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整體性作為一個哲學範疇(1 / 3)

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結構的研究導出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結論,這是一部分學者近期的一段學術之路,主要是分析了“三大塊”劃分的曆史與邏輯的原因,以及這種劃分的曆史必然性與傳播上的需要,最終落腳在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必須打破現有結構,重新發現它的整體性功能,並就此提升其理論的抽象層次,從而達到運用和發展上的日常生活化。

為了和現有的辯證法相銜接,必須有一係列關係上的闡發,因此,也必須把整體性作為一個哲學範疇來對待,才有可能發現它的獨立性和理論價值。

一、整體性與辯證法

聯係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辯證法的總特征,實際上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前者是靜態的觀點,後者是動態的觀點。如果按照普遍聯係→相互作用→矛盾→對立統一這個層層深入的遞進關係框架,整體性正是這一全過程的完成形式。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作為一個哲學範疇的整體性邏輯地涵蓋以下內容。

(一)整體性與運動性

承認聯係必承認發展的道理,就在於抓住了事物之間存在著無限可能的關係,在特定的角度或人的實踐標準之下,構成了種種的矛盾,也便形成了種種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這種發展也便是事物總和的發展。如果沒有總體性這個觀念,或者說沒有把握事物的這種方法,關於事物總和的發展便是分散的甚至是虛無的。因為人們的注意力會分配在一個個單一目標上,這種注意力越是集中,對事物的分解越是細致,探索的層次越是深入,離開宏觀整體性也就越遠。這看起來暫時無關緊要,殊不知對於事物的本性來說,就它的綜合存在狀態來說,已經遮避了很多東西。這些東西有的可在短時間內基本忽略,但絕不可能一直熟視無睹,那就好比穿上隱身衣,以便否認魔鬼的存在。

整體性之所以體現運動性,直觀地看,因為運動是過程,隻要是過程就有開端和結尾,即有始有終。就像存在主義的“向死而在”,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真正的生存必定包括死亡。如果略去死亡看生存,那就一定是“存在先於本質”的,因為它還不是完整的存在。我們已經習慣了把整體性的對立麵——具象性(後麵就講到)當作認知單位,而當說到“從全局出發”、“顧全大局”的時候,這個“全局”或“大局”也隻是被當作具體存在的外部聯係來對待,總是一種額外負擔,一種發展中的喪失。而當我們強調“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時,往往又把一事物推演成了他事物,而看不到正是這一原有事物,在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展現出自己全麵的本質。

有一個觀念必須強調,隨著發展的繼續,事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製約,這種聯係的力度會按比例增長。不管是自然界還是人世間,會有重複的現象出現,但不會從根本上出現重複的關係。就像美國的曆史,他們不能夠在這片原始落後的土地上建立奴隸製,因為這些建設者本身已經是資本主義的主人。因此可以說,美國的曆史在整體意義上隸屬於英國的曆史,或者說它們本就是殖民運動的曆史。在生物進化的長河中也是一樣,由舊物種到新物種的發展證據可以有間斷,但是一個既有的物種,絕不可以在同一區域把它的前世特征重新演化一遍,因為我們不隻是獲得了一棵進化樹,還是站在一個進化圈之內。

整體性所體現的運動性暫說至此。

(二)整體性與係統性

現有教科書在說明係統性時指出其中一個特征就是整體性,這不僅是重複的,而且是膚淺的。係統對應的是要素,一個要素隻有和另一要素發生關係時才談得上係統問題;而在具象性這裏,每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都和整體性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係統與要素的關係體現在要素的功能上;整體性與具象性的關係則體現在具象的屬性上。係統在進化的過程中要求遠離孤立性、打破封閉性、追求開放性,而這一走向成功的路徑,是在不斷發掘係統的破缺,從而打破平衡與對稱來實現的;而整體性的宗旨恰恰是相對的平衡與對稱,是特定意義上的和諧與穩定。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般與個別的關係是開放性的,它們沒有邊界地適應所有事物和現象;而整體與具象則是相對獨立的單元,它們受特定目標和標準的限定,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與活動意義的累積性表征,是曆史的積澱和文明的記錄。離開具象可以回歸整體,但離開個別則消解了一般。也可以說,整體性是專門為人而存在的觀念,不僅是為人的認識,主要是為人的生存,是人的活動意義被識別與判斷的總紐結。隻有它才能夠高屋建瓴或居高臨下地理解和把握事物。

(三)整體性與現實性

隻要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就會懂得,沒有對事件整體的基本把握,則對此事件的性質、地位與價值都難以做出判斷。

如今不斷被反複論證的哲學上的五對範疇,其中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係是比較深刻的,它已經大大超越了原因和結果這對範疇,理由是因果關係為單線聯係,隻能事後起作用,不能作預測。一起車禍的發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其中的必然性是一種趨勢,它可以概括為“隻要在路上,就有發生交通事故的危險”。這就有人提出質疑了:當我們解釋偶然性時,指的是可發生也可不發生、可這樣發生也可那樣發生、可發生在這一個也可發生在那一個身上等等,很明顯,它與必然性的含義不在一個層次上,具有不匹配性。後來幹脆就有人主張取消這對範疇,以至於教科書對待此類問題也十分尷尬,有的把五對範疇都取消了,有的全部列出但未做解釋(現有全國統一的教科書就是如此)。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麵?就在於可代替必然性的是整體性,可消解偶然性的是具象性。我們之所以說任何事件都發生在必然性與偶然性的交叉點上,就是基於一個整體性的大前提——事情總是要做的,總不能為了避免交通事故就不再上路了。具象的任何狀態(發不發生交通事故都一樣)都是由整體規定的,它正是人類生存活動的真實性與現實性的表征。人們之所以把“不一定”的趨勢叫作偶然,都是因為沒有全麵注意具象對於整體的關係,實際上一切所謂人們“料想得到”和“料想不到”的事件,對於整體性來說都具有同樣的意義和同樣的重要性。我們且把這種關係叫作平麵的整體性。

還有所謂縱向的或時間上的整體性。馬克思在對任何研究對象做出結論時都沒有離開過這一方法。正因為把人類的五種社會形態看作一個整體,才能夠做出“人性的異化與人性的複歸”這一大尺度的人類運動的全景式描述。資本的特性,不僅是從現實麵孔來刻畫,更應該從它的身世來理解,所以才有了對原始積累的探討,才讓人們認識到,這粒種子,不管它萌動和生發了幾百年,其實質就是用暴力強迫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相分離。為了追求全麵發展,就要了解片麵發展及其條件,正因為有著批判和超越的精神,才沒有把黑格爾一筆勾銷,甚至由此得出“隻知道一種科學,就是關於曆史的科學”的結論。

縱向整體性的方法,不僅在理論上是科學的,在實踐中也是相當奏效的。當災難降臨的危急時刻,婦女和兒童往往被優先救助,這正是人類自我延續的需要,是受時間整體性邏輯支配所做出的選擇。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母親,而這種成長是保持種族繁衍的希望。就拿日常生活來說,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當下,但是當下的每時每刻都蘊含著對未來的憧憬,否則就不是真實的當下。同樣,當下的每時每刻也都蘊含了過去的生命元素的積累,否則當下就會退到生命的原點。人們之所以對喪失記憶抱有恐懼心理,就是因為它會毀掉一個具象個體的存在。當一部作品抓住這個題材來展示人性的複雜性時,無論怎樣演繹也不容易過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矛盾衝突不但是大尺度的,而且是全麵的。

(四)整體性與規律性

規律是一種必然的關係,是在事物的發生、發展及滅亡的整個過程中強行起作用的力量,它具有客觀性和穩定性的特征。可是當我們就一個具體對象進行認識的時候,卻沿著從感性到理性這條思路,目標就是達到揭示它的本質,因此,我們又覺得本質是靜態的規律,規律是動態的本質,說規律和本質是同層次的概念。這些對同一事物的抽象指稱,很難自然地統一起來,形成對實踐活動具有高層次統攝作用、又具有直觀操作功能的觀念。這個能起統攝作用的觀念就是整體性觀念。

人們都知道現象的重複表明了規律的穩定,但是這種認識很膚淺,因為現象不可能真正地重複,而關係更談不上重複。當一種規律被發現的時候,它真正表明的東西是事物整體性的呈現。在自然科學實驗室裏,看似重複的現象表明了某種關係的存在,而在人類社會當中,正反兩方麵的事實就會表明某種需要必須被滿足。在這兩種場合,隻用規律來解釋還不能說明方向、結局、意義和價值,隻有從總體性上來考慮,才能夠具體地認識看似重複的現象之間的差別及意義。一場戰爭中的每一次戰役都具有不同的意義,甚至每一次戰鬥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可以說人類的每一種活動,隻要不是從整體上了解了它的意義,就不能算是真正地按客觀規律來行動。有一些看似不合目的的做法,其意義正好相反,南征卻是為了北戰;不要槍杆子卻又必須拿起槍杆子。