舍,本病並無明顯的季節性。

易感動物衛生條件和營養狀況也能影響流行經過,畜群的免疫狀態則對流行情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由於曾患過病的被新成長的後裔所代替,在數年之後又形成一個有易感性的畜群,從而構成一次新流行的先決條件,據大量資料統計和觀察,口蹄疫的暴發流行有周期性特點,每隔1~2年或3~5年就流行一次。

三、發病機製

病毒侵入機體後,首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細胞內生長繁殖,引起漿液性滲出物而形成原發性水皰(第一期水皰),通常不易發現。1~3天後病毒進入血液引起體溫升高和全身症狀,病毒隨血液到達所好發的部位,如口腔黏膜和蹄部、乳房皮膚的表層組織繼續繁殖,形成繼發性水皰(第二期水皰),隨著水皰的發展、融合而破裂時,體溫即下降至正常,病毒從血液中逐漸減少至消失,此時病畜即進入恢複期,多數病例逐漸好轉。有的病例,特別是吃奶的幼畜,當血液感染時,病毒產生的毒素危害心肌,致使心髒變性、壞死而出現灰白色或淡灰色的斑點、條紋,多以急性心肌炎而致死亡。心包膜有彌散性及點狀出血,心肌鬆軟,心肌切麵有灰白色或淡黃色斑點或條紋,好似老虎皮上的斑紋,故稱“虎斑心”。

四、臨床症狀

由於易感性、病毒的數量和毒力以及感染門戶不同,潛伏期的長短和病狀也不完全一致。

1.人人的病例比較少見,隻有在大量感染的情況下才發生本病。潛伏期2~18天,一般為3~8天常突然發病,體溫升高,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精神不振。2~3天後,口腔幹燥和有灼熱感,唇、齒齦、舌麵、舌根及咽喉部發生水皰。皮膚上的水皰多見於指尖、指甲基部,有時也見於手掌、足趾、鼻翼和麵部。水皰破裂後形成薄痂或潰瘍,但多逐漸愈合。有的病人有咽喉痛、吞咽困難、腹瀉、虛弱等症狀。一般病程約1周,預後良好。重症者可並發胃腸炎、神經炎和心肌炎等。

2.牛潛伏期為1~4天,最長可達1周左右。病牛體溫升高達40℃~41℃,精神萎頓,食欲減退,閉口,流涎,開口時有吸吮聲,1~2天後,在唇內麵、齒齦、舌麵和頰部黏膜發生蠶豆至核桃大的水皰,口溫高,此時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狀,常常掛滿嘴邊,采食反芻完全停止。水皰約經一晝夜破裂形成淺表的紅色糜爛,水皰破裂後,體溫降至正常,糜爛逐漸愈合,全身症狀逐漸好轉。如有細菌感染,糜爛加深,發生潰瘍,愈合後形成瘢痕。有時並發纖維蛋白性壞死性口膜炎和咽炎、胃腸炎。有時在鼻咽部形成水皰,引起呼吸障礙和咳嗽。乳房上的病變多見於純種牛,黃牛較少發生。本病一般預後良好,約經1周即可痊愈。如果蹄部出現病變時,則病期可延至2~3周或更久,病死率很低,一般不超過1%~3%。但在某些情況下,當水皰逐漸消失,病牛趨向恢複時,病情卻突然惡化,病牛全身虛弱,肌肉發抖,特別是心跳加快,節律失調,反芻停止,食欲廢絕,行走搖擺,站立不穩,常因心髒停搏而突然倒地死亡。這種病型稱為惡性口蹄疫,病死率高達20%~50%,主要是由於病毒侵害心肌所致。

哺乳犢牛患病時,水皰症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出血性腸炎和心肌麻痹,病死率很高。病愈牛可獲得1年左右的免疫力。

3.羊潛伏期1周左右,病狀與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較牛低。山羊多見於口腔,呈彌漫性口膜炎,水皰發生於硬齶和舌麵,羔羊有時有出血性胃腸炎,常因心肌炎而死亡。

4.豬潛伏期1~2天,病豬以蹄部水皰為主要特征,病初體溫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減少或廢絕。口黏膜(包括舌、唇、齒齦、咽)形成小水皰或糜爛。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出現局部發紅,微熱、敏感等症狀,不久逐漸形成米粒或蠶豆大的水皰,水皰破裂後表麵出血,形成糜爛,如無細菌感染,1周左右痊愈。如繼發感染,嚴重者影響蹄葉、蹄殼脫落。患肢不能著地,常臥地不起,病豬鼻鏡、乳房也常見到爛斑,尤其是哺乳母豬,乳頭上的皮膚病灶較為常見,但也發於鼻麵上,其他部位的皮膚如陰唇及睾丸上的病變少見。還可常見跛行、流產、乳房炎及慢性蹄變形。吃奶仔豬的口蹄疫通常呈急性胃腸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達60%~80%。病程稍長者,亦可見到口腔(齒齦、唇、舌等)及鼻麵上有水皰和糜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