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防治狂犬病的知識,提高對狂犬病的認識、鑒別能力。如果家犬外出數日,歸時神態失常或卷伏陰暗處,必須引起注意。鄰近地區若已發現瘋犬或狂犬病人,則本地區的犬、貓必須嚴加管製或撲殺。對患狂犬病死亡的動物一般不應剖檢,更不允許剝皮食用,以免狂犬病毒經破損的皮膚黏膜使人感染,而應將病屍焚化或深埋。如因檢驗診斷需要剖檢屍體時,必須做好個人防護和消毒工作。
(二)咬傷後防止發病的措施
人被可疑動物咬仿後,應立即采取積極措施防止發病,其中包括及時而科學地處理傷口,個人的免疫接種以及對咬人動物的處理。
傷口的局部處理是極為重要的,目前認為緊急處理傷口以清除含有狂犬病毒的唾液是關鍵性步驟。局部處理在咬傷後應盡早(盡可能在幾分鍾內)進行,其效果才會最好,但數小時後至傷口愈合前處理亦不應疏忽,即傷口應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交替衝洗15分鍾以上,再用乙醇或碘酊消毒,尤其是穿通傷口,應將導管插入傷口內接上注射器灌輸液體衝洗,如引起劇痛可予局部麻醉。局部清洗後,還應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人源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H)圍繞傷口局部做浸潤注射,局部傷口不應過早縫合,然後注射狂犬病疫苗。除被咬傷外,凡被可疑狂犬病動物吮舔過的皮膚、黏膜及抓傷、擦傷者也均應接種疫苗。凡咬傷有出血者,在接種疫苗的同時應注射免疫血清。因免疫血清能中和遊離病毒,填補自動抗體尚未產生的時間空白而提高療效。對確定為健康動物咬傷者,一般認為不必注射疫苗。但目前看來,由於健康動物帶毒的事實存在,以及組織培養疫苗的反應輕,注射針次少,因此被健康動物咬傷後,特別是在狂犬病流行地區注射疫苗仍有必要。
目前我國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是全程為5針,於0、第3、第7、第14、第30天各注射1針,與免疫球蛋白聯合應用時注射方案相同。疫苗的最小抗原滴度為2.5IU。
(三)提高免疫力
本病免疫接種對象為受高度感染威脅的人員,如獸醫、實驗室檢驗人員、飼養員和野外工作人員等。目前即使在本病流行地區也不推薦采用大規模集體免疫接種的辦法,因為還沒有一種疫苗是完全無害的。
抗狂犬病免疫血清與狂犬病疫苗的聯合應用,是預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特別適用於嚴重咬傷者或傷口靠近頭部者。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有異源性和同源性兩種。前者為提純與濃縮的馬免疫血清,一般效果是滿意的,但有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的缺點,在注射之前須進行過敏試驗,陰性者可立即注射,陽性者則需進行脫敏處理後方可注射血清;後者為人源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H),一般不致發生過敏反應,但價格較貴。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應在咬傷後盡可能及早(48小時內)注射為好,以便盡快中和侵入體內的病毒,但傷後7天內仍可使用。免疫血清的劑量按體重計算:馬免疫血清40IU/kg,人源免疫球蛋白20IU/kg,1次注射完。
第二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influenza),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主要特征為傳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人臨床上有急起高熱、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輕度呼吸道症狀,病程短,有自限性,中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髒病病人易並發肺炎。哺乳動物以發熱和伴有急性呼吸道症狀為特征;禽類則可有急性敗血症、呼吸道感染以至隱性經過等多種臨診表現。
一、病原
流感病毒可分為甲、乙、丙3型,分別屬於正黏病毒科下設的甲型流感病毒屬、乙型流感病毒屬和丙型流感病毒屬。3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生化和生物學特征。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粒子呈多形性,也有呈絲狀者,含有由8個節段組成的單股RNA。
核衣殼呈螺旋對稱,外有囊膜,囊膜上有呈輻射狀密集排列的兩種穗狀突起物(纖突),一種是血凝素(HA),可使病毒吸附於易感細胞的表麵受體上,誘導病毒囊膜和細胞膜的融合;另一種是神經氨酸酶(NA),可水解細胞表麵受體特異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基神經氨酸,當病毒成熟時,NA可以移去細胞膜出芽點上的神經氨酸。HA和NA都是糖蛋白。甲、乙兩型病毒均有內部抗原和表麵抗原。內部抗原為核蛋白(NP)和基質蛋白(M1),很穩定,具有種特異性,用血清學試驗可將兩型病毒區分開;表麵抗原為HA和NA,已知HA有16個亞類(H1~H16),NA有9個亞類(Nl~N9),它們之間的不同組成,使甲型流感病毒有許多亞型(如H1N1、H2N2、H3N3、H7N7等),各亞型之間無交互免疫力。甲型流感病毒的HA和NA容易變異,由此而產生新的亞型,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大約每隔十幾年發生一次大變異。自1933年以來甲型病毒已經曆了4次抗原轉變:1933~1946年為原甲型(A0),1946~1957年為H1N1(亞甲型,A1),1957~1968年為H2N2(亞型甲型,A2),1968年以後為H3N2(香港型,A3),近年來,甲型病毒又有所變異,1997年以來引起全球禽流感暴發的主要亞型為H5N1。一般新舊亞型之間有明顯的交替現象,在新的亞型出現並流行到一個地區後,舊的亞型就不能再分離。而乙型流感病毒的HA和NA則不易變異,無亞類之分。HA能凝集馬、驢、豬、羊、牛、雞、鴿、豚鼠和人的紅細胞,不凝集兔紅細胞。HA和NA都有免疫原性,血凝抑製抗體能阻止病毒的血凝作用,並中和病毒的傳染性;NA抗體能幹擾細胞內病毒的釋放,抑製流感病毒的複製,有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丙型流感病毒的形態大小與甲、乙型流感病毒相似,含有由7個節段組成的單股RNA。囊膜內隻含有一種糖蛋白(HEF),具有血凝、與N乙酰基神經氨酸結合、破壞受體以及誘導膜融合等功能。
流感病毒能適應雪貂、小鼠、倉鼠、發育中的雞胚以及許多組織培養細胞。培養病毒最好用發育雞胚。馬、猴、牛犢、雛雞和人胚胎的腎細胞的感受性也很高,但不產生細胞病變而能形成蝕斑。流感病毒對幹燥和低溫的抵抗力強,在-70℃穩定,凍幹可保存數年。60℃20分鍾可使病毒滅活。一般消毒劑對病毒均有作用,對碘蒸氣和碘溶液特別敏感。
二、流行病學
本病的流行特點是:突然發病、發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過程短但能多次反複,多發生於天氣驟變的晚秋、早春以及寒冷的冬季。陰雨、潮濕、寒冷、賊風、運輸、擁擠、營養不良和內外寄生蟲侵襲可促進該病在畜間的發生和流行。
1.傳染源主要是病人、病畜和隱性感染者,康複的病人及病畜在一定時間內可帶毒、排毒。病人自潛伏期末即成為傳染源,病初2~3天傳染性最強,體溫正常後很少帶毒,排毒時間可長達病後7天。病毒存在於病人(畜)的鼻涕、口涎、痰液中,並隨咳嗽、噴嚏排出體外。由於部分免疫,感染後可不發病,而成為隱性感染。帶毒時間雖短,但在人群中易引起傳播,迄今尚未證實有長期帶毒者。
2.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病毒主要在呼吸道黏膜細胞內增殖,存在於病人或隱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過說話、咳嗽或噴嚏等方式散播至空氣中,並保持30分鍾,易感者吸入後即能感染。通過病毒汙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間接傳播也有可能。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本病在人和動物中以空氣飛沫傳播為主,當病畜噴嚏、咳嗽時隨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易感動物吸入後即可感染。有人發現病毒在種公馬精液中可存活1~6年之久。在禽類,病毒可從呼吸道、結膜和糞便中排出,因此,禽類的傳播方式,除空氣飛沫外,還可能與接觸了被病毒汙染的物體有關。
3.易感性人群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與年齡、性別、職業等無關。抗體於感染後1周出現,2~3周達高峰,1~2個月後開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最低水平,抗體存在於血液和鼻分泌物中,但鼻分泌物的抗體僅為血液中的5%左右。流感病毒3個型別之間無交叉免疫,感染後免疫維持時間不長,據觀察,感染5個月後雖血中有抗體存在,但仍能再感染同一型病毒。呼吸道產生分泌型抗體能阻止病毒的侵入,但當局部黏膜上皮細胞脫落後,即失去其保護作用,故局部抗體比血液中抗體更為重要。甲型流感病毒可自然感染豬、馬、禽類和貂、海豹、鯨等動物,常突然發生,傳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豬患流感時,常能分離到H1N1、H3N2亞型;馬流感僅由H7N7和H3N8兩個亞型(以前稱為馬甲1型和馬甲2型)引起;禽流感可由所有HA和NA不同的組合引起,其中大多數對雞的致病性低,隻有H5和H7中的少數亞型曾在世界各地引發過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甲型流感病毒的某些亞型,在無遺傳重組的情況下,可從一種動物傳向另一種動物,例如H1N1可由豬傳給人或從人傳給豬;H3N2則可從人傳給豬;1997年香港雞群中流行H5N1型禽流感時,有13個人也被確診為H5N1病毒感染並發病,其中4人死亡。在某些情況下,動物的種間傳播是由於病毒發生了遺傳重組(變異)所致,例如海豚的H7N7感染是由於兩個以上禽源病毒的重組,人類1968年的H3N2可能是由於人H2N2和一種未知的H3病毒的重組。病毒的變異,常代替原有的亞型而導致新的流行,是目前本病流行病學的一個嚴重問題。
本病的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當甲型流感病毒出現新亞型時,人群普遍易感而發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發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發,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隻引起散發。在動物間此病存在曆史已久,早在1918年,豬流感就在美國大流行。此後,幾乎每年都有發生,很快蔓延到許多國家,造成嚴重損失。1997年香港禽流感致人死亡,是有史以來人類受H5亞型禽流感病毒直接攻擊的首次事例,受到世人普遍關注。
三、臨床症狀
(一)人流感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3天(數小時至4天)。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狀雖有輕重不同,但基本表現一致。臨床上可有急起高熱,全身症狀較重而呼吸道症狀並不嚴重,表現為畏寒、發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等,體溫可達39℃~40℃,一般持續2~3天後漸退,全身症狀逐漸好轉,但鼻塞、流涕、咽痛、幹咳等上呼吸道症狀較顯著,少數病人可有鼻出血、食欲不振、惡心、便秘或腹瀉等輕度胃腸道症狀。體檢病人呈急性熱病容,麵頰潮紅,眼結膜輕度充血和眼球壓痛,咽充血,口腔黏膜可有皰疹,肺部聽診僅有粗糙呼吸音,偶聞胸膜摩擦音。症狀消失後,仍感軟弱無力,精神較差,體力恢複緩慢。
1.單純型流感急起高熱,全身症狀較重,呼吸道症狀較輕,有顯著頭痛、身痛、乏力、咽幹及食欲減退等,部分病人有鼻塞、流涕、幹咳等。查體可見急性熱病容,麵頰潮紅,眼結膜及咽部充血,肺部可聞及幹囉音。發熱多於1~2天內達高峰,3~4天內退熱,其他症狀隨之緩解,但上呼吸道症狀常持續1~2周後才逐漸消失,體力恢複亦較慢。部分輕症者,類似其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1~2天即愈,易被忽視。
2.流感病毒性肺炎(肺炎型流感)起病時與單純型流感相似,但於發病1~2天內病情迅速加重,可見高熱、煩躁、劇咳、血性痰、氣急、發紺並有心力衰竭。雙肺聽診呼吸音低,滿布濕囉音、哮鳴音,但無肺實變體征。X線胸片顯示雙肺彌漫性結節狀陰影,近肺門處較多,周圍較少。痰培養無致病菌生長,痰易分離出流感病毒。抗菌治療無效。病人高熱持續,病情日益加重,多於5~10天內死於呼吸與循環衰竭,臨床稱此為原發性流感病毒肺炎,亦稱重型流感肺炎。另有部分病例症狀較輕,劇咳不伴血性痰,呼吸困難不明顯,體征很少,僅在X線照片檢查時發現,1~2周後進入恢複期,臨床稱為輕型流感病毒肺炎,或輕型節段性流感病毒肺炎。該型預後較好。
3.其他類型較少見,流感流行期間,病人除具流感的各種症狀、體征外,伴有嘔吐、腹瀉者稱胃腸型;伴有驚厥、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陽性者稱腦炎型;原患心血管疾病又染流感者發生心律失常或循環衰竭,心電圖顯示為心肌炎者,稱心肌炎型;病人出現高熱、循環功能障礙、血壓下降、休克及DIC等,稱為中毒型。此外,偶有報告流感病毒亦可致急性肌炎、出血性膀胱炎、腎炎和腮腺炎等。
(二)動物流感
1.禽禽的流感又稱真性雞瘟、禽流感。其具體內容詳見本章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