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動物狂犬病
本病可分為兩型,即狂暴型和麻痹型。
1.犬潛伏期為10天至2個月,有時更久。狂暴型的可分為3期: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痹期。
(1)前驅期:此期為0.5~2天。病犬精神沉鬱,常躲在暗處,不願和人接近或不聽呼喚,強迫牽引則咬畜主,性情與平時不大相同。病犬食欲反常,喜吃異物,喉頭輕度麻痹,吞咽時頸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功能亢進,輕度刺激即易興奮,有時望空撲咬,性欲亢進,嗅舐本身或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逐漸增多,後軀軟弱。
(2)興奮期:此期為2~4天。病犬高度興奮,表現狂暴並常攻擊人畜。此時狂暴的發作往往與沉鬱交替出現。病犬疲勞臥地不動,但不久又立起,表現一種特殊的斜視和惶恐表情,當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時,又出現一次新的發作,狂亂攻擊,自咬四肢、尾及陰部等。病犬常在野外遊蕩到很遠的地方,且多半不歸,到處咬傷人畜。隨著病程發展,陷於意識障礙,反射紊亂,狂咬,顯著消瘦,吠聲嘶啞,眼球凹陷,散瞳或縮瞳,下頷麻痹,流涎和夾尾等。
(3)麻痹期:為1~2天。麻痹症狀急速發展,下頷下垂,舌脫出口外,流涎顯著,不久後軀及四肢麻痹,臥地不起,最後因呼吸中樞麻痹或衰竭而死。
整個病程為1周左右,少數可延長到10天。麻痹型病犬以麻痹症狀為主,興奮期很短或無。麻痹始見於頭頸部肌肉,病犬表現吞咽困難,使主人疑為正在吞咽骨頭,因此主人常試圖加以幫助,結果遭致咬傷。隨後發生四肢麻痹,進而全身麻痹而死亡。一般從表現症狀起,病程不過5~6天。
2.貓一般表現為狂暴型,症狀與犬相似,但病程較短,出現症狀後2~4天死亡。在疾病發作時常攻擊其他貓、動物和人,因與人接觸多,且行動迅速,常從暗處忽然跳出,咬傷人的頭頸部,因此貓得病後可能比犬更為危險。
3.牛病初見精神沉鬱,反芻、食欲降低,不久表現起臥不安,前肢搔地,有陣發性興奮和衝擊動作,如試圖掙脫繩索,衝撞牆壁,躍踏飼槽,磨牙,性欲亢進,流涎等,一般少有攻擊人畜現象。當興奮發作後,往往有短暫停歇,以後再次發作,並逐漸出現麻痹症狀,如吞咽麻痹、伸頸、流涎、臌氣、裏急後重等。最後倒地不起,衰竭而死。
4.馬、驢病初常見咬傷局部奇癢,以致摩擦出血,性欲亢進。興奮時亦衝擊其他動物或人,有時將自體咬傷,吞食異物等,最後發生麻痹,流涎,不能飲食,衰竭而死。
5.羊狂犬病例少見。症狀與牛相似,多無興奮症狀或興奮期較短。表現為起臥不安,性欲亢進,並有攻擊動物的現象。常舐咬傷口,使之經久不愈,末期發生麻痹而死。
6.豬可見興奮不安,橫衝直撞,叫聲嘶啞、流涎,反複用鼻掘地麵,攻擊人畜。在發作間歇期間,常鑽入墊草中,稍有聲響即一躍而起,無目的地亂跑,最後發生麻痹症狀,經2~4天死亡。
7.鹿常突然發病,病鹿離群,發呆或驚恐,發出怪叫,驚散鹿群,衝撞牆壁,對人有攻擊行為;啃咬自身軀體或其他鹿隻,頭頂飼槽或牆壁,發生多處擦傷。有的病鹿出現漸進性運動失調,一肢或兩後肢運動障礙,有時跌倒,進而截癱,後期倒地不起,角弓反張,咬牙吐沫,眼球震顫,四肢劃動,全身大汗,尿淋漓,常於1~2天後死亡。
8.野生動物其自然感染見於大多數犬科動物和其他哺乳動物。潛伏期差異很大,很少短於10天或長於6個月的。人工感染的狐、臭鼬和浣熊的症狀與犬的症狀相似,絕大多數表現為狂暴型,也有少數表現為麻痹型。狐的病程持續2~4天,而臭鼬的病程可達4~9天。
本病的臨床診斷比較困難。如果患病動物出現典型病狀,即各個病期的臨床表現非常明顯,出現腦炎的症狀,結合病史則可以作出初步診斷。但因患狂犬病的病犬早在出現症狀前1~2周內即已從唾液中排出病毒,所以當動物或人被可疑病犬咬傷後,應將可疑病犬拘禁觀察或撲殺,進行實驗室診斷,以便對被咬傷的人或動物進行必要的處理,否則將延誤時間,影響療效。
五、診斷技術
(一)檢查材料
1.病理材料的采集狂犬病初期采集病理材料時,可用棉拭壓舌下取唾液、鼻、咽分泌物,也可取脊髓液或血液。剖檢病犬,取大小腦、延腦、腦橋等,最好取其海馬回,各切1cm2小塊,置於滅菌容器內,在冷藏條件下運送至實驗室。頜下腺是分離病毒的最好組織,往往比腦中含毒量更多。其他如腮腺、淚腺、肺、腎、胰和肌肉中亦可查到病毒。
2.病理材料保存病理材料采集後應及時保存於4℃環境下,並在24小時內進行檢查。如需長期保存的,可製成20%懸液,吸其1mL於安瓿中在-60℃保存。長途運送時,則應加幹冰或在液氮中保存,如無此冷凝劑,則加冰塊保存於冰壺中迅速送檢。做組織切片的標本僅能保存於4℃中,不能冰凍。若送檢動物屍體或頭部,應以0.001%苯紮溴胺或70%乙醇浸濕皮膚,置於不透水金屬容器內,周圍加冷凝劑,套入大容器內送檢。
顯微鏡檢查用的材料可取頜下腺或腦組織,置於塑料或金屬容器內,以防破碎。取腦組織時用骨鋸和剪刀,工作人員要戴手套、麵罩,做好個人防護。但保存於50%甘油磷酸鹽緩衝液中的病理材料,不適用作內基小體檢查,可作免疫熒光檢查及病毒分離用。
(二)病原學檢查
1.直接染色檢查
(1)內基小體檢查:切取海馬回,置吸水紙上,切麵向上,用載玻片輕壓切麵,製成壓印標本,室溫自然幹燥後染色鏡檢。檢查有無特異物質,包括包涵體,即內基小體。
染色液的配製:可於4%堿性伊紅飽和無水甲醇溶液3.5mL中,加入2%亞甲藍飽和無水甲醇溶液15mL,再加無水甲醇(不含丙酮)35mL即成。
染色時,在已固定的標本上滴加染色液數滴,經8~10秒鍾後用流水衝洗,待幹後鏡檢。
內基小體位於神經細胞胞漿內,直徑3~20μm,呈梭形、圓形或橢圓形,呈嗜酸性著染(鮮紅色),但在其中常可見到嗜堿性(藍色)小顆粒。神經細胞染成藍色,間質呈粉紅色,紅細胞呈橘紅色。如果檢查小鼠腦內的包涵體,必須注意與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胞漿內包涵體相區別,後者大小均勻,不像內基小體那樣大小懸殊。檢查犬腦時應注意與犬瘟熱病毒引起的包涵體區別。
檢出內基小體,即可診斷為狂犬病。但必須指出,並非所有發病動物腦內都能找到包涵體,大腦的陽性檢出率為70%~90%,人腦約70%。
(2)免疫熒光檢查:如上製備壓片2張,待幹後,於-20℃以丙酮固定4小時後應用。高免血清是用“固定毒”多次接種家兔、豚鼠或綿羊而製備的。按常法提取IgG,並標記熒光素,以已知陰性、陽性標本鑒定特異性,並測定最適宜稀釋度後應用。
病理材料檢查通常按阻斷對比法進行,即取3~5倍濃度的工作價熒光抗體,分裝於2支小試管內,分別等量加入正常鼠腦懸液及狂犬病毒感染鼠腦懸液。37℃30分鍾,用pH7.2磷酸鹽緩衝液(PBS)泡洗10分鍾,然後用緩衝甘油封載後鏡檢。如果以正常鼠腦懸液吸收的熒光抗體染色的壓印片呈特異性熒光(胞漿內黃綠色的熒光顆粒或熒光斑塊),而以感染鼠腦吸收的熒光抗體染色的壓印片不出現特異性熒光染色,即可確診為狂犬病。
2.病毒分離取腦或唾液腺等材料用緩衝鹽水或含10%滅活豚鼠的生理鹽水研磨成10%乳劑,腦內接種5~7日齡乳鼠,每隻注射0.03mL,每份標本接種4~6隻乳鼠。唾液或脊髓液則在離心沉澱和以抗生素處理後,作直接接種用。乳鼠在接種後繼續由母鼠同窩哺養,3~4天後如發現哺乳力減弱、痙攣、麻痹死亡,即可取腦檢查包涵體,並製成抗原,作病毒鑒定。如經7天仍不發病,可殺死其中2隻,剖取鼠腦做成懸液,如上傳代。如第2代仍不發病,可再傳代。連續盲傳3代,總計觀察4周而仍不發病者,作陰性結果報告。
也可應用3周齡以內的幼鼠,如上做腦內接種,每隻0.03mL。這種日齡的小鼠通常在接種後15天內發病,主要症狀為肌肉震顫,運動失調、麻痹,最後死亡。
如有條件,可同時接種倉鼠腎原代或繼代細胞或BHK21細胞等。
3.病原體鑒定新分離的病毒可用電子顯微鏡直接檢查,或者應用抗狂犬病特異免疫血清進行中和試驗,或血凝抑製試驗加以鑒定。
(三)血清學檢查
它可用於病毒鑒定,狂犬病疫苗效果檢查以及病人診斷等。常用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製試驗和間接熒光抗體試驗以及交叉保護試驗等。其方法與常規的血清學方法相同,但血凝抑製試驗的抗原製備法和交叉保護試驗方法與常規的方法有所不同。近年來已有應用酶標抗體染色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狂犬病病毒抗原和抗體的報道。朱家鴻等(1984)報道用辣根過氧化酶標記葡萄球菌A蛋白(簡稱HRPSPA)作為第2抗體的間接免疫酶法,測定狂犬病毒的抗原和抗體,並與國內迄今所用的小鼠LD50(MI)和小鼠中和試驗(MNT)等作比較。結果證明此種方法特異、快速、簡便,其敏感性高於小鼠接種法和間接免疫熒光法,是一種值得推薦的診斷方法。蔡錦霞等(1985)報道C6/36白紋伊蚊細胞能被狂犬病病毒不同毒株感染,蚊細胞接種病毒4~8小時後,用HRPSPA即可檢出病毒抗原,24小時大部分細胞呈陽性,4~5天病毒量達高峰。利用C6/36細胞係與HRPSPA結合,可以快速、準確地檢出狂犬病毒。第1抗體為人、兔、犬、小鼠的抗狂犬病毒血清,HRPSPA法均呈陽性,馬血清與之不能結合,呈陰性。本法還可用於檢測疫苗免疫後人血清的抗體效價,其結果與小鼠中和抗體效價基本平行。此法有可能代替中和試驗。
以上各種實驗室診斷的方法中,過去認為檢出內基小體有很大的診斷意義,即可報告為陽性結果。現在認為病犬腦內檢出內基小體僅能認為有狂犬病的可能。許多其他病毒感染犬、貓、臭鼬及小鼠等動物後,亦可產生類似內基小體的包涵體,所以病畜腦組織內找到這種小體還不能確診為狂犬病,而且這種小體的檢出率不高,一般為30%,最高可達67%,因此認為內基小體的檢查不是最好的診斷方法。
狂犬病動物腦組織用熒光抗體檢查法檢查,陽性檢出率非常高,可達95%,檢出時可報告為陽性結果。這是一種既快速又準確的診斷方法,但一定要有準確的對照組(包括陽性和陰性對照)。有時因病理材料中病毒量少,或病毒被抗體滅活,或病理材料不適當地暴露於高溫中,使其病毒死滅,因此用小鼠接種法分離不到病毒。但此種病理材料仍有抗原存在,用熒光抗體法可以檢出狂犬病抗原。近來還發現有致病性低的狂犬病病毒株,不能使小鼠發病,但用熒光抗體法仍可檢出其中的抗原。總之,一般認為熒光抗體法是狂犬病的一種較好的診斷方法。
病毒分離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但所需時間較久。如初生乳鼠接種後發病,腦內又發現有內基小體,或用熒光抗體檢查為陽性,則可報告為陽性結果。
近年單克隆抗體技術已用於狂犬病的診斷,且特別適用於區別狂犬病病毒與該病毒屬的其他相關病毒。
六、防控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其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控製和消滅傳染源,二是當人受到狂犬病動物咬傷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發病。
(一)控製與消滅傳染源
犬是人類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因此對犬類狂犬病的控製包括對家犬進行大規模免疫接種和撲殺、銷毀野犬,是預防人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世界上很多控製和消滅了人狂犬病國家的經驗已證實了這一點。
在流行區給家犬和家貓進行疫苗普種是最基本的措施。我國廣大農村普遍養有犬、貓,不可能也不應該全麵禁養,因此必須組織有關部門加強獸用狂犬病疫苗的研製和生產,以實現對犬、貓的疫苗普種。
在城市對準許飼養的犬、貓,應規定登記注冊並帶牌,從外地運進城市飼養的犬、貓應施行檢疫,並均需注射疫苗。
為了迅速減少易感動物群體的數量,除對家犬、家貓免疫接種外,還應肅清無主野犬,捕殺野生動物,特別是狼及狐。在野生動物密度較高的地區,還應組織群眾狩獵,以適當降低野生動物密度,減少狂犬病流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