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毒在外界環境中存活能力較差,隻要消毒措施得當,養禽生產實踐中常用的消毒藥,如含氯消毒藥、醛類、酚類、氧化劑、堿類等均能殺死環境中的病毒。第四節流行性乙型腦炎
本病又稱日本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流行性乙型腦炎(epidemicencephalitisB)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在人和馬呈現腦炎症狀,豬表現為流產、死胎和睾丸炎,其他家畜和家禽大多呈隱性感染。傳播媒介為蚊蟲,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人的乙型腦炎最先發現於日本,從1871年開始,每年夏、秋季節都有發生。本病分布很廣,主要存在亞洲地區各國,我國由於推行兒童計劃免疫,近十多年來發病率大幅下降,內地31個省(市、區)中除青海省外均有病例報告,發病率較高的有貴州、重慶、陝西、四川和河南省。由於本病疫區範圍較大,人獸共患,危害嚴重,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需要重點控製的傳染病。
一、病原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屬於黃病毒科黃病毒屬。病毒粒子呈球形,20麵體對稱,為單股RNA,核心為RNA包以脂蛋白囊膜,外層為含糖蛋白的纖突。外層纖突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鵝、鴿、綿羊和雛雞的紅細胞,但不同毒株的血凝滴度有明顯差異。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不強,在-20℃可保存1年,但毒性降低,在50%甘油生理鹽水中於4℃可存活6個月。病毒在pH7以下或pH10以上活性迅速下降,常用消毒藥都有良好的滅活作用。本病毒適宜在雞胚卵黃囊內繁殖,也能在雞胚成纖維細胞、倉鼠腎細胞、豬腎細胞、牛胚腎細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傳代細胞中增殖,並產生細胞病變和形成蝕斑。
病毒在感染動物血液內存留時間很短,主要存在中樞神經係統及腫脹的睾丸內。流行地區的吸血昆蟲,特別是庫蚊屬和伊蚊屬體內常能分離出病毒。小鼠是最常用來分離和繁殖病毒的實驗動物,各種年齡的小鼠都有易感性,但以1~3日齡鼠最易感。小鼠腦內接種後2~4天發病,表現離巢,被毛無光澤,並於1~2天內死亡,3~4周齡小鼠經腦接種病料後4~10天亦可發病。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本病為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多種動物和人感染後都可成為本病的傳染源。經檢查發現,在本病流行地區,畜禽的隱性感染率均很高,國內很多地區的豬、馬、牛等的血清抗體陽性率在90%以上,特別是豬的感染最為普遍。豬感染後出現病毒血症的時間較長,血中的病毒含量較高,媒介蚊又嗜其血,而且豬的飼養數量大,更新快,容易形成豬—蚊—豬等的循環,擴大病毒的傳播,所以豬是本病毒的主要增殖宿主和傳染源。其他溫血動物雖能感染本病毒,但隨著血中抗體的產生,病毒很快從血中消失,作為傳染源的較少。
2.傳播途徑本病主要通過帶病毒的節肢動物(主要是蚊子)的叮咬而傳播。已知庫蚊、伊蚊、按蚊屬中的不少蚊種以及庫蠓等均能傳播本病,其中尤以三帶喙庫蚊為本病主要媒介,病毒在三帶喙庫蚊體內可迅速增至5萬~10萬倍,10~12天即可傳播病毒。感染乙腦病毒的蚊蟲可終身帶毒,病毒在其體內(或卵內)繁殖和越冬,成為次年的傳染源。某些帶毒的野鳥也可傳播本病。
3.易感性本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本病在荒野地區的野生溫血動物間流行,人畜進入後才成為疾病鏈中的成員。人、多種畜禽(如馬、豬、牛、羊、犬、貓、雞、鴨等)和多種野鳥對乙腦均有易感性,其中以馬最易感,尤其是當年幼駒發病多,人次之,人的病例多見於10歲以下的兒童,尤以3~6歲發病率最高。
在熱帶地區,本病全年均可發生;在亞熱帶和溫帶地區本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在夏季至初秋的7~9月份流行,這與蚊的生態學有密切關係。
三、臨床症狀
(一)人流行性乙型腦炎
人感染後絕大多數不呈現症狀,稱之為隱性感染;少數出現臨床症狀,甚至死亡。本病潛伏期一般為10~14天。病人大多數為兒童,絕大多數病人出現在8月份,其次是9月和7月。多突然發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熱、頭疼、昏迷、嗜睡、煩躁、譫妄、嘔吐以及驚厥等。主要神經體征為頸強直、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腱反射減弱或亢進。臨床上常分為輕症型和重症型(又分為腦型及腦脊髓型),重症常發生呼吸衰竭而死亡。一般在體溫正常後,多數病人的腦係症狀及體征亦同時消失。治愈後少部分人可能留有失語、四肢軟弱、精神錯亂、癡呆等後遺症。
(二)動物流行性乙型腦炎
1.豬人工感染潛伏期一般為3~4天。常突然發病,體溫升高達40℃~41℃,呈稽留熱,精神沉鬱、嗜睡,食欲減退,飲欲增加,糞便幹燥呈球狀,表麵常附有灰白色黏液,尿呈深黃色。有的豬後肢輕度麻痹,步態不穩,也有後肢關節腫脹感痛而跛行。個別表現明顯神經症狀,視力障礙,擺頭,亂衝亂撞,後肢麻痹,最後倒地不起而死亡。妊娠母豬常突然發生流產,流產前除有輕度減食或發熱外,常不被人們注意。流產多在妊娠後期發生,流產後症狀減輕,體溫、食欲恢複正常。少數母豬流產後從陰道流出紅褐色乃至灰褐色黏液,胎衣不下。母豬流產後對繼續繁殖無影響。流產胎兒多為死胎或木乃伊胎,或瀕於死亡。部分存活仔豬雖然外表正常,但衰弱不能站立,不會吮乳;有的則出現神經症狀,全身痙攣,倒地不起,1~3天死亡。感染的仔豬哺乳期生長良莠不齊,同一窩仔豬有很大差別。公豬除有上述一般症狀外,突出表現是發熱後發生睾丸炎,一側或兩側睾丸明顯腫大,較正常睾丸大半倍到一倍,具有診斷意義,但須與布氏杆菌病相鑒別。患睾陰囊皺褶消失,溫熱、有痛覺。白豬陰囊皮膚發紅,2~3天後腫脹消退或恢複正常,或者變小、變硬,喪失製造精子功能。如為一側萎縮,尚有配種能力。
2.馬潛伏期為1~2周。病初體溫短期升高,可見黏膜潮紅或輕度黃染,精神不振,頭下垂,駐立於暗處,常打嗬欠,食欲減退,腸鳴音稀少,糞球幹小。部分病馬經1~2天體溫恢複正常,食欲增加並逐漸康複。有些病馬由於病毒侵害腦和脊髓而出現明顯的神經症狀,表現沉鬱、興奮或麻痹,視力和聽力減退或消失,針刺反應減弱,常有陣發性抽搐。有的病馬以沉鬱為主,表現呆立不動,低頭垂耳,眼半開半閉,常出現異常姿勢,後期臥地昏迷。有的病馬以興奮為主,表現狂暴不安,亂衝亂撞,攀越飼槽,後期因過度疲憊,倒地不起,終因麻痹衰竭而死。一般病馬多為沉鬱和興奮症狀交替出現,還有的病馬主要表現後軀的不全麻痹症狀,步行搖擺,容易跌倒,甚至不能站立。病馬多數預後不良,治愈馬常遺留弱視、舌唇麻痹、精神遲鈍等後遺症。
3.牛、羊多呈隱性感染,自然發病者極為少見。牛感染發病後主要有發熱和神經症狀。發熱時,食欲廢絕,呻吟、磨牙、痙攣、轉圈以及四肢強直和昏睡。急性者經1~2天,慢性者10天左右可能死亡。山羊病初發熱,從頭部、頸部、軀幹和四肢漸次出現麻痹症狀,視力、聽力減弱或消失,唇麻痹、流涎、咬肌痙攣、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四肢關節伸屈困難,步樣蹣跚或後軀麻痹,臥地不起,約經5天死亡。
4.鹿突然發病,病初體溫升高,食欲減退,不安尖叫。有的倒地不能站立,頭歪向一側,磨牙,眼球和局部肌肉震顫,四肢劃動。有的病鹿初見運動障礙,行走搖擺,頭頂飼槽或牆壁,造成多處擦傷,最後倒地死亡。一般多為興奮、沉鬱及後軀麻痹混合發生,甚者未見任何症狀而突然死亡。
四、病理變化
(一)人流行性乙型腦炎
當人體被帶病毒的蚊蟲叮咬後,病毒經血液循環突破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係統,並在神經細胞內複製增殖,導致大腦及脊髓等中樞神經係統廣泛病變,主要病變位於腦部,一般以間腦、中腦等處病變為著。肉眼觀察可見軟腦膜大小血管高度擴張與充血,腦的切麵上可見灰質與白質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腫,有時見粟粒或米粒大小的軟化壞死灶。鏡檢可見腦內血管擴張、充血,小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壞死、脫落。血管周圍環狀出血,重者有小動脈血栓形成及纖維蛋白沉著。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可形成“血管套”。神經細胞變性,胞核溶解,細胞質虎斑消失,重者呈大小不等點、片狀神經細胞溶解壞死,形成軟化灶。壞死細胞周圍常有小膠質細胞圍繞,並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形成噬神經細胞現象。腦實質腫脹,軟化灶形成後可發生鈣化或形成空洞。小膠質細胞增生,呈彌漫性或灶性分存在血管旁或壞死崩解的神經細胞附近。由於以上病變的程度及分布各不相同,故在臨床上神經症狀表現極不一致。
(二)動物流行性乙型腦炎
1.馬肉眼病變不明顯。腦脊髓液增多,腦膜和腦實質充血、出血、水腫,肺水腫,肝、腎濁腫,心內、外膜出血,胃腸有急性卡他性炎症。腦組織學檢查,可見非化膿性腦炎變化。
2.豬肉眼病變主要在腦、脊髓、睾丸和子宮。腦的病變與馬相似。腫脹的睾丸實質充血、出血,有壞死灶。流產胎兒常見腦水腫,腹水增多,皮下有血樣浸潤,胎兒大小不等,有的呈木乃伊化。
3.牛、羊、鹿腦組織檢查,均有非化膿性腦炎變化。
五、診斷
1.綜合診斷本病有嚴格的季節性,呈散在性發生,多發生於幼齡動物和10歲以下的兒童,有的急性起病,表現為發熱、頭痛、噴射性嘔吐、嗜睡,伴有腦膜刺激症狀;有的急性起病,發熱2~3天後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如昏迷、驚厥、抽搐、肢體痙攣性麻痹等中樞神經係統,或發展至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
腦脊液檢查:壓力增高,呈非化膿性炎症改變,外觀清亮,蛋白輕度增高,糖與氯化物正常,早期白細胞總數增多,多核細胞為主,後期單核細胞為主,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懷孕母豬可發生流產,公豬發生睾丸炎。死後取大腦皮質、丘腦和海馬角進行組織學檢查,發現為非化膿性腦炎,可作為診斷的依據。
2.病毒分離在本病流行初期,可采取瀕死期腦組織或發熱期血液,立即進行雞胚卵黃囊接種或1~5日齡乳鼠腦內接種,可分離到病毒,但分離率不高。
3.血清學診斷在本病的血清學診斷中,血凝抑製試驗、中和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是常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用於疾病回顧性診斷或流行病學調查。機體感染本病毒後,特異性IgM抗體於病後3~4天即可產生,2周達高峰,確定單份血清中的IgM抗體,可以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但由於抗體在病的初期效價較低,且隱性感染或免疫接種過的人、畜血清中都可出現抗體,故診斷時常以雙份血清抗體效價升高4倍以上作為診斷標準。
六、防控與治療
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應從免疫接種、消滅傳播媒介和宿主動物的管理三個方麵采取措施。
1.免疫接種10歲以下兒童應按時接種乙型腦炎疫苗。患乙腦恢複後的人和動物可獲得較長時間的免疫力。為了提高畜群的免疫力,亦可接種乙腦疫苗。馬屬動物和豬使用我國研製選育的倉鼠腎細胞培養的弱毒活疫苗安全有效。預防注射應在當地流行開始前1個月內完成。用乙腦疫苗給馬、豬進行預防注射,不但可預防流行,還可降低本動物的帶毒率,既可控製本病的傳染源,也為控製人群中乙腦的流行發揮作用。
2.防控傳播媒介這是預防和控製乙腦流行的根本措施。以滅蚊、防蚊為主,尤其是三帶喙庫蚊。該蚊是我國和東南亞國家重要的傳播媒介和病毒儲存宿主,應根據其生活規律和自然條件,采取有效殺滅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帶喙庫蚊以成蟲越冬,越冬後活動時間較其他蚊類晚,主要產卵和孳生地是水田或積聚淺水的地方,此時數量少,孳生範圍小,較易控製和消滅。選用有效殺蟲劑(如毒死蜱、雙硫磷等)進行超低容量噴灑,對豬舍、馬柵、羊圈等飼養家畜的地方,應定期進行噴藥滅蚊。對貴重種動物畜舍必要時應加防蚊設備。
3.加強宿主動物的管理應重點管理好沒有經過夏秋季節的幼齡動物和從非疫區引進的動物。這類動物大多沒有感染過乙腦,一旦感染則容易產生病毒血症,成為傳染源。尤其是豬,飼養期短,豬群更新快,應在乙腦流行前完成其疫苗接種,並在流行期間杜絕蚊蟲叮咬。
本病無特效療法,可采取積極對症支持和綜合治療,要認真把好高熱關、驚厥關和呼吸衰竭關。病馬在早期采取降低顱內壓,調整大腦功能,解毒為主的綜合性治療措施,同時加強護理可收到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