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整體性作為一個哲學範疇(2 / 3)

人們常說站得高看得遠,實際上是認識得深看得才遠。在局部範圍內,起直接作用的要素很容易看到,也好理解,但是從全局看,那些間接的要素很可能更有決定作用。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剛開始戈爾巴喬夫是主角,葉利欽之類不過是政治上的小人物,但是亞那耶夫等八人委員會卻被直觀的東西遮住了眼睛,做了相反的判斷,一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卻沒有去控製葉利欽,而是巴望著戈爾巴喬夫來收拾局麵。他們首先沒有搞清楚國家的危險何在,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又是什麼,結果便上演了一出蘇聯版的“霧月十八日”。

因此,作為黨的領袖,作為國家領導人,所謂掌握執政規律,首先就是有整體觀。麵對一係列活動的具體存在,它們與整體目標之間都是社會運動的函數關係,沒有哪一條具體規律是不受條件製約的。

(五)整體性與方向性

矛盾同一性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來決定,所謂主要矛盾就是決定事物的存在與非存在的矛盾,而其他矛盾都是由它派生和延伸出來的。如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製之間的矛盾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之所以稱其為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因為代表私有製的資本家階級是矛盾的主要方麵。其他的如勞動效率的提高與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之間的矛盾、有機構成的提高與平均利潤率下降的趨勢之間的矛盾、壟斷與競爭之間的矛盾等等,都必須根據資產階級的現實需要來實施控製、左右其方向。在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麵則是落後的社會生產,它既包括生產力也包括生產關係。應該看到,這裏代表矛盾一個側麵的主體或載體仍然是人民大眾,是他們在實施改變落後狀態。就是說矛盾雙方並不是兩個人群。這還可以讓我們推想,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麵,是他們的封侯建邦刻畫著這個社會的特征。如果陷在“一般規律”這個思路中,下一個社會形態應該是農民階級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麵,但事實上顯然是不通了。推翻封建製度的不是農民而是資產者。這就可以判斷,方向並不僅僅是一條直線,從綜合的效果來講,它是一個有箭頭的立方體,也可以說它是一種自組織運動。山鷹對獵物的追捕是一個立體工程,先進入範圍,再調整距離,然後選擇角度、校準攻擊點。在很多情況下,由於獵物的反抗性逃遁,使它在某一環節上喪失目標,最終放棄。實際上隻要逃離它最初的覆蓋範圍也就必須放棄這一次追捕,因為體力的損耗與目標的確定程度要求有一個匹配。這就是動物生存的一個整體性機製。如果把這件事運用於社會運動,就會在方向與過程之間呈現出複雜性。

達爾文發現了進化論,但他的著作並沒有叫作“物種的進化”,而叫作《物種的起源》。他甚至對“選擇”一詞的運用也解釋為迫不得已。這是因為進化隻是演化的一部分,要了解物種的全貌,有更多的場合要研究退化甚至滅絕,達爾文叫“絕滅”。當然,就人類首先是一種生命活動來說,個體的活力、群體的繁殖力是首要的積極目標,但是沿著這個方向,也並不是發展得越快、進化程度越高就越符合人的需要,適當的限製與放緩,並研究其限製條件,肯定具有整體的合理性。

一般理解手段和目的的關係,肯定認為手段是被利用的因素,而目的是被占有的因素,實際上這也是很片麵很絕對的。因為它們的界限不但沒有僵死的規定,而且還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以前反複討論過的“民主”到底是手段還是目的,就屬於誤解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形成了非此即彼的思路。列寧說手段的卑鄙證明了目的的卑鄙,其實在很多場合下卑鄙的手段已經部分地、甚至全部地達到了目的。自殺性爆炸肯定是有目的的,但事件發生之後所造成的影響,也許超出了原有的目的。就是說這個手段已經超越了目的。

按照整體性的思路,我們所追求的全麵小康社會,它既在我們的前方,又在我們的腳下,而社會醜惡現象,既便到那時也不會完全根除,卻也不影響社會方向的正確性。至於貧富差距、就業壓力等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屬於過渡類型,在另一種程度上又屬於必須遏製的負麵能量,這就是社會的自組織機構需要調控的東西。

現實既不能和曆史絕對劃線,也不能和未來絕對劃線。當我們界定“同時代人”和討論某一事物有沒有“現實性”的時候,這種交融性是顯而易見的。當我們說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首先是一種思潮,然後是一種社會製度,更是一種現實的運動時,也屬於這種整體考慮。“時代先鋒”中的每一位人物,都已經活靈活現地詮釋了這一運動。

到這裏,整體性與方向性的關係基本得到了說明,而整體性與辯證法的關係也告一段落。希望能夠通過種種的對比分析,對整體性作為一個哲學範疇有一個基本的認同。

二、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

馬克思主義的顯著特點是它的階級性、實踐性,而它的本質特征則是科學性和革命性。這些歸納和概括都是中肯的,也是邏輯自洽的,但是把特點與特征統一起來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運用以及發展來說,更是必須做的。

實踐性是理論性的前提,這可以從兩個方麵來理解:一是承認馬克思所斷定的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因此,不了解馬克思的實踐活動也就不了解馬克思主義;二是從這個原理出發,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親身實踐,也不會真正弄懂馬克思主義。馬克思自從與黑格爾清算了原有關係之後,立刻投入了人類解放的實際洪流,而不是過多地寫一係列批判文章。除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文帶有明顯針對性的批判之外,大多數的文獻都是在發現和總結實踐中獲得的帶有普遍意義的認識。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也就是在研究馬克思的實踐史。

當然,馬克思主義所謂實踐也是有特定主體和對象的,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勞動大眾是實踐活動的承擔者,他們的根本任務就是改造現實世界,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還有另一個人群,他們誓死捍衛私有製度,不遺餘力地為私人利益奔忙。他們的私生活方式腐朽,精神境界沒落,在前進的曆史車輪麵前發出悲歎之聲和歇斯底裏的叫囂。若說這種實踐活動,其能量和影響也是不容小視的,但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來講,這一切沒落行為隻是改造的對象,並不構成實踐本身。

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時,實際上主要是處理好理論的適用性和它的階級性的關係。一種理論的所謂正確,就是它能夠滿足適用對象的條件。封建統治者信奉等級製,他們認為人生來就分三六九等,有的天生高貴,福大命大,就該享受人間快樂,過人上人的生活;而有的人就隻配當牛做馬,為人作奴,承擔苦難,自生自滅。因此,封建主義的一整套學說,對於這些“老爺式”的人群就是正確的。三綱五常,忠孝節義,天不變道亦不變。而資產階級則推崇所謂理性,就是發財致富、滿足私欲,金錢麵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有利用資本來追逐利潤的自由。一切不利於競爭、妨礙資本擴大的因素,都是他們批判的對象,當然首先是封建主義的等級製。那一切貴族式的說教,統統變成了人間大敵,它們必須無條件地讓位於自由平等的信條,這種被稱為理性的精神大旗才是正確的化身。小資產階級熱心於無政府主義,絕對自由和小市民的生存理論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大資產階級首先要對付的就是這種分散階級整體力量、各行其道、散慢落後的封建主義殘餘。因此,小資產階級雖然也反對等級製,但是也絕不接受大資產階級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鎖。

現在該說到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馬克思主義了。前麵我們看到,一種理論的正確性是與其階級性直接對應的,超出了階級範圍,它不但變成了謬誤,而且成為直接被批判的對象。那麼無產階級的理論是否也通用這一規則呢?這就用得著從總體出發來看無產階級的特殊性了,或者從一般結構的曆程進入複雜關係的分析。以往的階級都以消滅對立階級為目的,隻有無產階級的目的是消滅一切階級,進入無階級社會。這樣它就超出了以往一切階級的狹隘眼界,當然也包括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和小資產階級的絕對自由夢想。它的實踐目標是解放全人類,自然也就包括私有製的最後一個載體——資產階級。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可以解釋以往一切階級的活動意義和滅亡規律。比如剩餘價值學說,自然是工人階級的“聖經”,但它絕不影響對資產階級經濟活動的深刻揭示與刻畫。難怪當今的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等著名大學都一定開設《資本論》這門課程。我們有些學者羞於直言“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恐怕也是沒有搞清楚無產階級的特殊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